APP下载

浅谈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审计中的问题及建议

2015-01-19陈宏

现代审计与经济 2014年6期
关键词:公共政策政策评估

陈宏

一、当前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审计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审计评估体系不够健全

一是缺少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由于审计人员知识储备不足和自身素质、能力的局限,往往审计思维方式比较单一。因此,在进行政策评估时不可避免地倾向于用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分析,用定性分析取代定量结论,存在审计质量隐患和风险。二是缺乏公众的政策评估参与机制。公共政策效果如何,最终体现在公共政策对公众相关利益要求的满足上面。应该说,公众对公共政策的效果最有发言权。然而,实际在政策制定、执行、评估过程中,往往是公众“失语”。决策者、执行者没有为公众提供表达意愿和利益需求的渠道,或者渠道不畅,使得公众往往没有发言权。公共决策者不愿意或者没有听到公众的声音,使得政策在制定和执行当中面临失败的风险很大。

(二)审计质量控制难度增加

一是政策、措施之间的一致性难以把握。如地方和部门的配套政策措施是否与中央的政策精神相一致,是否属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部门的配套政策措施是否一致和协调;地方、部门的配套政策措施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具有可操作性,是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相符合。二是政策与项目、资金之间的一致性难以判断。如项目、资金与政策是否目标相一致;项目和资金的规模、数量、进度是否与政策要求相一致;项目和资金的效果是否与政策的预期效果相一致。三是在涉及政策有效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保障问题上存在困惑。主要是深入研究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的体制机制保障问题,难以分析政策发挥效果所需的必要条件和现行体制机制的冲突所在,难以从体制机制上准确提出解决矛盾和冲突的审计建议。

(三)审计技术方法仍显滞后

近年来,审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发展是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专业审计和相当数量地方审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仍严重滞后于审计环境的发展变化,传统的人工检查手段仍占主流,依托信息化系统收集、查证、分析复核、筛选等审计方法运用得还不够广泛;二是信息化审计以专业审计为主,组织方式较为单一,未能建立起集预警、监控、纠偏、制裁和反馈于一体的综合评估和联动机制,影响审计监督效能的发挥。

(四)审计的预警、防御功能还难以发挥

审计机关的一大优势就在于能够直接深入到社会经济实体,直接感知相关政策对社会经济和微观实体的影响,并通过这种感知,发现政策实施中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发出预警,促进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消除风险,清除隐患,从而保证国家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和经济社会稳定运行。这一优势的发挥,要建立在对国家政策执行全过程的跟踪监测上,但目前一些审计机关还是以事后监督为主,“就是问题已经发生,后果已经造成,只能吸取教训,下不为例”,使得审计无法对问题的发生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做出及时判断和反映,进而遏制问题进一步演变,因此难以发挥审计应有的防御功能。

二、发展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审计的建议

(一)深化公共政策执行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

1.审计项目计划方面。在保障履行法定审计职责的基础上,加强对我国国家治理转型目标模式的研究,统筹规划审计项目计划,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各项改革和发展所面对的突出问题充分调研,并重点突出对国家治理转型的重点领域的审计规划,进而强化公共政策评估对于国家治理的推动意义。具体而言,未来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审计应继续加强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灾后重建等重特大公共事件以及宏观经济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并将全过程跟踪的整体思维贯穿于人口资源环境、“三农”建设、发展民生和社会事业、经济结构调整等多个领域。

2.审计成果的整合方面。适当转变目前主要针对单个项目挖掘成果的模式,加大跨领域、跨时期、跨项目的成果整合力度,凸显挖掘深度,提高公共政策评估成果的系统性、综合性、宏观性。比如,对同一时期、同一领域的评估成果加以整合,并对外围相关政策加以评价,进而形成系统性的成果报告。另外,还应扩大审计成果公开程度,扎实推行审计结果公示制度,将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保障公众对审计成果的关注和运用需求。

(二)完善公共政策执行审计流程,提升审计效率

1.审前基础评估阶段。在调查了解阶段,审计人员通过收集文件与理论前沿资料、座谈、专家研讨等途径,对审计领域相关政策进行系统梳理,从总体上分析政策的历史沿革、调控重点和演进趋势等。对于其中的一些关键性的公共政策,还应当组织专题研讨。通过这些做法,能够实现正本清源的目的,促使审计组初步明晰审计领域的转型目标和演进脉络,构建起框架性的政策体系,理清审计目标、思路与重点,避免审计方向的盲目性。

2.审中分项评估阶段。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组将对审计目标加以逐层分解,一直分解至审计事项的具体层面。针对审计发现的具体问题,审计组按照一定的评估方法从政策层面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构成专题审计信息,从而为完善政策发挥作用。

3.审后综合评估阶段。审计应当着眼于相关领域中最具前瞻性、最根本、最紧迫的问题解决。当审计现场完结后,审计组应当紧扣审计目标和该领域改革的宏观目标,针对发现的相对零散的具体问题,从政策层面进行系统分析,探求具体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内在联系,理清审计领域亟待解决的根本性矛盾,进而提出政策调整的总体方向,从宏观上发挥促进国家在该领域实现有效治理的建设性作用。

(三)拓展审计技术方法,实现审计结果转化

1.政策周期维度分析。从国家审计的角度看,公共政策运行周期包括的阶段有:试行、实施、终结等。由于调控对象和有关因素的发展变化,在不同的阶段,每一项政策会面临不同的难题,因此需要加以具体分析。在审计进程中,审计人员应当分析有关政策在周期推进中的所处阶段,进而结合内外部因素展开调查,评估其面临的突出矛盾,并提出建议。

2.政策投入维度分析。政策投入是指政策实施的资源保障。从国家审计的角度看,这些资源主要包括组织人员资源、经费资源、配套措施资源等。若这些资源投入不足,则可能导致政策实施缺乏有力支撑,难以实现目标。审计过程应当围绕着政策目标,系统地对政策的投入情况展开分析,主要包括对是否存在因资源投入不足、配套措施不完善导致政策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的评估。

3.政策机制维度分析。政策机制分析主要涉及到的是政策运行机制设计的科学性问题。若政策运行机制的设计科学合理,则能够产生利益相关者自觉履行和配合政策的内在动力;若政策运行机制的设计欠合理,则需要耗费大量的管理和监督成本。在审计进程中,审计人员应对政策运行的机制展开深入分析,重点关注是否存在因机制不科学而导致的管理和监督成本高企、达不到预期执行效果的问题。

(作者单位:陕西省审计厅)

猜你喜欢

公共政策政策评估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城市设计中的公共政策偏好理解行为选择
公共政策不能如此势利
公共政策主导 携手抗击慢病
评估依据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