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氮平与喹硫平治疗病毒性脑炎精神障碍的对照研究

2015-01-18倪红朱向香郑卜真王恩马传花周元林蒋辉华储照虎

浙江医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喹硫平奥氮脑炎

倪红 朱向香 郑卜真 王恩 马传花 周元林 蒋辉华 储照虎

●药物与临床

奥氮平与喹硫平治疗病毒性脑炎精神障碍的对照研究

倪红 朱向香 郑卜真 王恩 马传花 周元林 蒋辉华 储照虎

病毒性脑炎患者约2/3以上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其中约1/3表现为精神分裂样症状。部分患者首发症状为精神障碍,临床诊断中易误诊为功能性精神病。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在临床治疗中颇为棘手,但如治疗及时得当,恢复较好。本研究对伴精神障碍的病毒性脑炎患者,分别采用奥氮平、喹硫平治疗,比较两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伴精神障碍的病毒性脑炎患者30例。纳入标准:(1)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关于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1];(2)根据患者病史、局限和弥漫性脑损害症状和脑电图、影像学、体征及脑脊液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诊断,确诊为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炎临床诊断依据:(1)急性或亚急性发病;(2)部分患者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或腹泻史;(3)具有脑实质损害的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呈局灶性脑损害表现;(4)常规脑脊液检查白细胞数和(或)蛋白轻度增高;(5)脑电图示弥漫性或局灶性异常;(6)头颅CT检查证实脑实质损害;(7)临床排除其它脑部疾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患者分为奥氮平组(17例)和喹硫平组(13例)。奥氮平组男11例,女6例,年龄42~78(62.34±10.25)岁;急性起病10例,亚急性起病7例;临床表现为行为紊乱、冲动、兴奋5例,记忆力下降、定向力障碍、注意力不集中4例,反应迟钝、冷漠、呆滞4例,幻觉3例,妄想1例;头颅MRI表现额颞叶皮层FLAIR成像上高信号7例(41.18%);脑脊液检查异常15例(88.24%);脑电图检查异常14例(82.35%)。喹硫平组男8例,女5例,年龄39~75(59.31±12.87)岁;急性起病9例,亚急性起病4例;临床表现为幻觉4例,行为紊乱、冲动、兴奋3例,反应迟钝、冷漠、呆滞3例,记忆力下降、定向力障碍、注意力不集中2例,妄想1例;头颅MRI表现额颞叶皮层FLAIR成像上高信号4例(30.78%);脑脊液检查异常10例(76.92%);脑电图检查异常喹硫平组12例(92.31%)。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基础治疗,降颅内压、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10mg/(kg·次),每8h1次。奥氮平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口服奥氮平(英国礼来公司,商品名:再普乐,批号:C244758,5mg/片),起始剂量为5 mg/ d,根据患者病情可增加剂量,最大剂量为20mg/d;喹硫平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口服喹硫平(美国阿斯利康公司,商品名:思瑞康,批号:KK551,200mg/片),起始剂量为100mg/d,最大剂量为600mg/d。根据患者精神症状好转情况停止用药,疗程为2~3周。

1.3 疗效评定 每2周检查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脑电图1次,观察心率、血压、体质量的变化。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末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情况来评定疗效。精神症状及神经系统体征恢复正常,减分率75%~100%为治愈;精神症状及神经系统体征有显著改善,减分率50%~74%为显效;精神症状及神经系统体征有所好转,减分率25%~49%为有效;精神症状及神经系统体征无改变或病情加重,减分率<25%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疗效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见,奥氮平组与喹硫平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c=0.48,P>0.05)。

2.2 两组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比较 见表2。

由表2可见,治疗前两组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两组PANSS总分、阴性症状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喹硫平组阳性症状分较奥氮平组阳性症状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表2 两组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比较

2.3 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患者用药后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奥氮平组出现恶心1例,口干3例;喹硫平组出现嗜睡2例,口干1例。所有不良反应继续服药后均有减轻或消失,不影响继续治疗。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通常是在人体免疫力降低的情况下外界病毒侵入或潜伏病毒激活所致,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可侵犯脑叶的每一部分,额叶损害可导致记忆力和注意力减退、表情呆滞、反应迟钝、缺乏始动性和内省力、思维和综合智力下降等智能障碍和人格改变。颞叶损害可出现以情感障碍为主的精神症状。边缘系统损害可表现为情绪不稳、记忆力丧失、行为怪异和智能障碍。病毒性脑炎所引起的精神障碍为器质性精神障碍,如治疗及时准确,一般2~3周症状就能好转,如果第一次治疗不彻底,有潜在病毒存留,当复发时,精神症状、后遗症状主要表现为人格和智能障碍。对于病毒性脑炎患者的治疗,除了考虑临床疗效外,更需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及与癫痫发作及抗癫痫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奥氮平是近年来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为多种受体作用药物,对多巴胺、5-HT、组织胺H受体、肾上腺素和毒碱受体均具有高度的亲和力,选择性作用于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能通路,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阳性、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较少影响锥体外系功能[2-3]。奥氮平对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疗效确切,有一定安全性[4]。喹硫平被认为是有效的情感稳定剂,可以单独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尤其对控制伴精神症状以及激惹、攻击行为有效[5-7]。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在抗病毒等治疗的同时分别给予奥氮平或喹硫平治疗精神症状,均疗效良好,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NSS总分、阴性症状分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但喹硫平组阳性症状分较奥氮平组明显降低,提示喹硫平对阳性症状治疗效果较奥氮平好。总之,奥氮平和喹硫平对病毒性脑炎精神异常的治疗疗效相同,均能改善患者的精神障碍症状,且不良反应均较轻微,患者耐受性好,不影响继续用药,安全性高,适合病毒性脑炎伴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1-34.

[2]陈俊,王红星,徐鹤宝,等.2005年住院精神疾病患者药物治疗时点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16(4):198

[3] 李华杰,吴爱勤.奥氮平的药理学及临床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1,11(2):114

[4] 王德林,孟庆丰.国产奥氮平对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疗效分析[J].中国神经免疫学与神经病学杂志,2008,15(1):71-72.

[5] Sajatovic M,Brescan D W,Perez D E,et al.Quetiapine alone and added to a mood stabilizer for serions mood disorders[J].J Clin Psychiatry,2001,62(9):728-732.

[6] Altamura AC,Mundo E,Dell'Osso B,et al.Quetiapine and classical mood stabilizers in the long-term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a 4-year follow-up naturalistic study[J].J Affect Disord,2008, 110(1-2):135-141.

[7] Vieta E,MuUen J,Breeher M,et al.Quetiapine monotherapy for mania associated with bipolar disorder:combined analysis of two international,double-blind,randomised,placebocontrolled studies[J].Curt Med Res opin,2005,21(6):923-934.

2014-12-01)

(本文编辑:杨丽)

371000 浙江省台州恩泽医疗中心台州医院神经内科(倪红、朱向香、王恩、马传花、周元林、蒋辉华),手外科(郑卜真);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内科(储照虎)

倪红,E-mail:yini060125@163.com

猜你喜欢

喹硫平奥氮脑炎
小剂量喹硫平对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增效作用的比较研究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辣木叶水提取物减缓奥氮平诱导的小鼠糖脂代谢紊乱
老年阿尔茨海默病伴有精神和行为障碍采用奥氮平联合多奈哌齐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喹硫平用于失眠治疗的研究进展
更正:应重视无菌性脑膜炎及抗体阴性的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断
阿立哌唑与喹硫平用于晚发型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对比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喹硫平浓度的影响因素及浓度与药物不良反应间的关系
奥氮平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