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态语研究综述

2015-01-18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朱文欣

人间 2015年3期
关键词:体态语概论言语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朱文欣

体态语研究综述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朱文欣

除了借助言语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和传达信息以外,人们还能运用体态语来表达感情,进行跨文化交际。体态语是指那些能够通过姿势、动作以及面部表情来传达信息的非言语行为。他是非语言符号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被用来传达丰富且微妙的情感或文化信息。本文尝试从国内外两个角度概述了关于体态语的早期研究情况,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以期能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跨文化交际;言语行为;体态语研究

一、国外研究

国外对于体态语的研究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研究的是体态语的起源问题。国际上普遍认为达尔文是“现代非言语交际研究之父”。正是他于1872年发表的著作《人与动物关于情感的表达》引起了生物学家们对非言语行为的注意,学者们开始研究人们在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的言语及非言语内涵。但是到20世纪初,国外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不完善。(车英君,2009)到了1950s,体态语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是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出现了很多关于体态语的著作。其中最出名的是Birdwhistell的Introduction to Kinesics (1952)和Hall的Silent Language(1959),这两本书被称作体态语研究的基石。Birdwhistell首先把人类的肢体语言用英文命名为“Body Language”。同时,研究者们试图用某种观点来假设、分析并以此来证明那些可以被观察到的行为是如何相互联系的。于是,“情景分析法”应运而生了。这标志着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开始步入正轨。国外关于的第二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形式和内涵。自1960s起,体态语的研究就进入了大飞跃阶段。在1970s许多著作开始陆续出版,很多研究结果也开始总结、融合。自1980s起,非言语交际的研究进入了更加快速发展的阶段。第三类是关于体态语的对比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出名的是美国是的莱克教授所著的 《中国及英语国家的非言语交际对比》。这是第一本对中国及英语国家的非言语交际作出直观地且比较全面、系统对比的书。莱克认为中国文化中的“集体精神”以及英语文化中的“独立意识”是造成中英文化非言语交际差异最主要的因素。(胡文仲,毕继万,1999)

二、国内研究

国内关于体态语的研究也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关于体态语起源的研究,最早关于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可追溯到先秦时代。(许涛,阮丽萍,龙海平,2000)第二个方面是体态语的特点及功能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开始于1970s,蓬勃于1980s。自1980s后期到1990s早期,随着全球范围的非言语交际研究的兴起,国内对此的研究也达到了顶峰。第三个方面是体态语的对比研究。在这方面比较有影响力的是李杰群于1997年所著的《非语言交际学概论》一书,这本书对体态语进行了系统的且主题鲜明的对比和分析并呈现了非语言交际的民族特色。其它比较突出的研究作品有:耿二岭(1988)的《体态语概说》 ,刘润清和邓炎昌(1989)的《语言与文化》,贾玉新(1997)所著的 《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毕继万于1999年引入的《跨文化非言语交际》 ,胡文仲(1999)所编译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本文作者查阅了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并输入关键词“体态语研究”。据统计结果显示,在1982年-1997年间的年文献增幅量不到10篇且每年发表的数量也较少。1997-2000年间的年文献增幅为10篇/年;2000-2004年期间关于体态语的研究平均为逐年增长20篇,但发表数量还是少于100篇/年。到了2005年,相关研究的文献发布数量才首超过100篇;2006年文献发布量超过150篇;自2007-2010年平均每年能发布200-220篇;在2010-2011年时,增幅能达到60篇/年,自2011年-2014年的体态语研究年文献发表量可以稳步在260篇左右。

三、总结

纵观以往的体态语研究,国内外关于体态语研究方向基本一致,而且国内受国外研究影响较大。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跨文化交际的迅猛发展,体态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之下,国内关于体态语研究的文献也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建议以后的研究可以从跨文化角度分析对比国内外体态语的差异,最好能具体细化到两个民族之间的体态语用法研究,着重剖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并总结差异的方面,最好能做到为平常百姓提供生活性的指导。

[1]Birdwhistell, R. L. Introduction to Kinesics: An Annotation System for Analysis of Body Motion and Gesture[M].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1952.

[2]Darwin,C. 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 in Man and Animals [M]. London: John Murray,1872.

[3]Hall, E.T. The Silent Language[M]. New York: Doubleday ,1959.

[4]毕继万, 胡文仲. 跨文化非言语交际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5.

[5]车英君. 文化相对论视角下的中美身势语的比较研究[D], 2009-06-01.

[6]崔万宇.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体态语教学研究[D], 2011-03-01.

[7]耿二岭. 体态语概说[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8]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9]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0]李杰群. 非语言交际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1]刘润清, 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12]许涛,阮丽萍,龙海平. 略论体态语与体态语交际[N].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3月第2卷第1期.

[13] http://baike.haosou.com/doc/3942952.html。

[14]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

H026.3

:A

1671-864X(2015)01-0025-02

朱文欣,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体态语概论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
课堂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作用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女大学生体态语优化课程建构与训练技巧研究
关于冬天
职业院校文化教师体态语的教育功能及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