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缅甸克伦武装冲突解析

2015-01-17胡向春

现代军事 2014年11期
关键词:缅甸政府缅甸武装

胡向春

2014年9月下旬,缅甸政府军与该国克伦族武装发生交火,交火地点距离缅泰边境约5千米,交火双方互有伤亡。应缅甸方面要求,泰国通往缅甸的边界被关闭,连接两地的泰缅友谊大桥也停止通行。事实上,缅甸新政府自2011年3月上台后,多次表达了推动民族和解的愿望,分步骤与一些少数民族武装进行和谈,并于2012年与克伦族武装签订停火协议,希望结束双方60多年的冲突。然而,由于错综复杂的历史恩怨和现实问题,双方的矛盾在短期内难以得到彻底解决。

六十多年的纷争

建国初的全面对抗

缅甸长期受困于民族问题,克伦族问题则是其中的突出表现。缅甸共有135个民族,其中缅族占总人口的65%,为第一大民族;占总人口近10%的克伦族则是缅甸的第二大民族。历史上,克伦族与缅族之间长期存在隔阂。特别是殖民统治时期,英国殖民当局采取“民族分治”的政策,进一步加剧了克伦族与缅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国家认同方面的矛盾,导致克伦人认为,要保证自己免受压迫,就必须建立本民族的国家实体。这种观点也成为克伦族分离运动的思想基础。

二战结束时,缅甸独立已是大势所趋。当缅甸民族主义者将建立统一联邦的建议提上议事日程时,克伦族也在加紧进行建邦的活动。克伦族认为,缅英1947年1月签订的《昂山-艾德礼协定》分配给本民族的制宪会议代表名额太少,并且没有同意建立单独的克伦邦,因此组织召开克伦民族大会表示抗议,并建立了克伦民族联盟。1947年2月,掸、钦、克钦等少数民族与缅族共同签署奠定了缅甸多民族国家基础的《彬龙协定》,但是克伦族并没有参加这一协定,继续与缅族进行对抗。

1948年1月4日缅甸独立后不久,克伦族与缅甸政府之间爆发武装冲突。1949年1月,克伦民族联盟主席苏巴吴基率军攻占了仰光附近的永盛,并一度包围了仰光,使缅甸政府陷入严重危机。此后,缅政府进行动员并实施反攻,克伦族武装连遭挫折,被迫分为东、西两部各自为战。1950年8月,苏巴吴基战死,克伦族武装成员有的投降,有的分散各地继续抵抗。克伦族武装分离运动暂时被遏制。

克伦族武装的兴衰

20世纪50~60年代,由于缅甸政府采取削弱少数民族自治权和其他正当权益的政策,激起了克伦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强烈反抗。十几个较大的少数民族几乎都组建了反政府武装。到了80年代中期,总部设在缅泰边境马纳普洛的克伦民族联盟领导的克伦民族解放军已有5个旅、16个作战营,总兵力达6万余人。

1988年缅甸军政府掌权后,在大力扩充军队的同时,采取“以夷制夷”、“分而治之”的策略来对付国内少数民族联盟。缅甸军政府利用克伦族佛教徒与基督教徒之间持续多年的宗教冲突,成功促使“民主克伦佛教军”在1994年12月从克伦族解放军中分裂出去,并在军政府的离间之下,配合政府军对克伦族解放军进行武力攻击。1995年,克伦民族联盟总部所在地马纳普洛被攻陷,之后许多其他少数民族武装接连与政府达成停火协议,使克伦族武装日益孤立,只能在缅泰边境一带活动。

在抵抗政府军的过程中,克伦族还出现过一支神奇的“娃娃上帝军”。这支武装于1997年1月成立,拥有约200名武装人员,主要由学生和娃娃兵组成,由年仅8岁的孪生兄弟强尼和路德率领。该武装不仅多次击退缅甸政府军的进攻,还制造了袭击缅甸驻泰国大使馆、劫持泰国叻武里府监狱长等事件,令世界为之哗然。“娃娃上帝军”于2001年1月宣布投降。

和解与抗争的反复

2000年1月,“娃娃上帝军”劫持泰国叻武里医院人质事件结束后,担任克伦民族联盟主席20多年的波米亚退位,由该组织负责对外事务的总书记苏巴丁接任。苏巴丁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的采访时表示,克伦民族联盟倾向于以政治方案取代冲突。缅甸军政府对克伦民族联盟新领导人的表态也做出善意回应。缅甸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副主席兼陆军总司令貌埃上将发表声明称,缅甸政府和人民欢迎克伦民族联盟回到法律范围内解决问题。

不过,长期积怨的缅甸政府与克伦族武装达成和解绝非易事,和谈进程也是几经反复。特别是在2004年10月,缅甸军政府要求各少数民族武装缴械投降。在缅甸军政府“以武器换和平”的强大压力下,无论是克伦族佛教徒还是基督教徒,又“重新体会到任何一方被军政府吃掉,都一样会唇亡齿寒,认识到共同对敌的重要性”。于是双方又开始求同存异,谋取团结,于2005年宣布绝不放下武器,表示“武器是用来保卫家乡人民的生命财产与和平生活”。

2012年1月12日,经过多年的努力,缅甸政府与克伦民族联盟签署停火协议。双方将设立联络办公室,允许穿行对方控制的地区。4月6日,缅甸政府与克伦民族联盟在仰光举行中央级和谈,双方签署和谈纪要,同意逐步实现全国停火,制订停火规则,建立和平监督机制。然而,缅甸政府同克伦族武装之间仍缺少互信,停火协议只是一个原则性的协议,具体实施方法并没有细化,这也为双方重燃战火埋下了隐患。

追根溯源

历史根源

历史上,克伦族在几个世纪里一直接受缅人王朝赐地分封。在封建时代,缅、掸、孟等民族曾对克伦族进行过多次挞伐,导致部分克伦族人因不堪异族的压迫而逃往高山和丛林之中,并不断进行反抗和袭扰。1825年,英国发动第一次英缅战争时,曾诱迫克伦人带领英军进攻缅军。缅甸被英国占领后,殖民当局对克伦人采取了怀柔政策,在教育、就业等方面给予克伦人优先权,全面提升了克伦族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部分克伦人还皈依了基督教。克伦族学生一度占仰光大学学生人数的1/4。1881年,克伦人在英国人的支持下成立了“克伦民族协会”,这是东南亚最早的民族主义者组织之一,比缅人民族主义团体的成立早几十年。在英国的扶持下,克伦族的民族主义情绪进一步高涨。

从1887年开始,英国驻缅军队停止征召缅人,而由克伦、克钦等少数民族取而代之。驻缅英军中的克伦族武装被英国殖民当局广泛用来镇压缅人的抗英起义。1928年,当时最著名的克伦族领导人之一山克罗姆比波开始鼓吹要在克伦人居住区建立“克伦国”,尽管在最“克伦化”的地区,克伦人也只占当地人口的1/3或1/4。1942年日本侵略缅甸时,克伦人武装在英国人的指使下,多次与昂山领导的缅甸独立军发生武装冲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也进一步加深了克伦族与缅族之间的怨恨。endprint

政治利益相左

缅甸赢得国家独立后,作为历史上曾经的统治民族,重新掌握政权的缅族民族主义者试图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然而,英国殖民统治留下的政治遗产—缅甸国内各民族间尤其是缅族与克伦族之间的矛盾与仇恨,成为缅甸新政府开展政权建设和实现民族和解面临的严重障碍。

在克伦族看来,由于在缅族统治下缺乏安全感,反抗缅族的压制,实现民族自决,维护本民族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被克伦族视为最重要的政治利益。而对于缅族而言,克伦族要求实现民族自治和自我发展,实质上是一种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而且,不少缅族领导人存在大缅族主义思想,认为各少数民族团结到以缅族为中心的民族国家中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缅甸政府在法律及政策的制定执行上,往往难以站在克伦族的立场上,切实考虑克伦族的一些合理要求和主张,而是一概视之为分离运动予以打压。尽管缅族与克伦族曾多次进行和谈,希望能解决双方的分歧,但由于双方在民族和国家的认同等问题上看法相左,且缺乏互信,因而难以达成一致。自建国后至今,虽然缅甸历经了数次政府更迭,但历届政府都坚决反对克伦族的分离行为,并采取多种途径来阻止其实现政治主张。双方围绕着“自治-统一”、“团结-分离”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博弈与斗争。

西方势力的影响

长期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打着“民主”和“人权”的旗号,干涉缅甸内政,特别是将缅甸政府与少数民族武装实现和平作为解除制裁的关键条件之一,进一步加剧了缅甸政府与克伦族武装之间的矛盾。2005年12月5日,缅甸军政府主持召开“制宪国民大会”,缅甸国内17个“停战集团”与13个“其他和平集团”都受邀参加。但克伦族联盟却发表声明称,制宪国民大会解决不了政治问题,也不会带来国内和平。声明呼吁缅甸军政府停止内战,撤销压迫政策,释放包括昂山素季在内的所有政治犯,召开军政府、民主力量和各民族力量三方对话,以政治对话解决政治问题。这些言行毫无疑问带有西方支持者的观点痕迹,可以折射出两者在缅甸问题上存在着联系。

2011年3月缅甸新政府正式上台后,积极寻求与少数民族武装进行和谈,努力推动民族和解,包括与克伦族武装实现停火。与此同时,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英国外交大臣黑格、美国负责缅甸事务的特别代表和政策协调员米切尔等先后访问缅甸,在对缅甸新政府努力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决心表示肯定的同时,仍然要求缅甸继续推动更加开放的民主改革,包括释放政治犯和结束与少数族裔的长期冲突和动乱。

主要影响

加剧国内矛盾

缅甸政府军与克伦族武装之间的长期冲突,进一步加剧了缅甸国内的民族矛盾。特别是1988年缅甸军政府执政以来,为了向政府施加压力,克伦族分离武装在斗争方式的选择上开始采用恐怖主义手段,试图在缅甸国内制造恐慌,迫使政府做出让步。据统计,自军政府上台后,克伦族分离武装在缅甸国内至少制造了十余起恐怖事件,造成大量平民伤亡。例如2002年,克伦民族解放军在妙瓦底制造了多起爆炸事件和攻击平民事件,导致数十人伤亡,财产损失巨大;2003年2~4月,克伦民族联盟多次对孟邦、德林达依省的缅泰天然气管道实施爆炸,并在一些交通要道袭击军民车辆,遏制缅军对克伦民族联盟的军事清剿行动。

此外,进入21世纪后,克伦族还注重利用国际媒体的关注为自己的生存和斗争情况造势,包括在互联网上传播克伦族武装部队与政府军交火、克伦族民众遭受迫害的文字和图片。这些举措引起了国际社会对缅甸民族问题的更多关注,不仅加大了缅甸政府承受的国际压力,也加剧了缅政府与克伦族之间的矛盾。

难民问题日益严重

缅甸是世界难民的主要来源国之一。按照一些国际救援组织的统计,在泰缅边境数十万合法难民及上百万非法难民中,其中缅甸克伦族难民约有40万。克伦族难民始于1984年。当年,缅甸政府军对克伦民族联盟及克伦族解放军发动了大规模清剿行动,造成约1万多名克伦人涌入泰国境内躲避战祸,这批克伦族人也成为滞留泰国的首批缅甸难民。1995年,缅甸政府军攻占了克伦民族联盟总部马纳普洛后,克伦族难民潮大规模形成。联合国难民署称,克伦族难民的逃亡道路异常艰难,不但有染上疟疾的危险,而且沿途埋设有大量地雷,缅泰边界地区还有缅方重兵把守。尽管泰国政府在整个泰缅边境开设了许多难民营,联合国难民署及日本、美国和英国等一些国家的非政府组织也向他们常年提供援助,但西方媒体普遍认为,“这远远不能弥补克伦族失去家园的悲痛。”此外,还有许多克伦族难民因为各种原因不能进入难民营,甚至还有许多人长期生活在缅甸克伦邦的山林中。

事实上,大多数克伦族难民都希望能够重返家园,但缅甸政府军与克伦族武装的冲突持续多年,虽然进行了和平谈判,达成了停火协议,但仍然未能触及引发冲突的政治根源,即各民族共同拥有一个真正的联邦制度,以及对平等权利的保证等。缅甸克伦族人士主办的《克伦新闻》曾刊文质疑“和平协议能否坚持下去”。文章表示,根据缅甸政府同克伦民族联盟达成的停火协议,被囚禁的克伦族领导人应被释放,然而缅甸政府却没有履行这一承诺。国际人道主义者也声称,“政府军一直占据着这些克伦人的家园不愿意撤走,即便在那些已经签订了停火协议的地区,冲突和侵犯也仍在继续。”

影响周边安全稳定

缅甸克伦武装冲突对周边安全特别是邻国泰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近几年来,泰国一直是缅甸重要的贸易伙伴国。2013年缅甸对泰国的贸易额为56.6亿美元,仅次于对华贸易额。泰国内阁还于2013年1月21日通过决议,批准在泰国西北部与缅甸接壤的湄索地区建设经济特区的计划。然而,缅甸克伦武装冲突等引起的毒品、难民和边境冲突等问题,不仅制约了泰缅关系进一步深入发展,还影响到泰国的安全和发展。

缅甸经由泰国中转的海洛因,曾一度占缅甸海洛因总产量的80%。目前,始于缅甸的主要陆路贩毒路线有19条,其中经由泰国的就有5条;而泰国6300多万总人口中,吸毒人员多达5%,严重上瘾者有70多万。许多泰国研究人员认为,“泰国深受毒害的原因是缅甸毒品的不断流入”。endprint

缅甸难民的大量涌入,同样给泰国社会造成了沉重负担。尤其是非法难民的扩散,进一步加剧了非法劳工、暴力犯罪、传染性疾病、毒品走私、人口贩卖和色情服务等社会问题的蔓延,严重威胁着泰国社会的稳定与安全。近年来,尽管泰国政府多次试图以遣返等方式解决难民问题,但由于缅甸国内以克伦武装冲突为代表的民族冲突不断,使得泰政府的努力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缅甸难民人数有增无减。

发展趋势

克伦族武装力量的衰落

数十年的民族矛盾和冲突,给缅甸民众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近些年来,在广大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下,“和平、和解、共荣、发展”逐步成为缅甸民族关系的主流,缅甸国内开始呈现出政治和缓、经济发展的局面。在此形势下,缅甸国内少数民族反政府的声潮日渐减弱。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善,民众求和平、促发展愿望的形成,为缅甸政府有效解决与克伦族的民族矛盾提供了契机。

在众多少数民族武装纷纷与政府签订和平协议,走上发展本族经济的背景下,仍坚持与政府为敌的克伦族分离武装正在被“孤立”,逐渐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在曾经的“战友”与政府实现和解,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自己却依旧隐遁山林,继续与政府为敌,饱受战争之苦。强烈的反差,使得克伦族内部厌战情绪强烈,渴望早日实现和解,过上安定的生活。尤其是许多处于底层的克伦佛教徒更是希望“重新回归缅甸联邦之中”。厌战情绪的蔓延沉重削弱了克伦族武装力量,克伦民族联盟内部士气低落,战斗力下降,招募新兵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且,政府针对克伦族分离武装所采行的分化瓦解政策,也使克伦民族主义者日益感到族群凝聚力难以维系。正如 《经济学人》所言,“克伦武装已接近‘末路。”

国际社会的关切

国际社会特别是东南亚国家非常关注缅甸政府与克伦族等少数民族的武装冲突问题。近年来,泰国政府采取了“建设性接触政策”,努力改善泰缅关系,希望借助缅甸现政府的力量,缓解目前困扰泰国政府的克伦族难民等问题。泰政府不仅在缅甸政府打击克伦族分离运动上采取支持缅政府的政策,还与缅政府签订贸易合作协定,客观上挤压了克伦族分离武装在边境地区的经济影响。

此外,东盟也希望缅甸民族问题能够在东盟的框架内得到解决,以显示东盟的活力和处理自身事务的能力,特别是通过与缅甸政府的合作,帮助缅政府加强对国内的控制,制止内战,防止分裂。东盟前秘书长王景荣曾经指出:“必须通过接触将缅甸问题控制在其境内,缅甸局势不能演变成严重对抗,否则将使东南亚地区动荡不安;尤其是复杂的民族问题可能使缅甸因为军人统治的结束而演变为‘另一个南斯拉夫,情况可能会严重好几倍。”

实现民族和解是众望所归

缅甸自独立起,缅族与少数民族间的矛盾就一直是国家政治的中心问题。数十年来,缅族与克伦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之间矛盾不断加深,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也因持续不断的武装冲突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面对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缅甸政府需要采取灵活务实的民族政策,努力营造和维持良好的国内环境,有效缓和国内民族矛盾,实现民族和解。

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停留在文字上的协议并不能给缅甸带来真正的和平。只有切实缩小少数民族与缅族之间的经济差距,才能给缅甸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持久的保障。值得注意的是,缅甸政府在同少数民族武装达成停火协议的同时,已经开始着力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确定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五项原则:促进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重视并保存少数民族文化习俗;增强各民族的团结;通过发展地方各项实业来消除罂粟种植;保持边境地区的安定与和平,维护当地的法律和秩序。随着缅甸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克伦族等少数民族的经济状况将会得到改善,从而有助于推动缅甸民族关系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endprint

猜你喜欢

缅甸政府缅甸武装
爱红妆更爱武装
缅甸琥珀中首次发现虾类化石
上淘宝女军迷也能武装自己
缅甸将打击若开武装
缅甸希望20年内赶上新加坡
孟加拉国对罗兴亚人涌入“严重关切”
长满尖刺把自己武装起来
武装起来,让你认不出我!
缅甸勒令国际组织离开若开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