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仫佬族民间音乐唱本通鉴

2015-01-17唐代俊

艺术评鉴 2014年22期
关键词:民歌

摘要:仫佬族民间音乐唱本记录着仫佬族悠久的文化历史,反映了仫佬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根据音乐的内容、风格、功能可将仫佬族民间音乐分为民歌和信仰仪式音乐两大类,其内容丰富,风格、形式独特。

关键词:仫佬族 民间音乐唱本 民歌 信仰仪式音乐

仫佬族是广西十二个少数民族中最有特色的一个民族。广西又称“歌海”,其意是广西的民歌不仅种类多,而且内容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广西罗城仫佬山乡的人们勤劳热情、热爱生活、注重礼仪,传统文化十分丰富,民间音乐多见于民间收藏的手抄唱本,它记录着仫佬族悠久的文化历史,记录着仫佬族先辈们的劳动与业绩,表现出仫佬族人民的智慧与音乐上的创造才能,反映出仫佬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根据音乐唱本的内容、风格、功能可将仫佬族民间音乐分为民歌、信仰仪式音乐两大类。

一、民歌

民歌与仫佬族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它覆盖了仫佬族人们生活的不同层面,在仫佬族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民歌的内容可将其分为“开坛歌”、“古条歌”、“走坡歌”、“口风歌”和“礼俗歌”等五类。

(一)开坛歌

仫佬族除了走坡唱情歌以外,其它各种唱歌活动一般都要先开设一个歌坛。歌坛一般设在仫佬人家的堂屋里,或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开设歌坛首先要唱开坛歌,其意是开设歌坛,邀请众人都来参加唱歌活动。开坛歌由男方先唱,每两人一组,每组自由接唱,内容一般围绕着什么事由、什么庆典而设立歌坛,众人都来唱歌娱乐。开设歌坛后歌手们通常会唱以下类型的歌,之后就到了对歌的环节:

开坛歌:主家吃酒,厅中大小都坐满,热热闹闹,穿蓝穿黑满堂前,我今想来,送亲姑娘吃罢夜,一点三横,望妹开口接弟言。

闹坛歌:锣鼓不打它不响,歌支不唱难开场,空坐在此也厌闷,我唱一声来闹场。

劝唱歌:肚里有歌要常唱,田中有水要常流,歌不常唱会打忘,水不常流怕满沟。

邀唱歌:唱歌就望妹来接,南蛇过海望龙迎,兄今担担上圩卖,望妹替担我身轻。

接声歌:哥在厅中唱悠悠,妹听心里实在忧,个恒妹唱喂呀喂,不知哪支接歌头。

(二)古条歌

“古”即“古代历史”或“民间故事”,“条”为量词,相当于“一支”、“一首”的意思,“古条歌”即为一首讲历史(或故事)的歌。古条歌有固定的唱词,篇幅较长,为一曲多唱或一曲变唱的音乐形式。从其内容上分析,古条歌一方面以叙事性歌曲的形式,把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以口传文化民歌的形式保留下来,另一方面,古条歌记录了很多民间故事,包括有仫佬族神话传说和反映仫佬族社会生活百态的民间故事,以及汉族民间故事等,因此,古条歌既是仫佬族的口传史记,又是仫佬族的故事民歌。古条歌在向广大劳动民众传播历史知识的同时,又以本民族的传统形式传播着汉族优秀文化。古条歌有历史性和故事性的叙事歌曲两种,如:

罗村原住罗城县,太爷原住凤凰山,钱粮又送八百担,共送柳州府城关……。(立罗城)

去到下枧埠头等,等得姐妹来唱歌,一路唱歌一路去,去到庆远下枧河……。(刘三姐)

一般情况下,每首古条歌都由几十甚至上百节歌段组成,为使得歌唱中不至于单调,每节歌段还可换韵以增加其色彩。古条歌一般是在晚上开设歌坛后,男女双方经过闹坛、劝唱、接声,这才正式开始对歌。开始时,男女双方商定对唱一首大家都会唱的歌,于是按歌曲的顺序,双方轮流各唱一节,直到把整首歌曲唱完。古条歌对唱主要是比男女双方的记忆力,如果哪一方在长篇幅的歌唱中途不能接唱的话,就表示暂时输一局,待下一首歌继续进行对唱比拼。

(三)走坡歌

“走坡”是仫佬族青年传统的社交活动,他们通过走坡认识更多的朋友,彼此谈人生,谈理想,增进友谊,发展爱情。走坡一般选在秋后农闲以及春节前后进行,仫佬族青年走坡时所对唱的山歌叫走坡歌,有时在赶圩小息时也可相邀对歌。走坡歌如青年们交往一样,由浅入深,由陌生到熟悉,如小伙子看见中意的姑娘可唱“拦路歌”、“邀唱”,然后唱“初逢”、“询问”,再到“问定物”,约好下次相会的时间、地点,接下来是“算日子”,暂时“分离”。如此多次的坡会,双方感情加深,关系发展成“同年(即对象)”后,约会时就唱“结双歌”、“同年歌”、“陪伴歌”、“丢久情”、“苦情歌”,分离时唱“难舍歌”、“送双歌”,男女双方若有缘继续发展就唱“有缘歌”。

拦路歌:哥想拦妹唱风流,看妹点头不点头,妹若有心停步唱,妹若无心别处游。

邀唱歌:逢着唱歌就唱歌,逢着撑船就下河,逢着打渔就开网,但开一网看如何。

询问歌:妹花根,问妹两人住哪村,妹住哪村报哥听,留我俩人知得真。

问定物:我也拿来分给妹,妹也拿来分给兄,大齐当堂手交手,那样才算得公平。

分离歌:离了忧,离了十几旧风流,如今同双分离了,不知哪日转来游。

同年歌:望双一年又一年,结个思双能几年,日日望双冇见面,房中偷哭泪涟涟。

陪伴歌:单身陪伴旧同年,日日伴旧去花园,给我一人空恨旧,空空恨旧不团圆。

送双歌:送双去,送过一山又一山,个阵我双去归了,留哥进退两头难。

有缘歌:有缘我俩同家住,夫妻一世我俩人,洗脚同双共盆水,洗脸同双共手巾。

(四)口风歌

“口”即“驳”、“辩驳”,“风”即“风格”,“口风歌”就是相互辩驳竞技的歌。仫佬族人在赛歌中一般都要唱竞技的口风歌,在对歌中赛出哪一方临时编唱的山歌不仅速度快,质量高,而且内容丰富,这种歌唱往往能体现出歌唱者的编歌才能。口风歌随编随唱,没有固定的唱词,歌唱氛围非常热烈。根据口风歌唱词的风格,可将其分为“正口风”、“烂口风”和“今古口风”三种。正口风唱词较为文雅,表面看似赞许对方,实则抬高自己;烂口风唱词较为犀利,表达方式直接,有贬损对方之意;今古口风唱词运用借古喻今的手法,歌者常把自己比作才华横溢的古代名人,拟塑自我高大的形象,以驳倒对方。endprint

正口风:四处人传妹熟唱,功夫好,唱歌精,日月排行,果然十几妹聪明。

烂口风:兵马出阵将对将,马上提刀强对强,妹举盾牌来阻挡,我有一根厉害枪。你试试,看看谁人手脚强!

今古口风:三国英雄几多个,就算孔明计谋高,云长走打五关过,不怕蔡阳铁皮包。大话不用你来讲,遇着兄今你定难,你该得知云长手,单枪独马过五关。

(五)礼俗歌

礼俗歌是仫佬族人在各种传统的人生礼仪习俗或庆典仪式上所唱的歌。如结婚所唱的“婚嫁歌”,庆贺孩子满月时所唱的“姜酒歌”,给老人祝寿时所唱的“祝寿歌”,建房进新屋时所唱的“建房歌”等。

婚嫁歌:蜡烛点灯插高桌,唱歌多谢媒人婆,男又好来女又好,芙蓉牡丹共一坡。

姜酒歌:婆王登殿送太子,恭贺主家理应该,添了人口添了福,又添我俩唱歌来。

祝寿歌:唱支恭贺公添福,恭贺添福又添年,彭祖寿命八百岁,公老寿命万万年。

新居歌:今日主家入新屋,吃酒猜拳面皮红,今铺大齐来恭贺,吹吹唱唱理正公。

二、信仰仪式音乐

仫佬族是个多神信仰的少数民族,他们以本民族原始的宗教信仰,融合了佛、道、巫三教的观念,形成了自然、祖先、巫术、佛教和道教等多元的信仰体系。目前,仫佬族信仰仪式音乐有依饭仪式音乐和打斋仪式音乐两种。

(一)依饭仪式音乐

依饭仪式音乐即仫佬族在举办依饭节时,主要由师公进行表演的集歌、舞、乐、戏为一体音乐形式,是一种具有服装道具、乐器伴奏的程式性音乐。仫佬族依饭仪式音乐程式分为三段,即“酬神”、“唱神”与“说唱”。

1.酬神音乐。酬神音乐包括请圣、点牲、劝圣三堂法事的诵唱音乐。其音乐风格肃穆而凝重,大多采用“师公独唱”与“众人帮腔”的形式进行表演,如:

初拜明香地坛前,烧香礼拜众神仙。

奴在坛前占初拜,烧香礼拜众神仙。

呼——呀!

2.唱神音乐。既“唱神”又“跳神”,这是一个娱神的“乐”与“舞”的环节,由师公扮演的神灵自行歌舞,采用一曲多唱或一曲变唱的音乐形式,它包括有众多个唱段,以及在各唱段中起到连接作用的连接唱段,是一种具有人物角色的联曲体长篇音乐唱段,如:

拜才主,舍才君,社王移步到坛中。

且唱社王初出圣,当初出圣有原因。

社王原是黄家子,只因三月去游春。

阿母出在后园内,得见神仙印脚新。

……

3.说唱音乐。“人”与“神”交流的音乐表演,此时的音乐打破了之前呆板、肃穆、神秘的叙述体歌舞模式,变成一种活泼、热烈、自由又具有故事情节的说唱与歌舞表演形式,如:

鲁班架桥:师公戴上面具扮作鲁班,手持板斧,表演砍树,扛木头, 锯、劈、刨木头等劳动与架桥的形体动作,众人与其调侃,有一段较自由的互动表演。

(二)打斋仪式音乐

打斋在仫佬山乡至今仍然非常盛行,是仫佬族民众较信仰的一种丧葬祭仪,仪式由格佬道主持操办,其目的是为亡者超度。打斋仪式音乐从始至终覆盖着整个打斋仪式,风格肃穆、神秘,是一种程式性的“吟”、“诵”、“唱”与“打”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打斋仪式音乐主要包括有“人声”与“器声”两大类。

1. 人声

恸唱。也可叫“哭唱”,主要发自女性。仫佬族民间久有哭丧的传统风俗,它常常以连哭带诉、有腔有词的形式断断续续地贯穿在仫佬族丧葬仪式的各个环节中,内容即兴性较强,皆为哭唱者触景生情予以哭唱时临时编唱,听似“唠唠叨叨”,又“呼天抢地”、“情动真切”。在如泣如诉的“唠叨”部分,节奏近似说话,属“近”音乐的“唱”类,在“呼天抢地”的呼唤性部分,则具有 “唱”与“腔”的明显动程与明显的调式音高。

诵唱。诵唱似“佛曲”,又似“道风”。根据歌唱风格与音调性质,打斋唱腔可分为吟诵腔、诵经腔、韵唱腔和吟唱腔四种腔类。吟诵腔主要用于“安坛”、“请神”、“宣欵”、“发表文”等内容,具有韵白性吟诵与呼唤性吟诵两种风格;诵经腔用于“诵经”法事;韵唱腔在打斋仪式中运用得最多,它有齐唱和一领众和两种歌唱形式;吟唱腔既“吟”又“唱”,具有双重性特征,吟诵部分,口语性的语调与节奏较为明显,韵唱部分富于歌唱性,“吟”与“唱”没有明显的界限。

2.器声

“器声”即为打击乐器和法器奏出的节奏之声。仫佬族打斋道场所用的乐器有:小鼓、半面鼓、大铙、大钹、大锣、小钹、小锣等打击类乐器,用于辅助唱诵伴奏的法器有:惊堂木、师刀、木鱼、摇铃等。根据音响的特征可将打斋器声分为单奏乐、轻锣鼓和重锣鼓三类。

单奏乐。由单个乐器(法器)和突出单个乐器(法器)的奏乐形式。一般这种“单个乐器(法器)既没有乐音的音高,也没有循环规律的节奏型。单奏乐有惊堂木单击和木鱼单击两种,惊堂木单击一般用于韵唱段落的开始,尤以叹息性音调作韵唱曲首者为甚,以一击之声作提示或警示,气氛相当肃穆;木鱼单击仅用于“诵经文”一项法事,随诵经的节奏而击奏。

轻锣鼓。由半面鼓、小锣、小钹三件乐器组合的演奏形式,声音比较轻盈,称其为“轻锣鼓”,轻锣鼓有轻锣鼓点与轻锣鼓段两种形式。

重锣鼓。以大铙、大钹、大锣和小鼓等四件乐器组合的演奏形式,声音较为厚重,称其名为“重锣鼓”,重锣鼓有重锣鼓点与重锣鼓段两种形式。

三、结语

综观仫佬族民间音乐,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生活习惯,以及历史发展轨迹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形成了仫佬族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多种民间音乐类型。民间音乐是仫佬族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达了仫佬族人们的思想、情感、意志和愿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通过演进、借鉴与融合,仫佬族在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构建着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仫佬族特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及其保护研究,项目编号:12BMZ034;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名称:仫佬族民间音乐唱本收集整理研究,项目编号:13BMZ016。

参考文献:

[1]龙殿宝,黄桂秋,吴代群.仫佬族古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

[2]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的音声[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3]杨秀昭.仫佬族“打斋”仪式音乐[J].艺术探索,2007,(05).

作者简介:

唐代俊,河池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歌
地方民歌进课堂对民歌的传承意义探究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诺恩吉雅随想
小学民歌教学初探
试论地方民歌演唱技巧的提高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蜗牛与黄鹂鸟
原生态民歌与舞台民歌关系探微
陕北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