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市民”的孩子们竖起耳朵
2015-01-17潘安烺
潘安烺
摘要: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到厦门的城市建设中,文章称呼他们为“新市民”。孩子们也随着父母亲来到美丽的厦门,进入温暖的校园,尤其岛外学校更是以“新市民”的孩子为主。这些孩子除了要适应新的生活节奏,还要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笔者利用音乐课的点滴,渗透心理、德育、听觉培养,希望孩子们能享受音乐课,打好欣赏基础,更快乐地生活。而音乐课最需要解决的是听的问题,能不能静下来听,能不能听出效果,能不能有兴趣听。本文通过一些实践,获得一些经验,旨在提升“新市民”子女的音乐听觉。
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弟 小学生 音乐课 聆听
在“新市民”子女居多的学校,音乐教师往往遇到这样的问题——孩子们的听觉跟不上。教师备课充分,但课堂收效甚微,甚至有时候还要停下来,把音乐课变成纪律课。笔者一直在思考的就是怎么通过音乐课本身来改善这一现象。
音乐听觉跟不上的原因主要有4种。音乐基础问题——来厦门之前接受的学校音乐教育或者家庭音乐熏陶较少,基础不扎实;学习习惯问题——听音乐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总是容易被音乐以外的东西吸引;生活礼仪问题——需要引导孩子们学会尊重,学会欣赏的礼仪;其他杂项问题——比如钢琴的摆放、桌椅的大小、教室的布置、音响的质量等等。请不要去苛责他们,这不是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可以通过小小的引导,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地处理这些疑难。
一、改善“听”的环境
让孩子们看得见我。原来的教室使用的是钢琴,教师弹奏钢琴的时候只能侧对孩子们,离老师最远的那一组总是会出小差,而且听得不清晰,我把钢琴换成了电钢琴,就摆放在孩子们的正前方正中央,这样我弹奏的时候可以用眼神和每一个孩子交流,更方便他们专心地听。
让孩子们舒服地坐。原来的教室使用的是矮凳,孩子们窝着肚子坐得不舒服,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就看着他们在跟凳子较劲,挪来挪去,于是我更换了高凳,他们的注意力也就从凳子上移开了。
让孩子们不受外界干扰。学校外面是公路和工地,孩子们在下课的时候就很喜欢盯着外面看,有时候上课听见外面的声响也还会把眼神往外米瞄,我把对着工地的那几面窗帘放了下来,留出一截通风,教室的亮度也调整到舒适的状态,这样孩子们的注意力也从教室以外回到教室中来了。
让孩子们感觉音乐室像自家的客厅。我在黑板下的桌子上放了花瓶、小瓷盆、小音箱等等,这样的布置就像回到了家里的小客厅。孩子们觉得不拘束,愿意亲近音乐课堂。他们还不时亲手制作一些小装饰,热情地布置我们共同的“客厅”。
二、改善“听”的心情
关注孩子的情绪。孩子们学习其他课程的时候已经很有压力,不要让孩子们觉得进音乐课堂也是一种负担,我们要唤起他们的好心情。如果孩子们没有心情听,那么再好的音乐,再好的老师,也只是无关的摆设。我经常会在组织课前排队的时候,就问问他们,今天心情怎么样,遇见了什么事。
重视弱势群体。我们的音乐课本中有非常大的篇幅是讲母爱的,但是孩子们的生活并不是被母爱包围的,我们在讲这些母爱课程的时候要关注少部分人的情绪,不要让这些歌变成伤人的刀子。孩子们的负面情绪很容易传播,如果有几个人表示不喜欢这个课题的话,其他人会显示出陪同愤恨的状态。每次欣赏到跟母爱有关的音乐,我都会多说一句,世界上还有很多像妈妈一样,甚至比妈妈更爱你的人,请大家体会这些对呵护你的人的心境,体会你想要去呵护别人、呵护自己的心境。这样的处理之后,我们的音乐课,再没有出现过那种针对个别课题的怨恨的眼神。
暖场的生日歌。每星期,我们都会利用音乐课的练声时间,为本周生日的孩子齐唱《生日歌》。在推广学校竖笛的时候,我也把《生日歌》作为入门第一首。现在,孩子们总是热心地提醒我,下一节音乐课,大家应该为谁送上生日祝福。音乐课也成了他们温暖的期待。
联系上下节课。音乐课一般不是第一节。在音乐课之前,就有其他的课,孩子们会带着不同的心情来到音乐课堂。比如,上一节是体育课,孩子们已经消耗了大部分体力,还要再爬很多台阶到5楼的音乐室,他们会疲劳,需要休息,这样的情况下,我会先给几分钟喝水休息的时间,我为他们弹奏一点轻柔的音乐,让他们平复一下心情,在把思绪拉到音乐课堂上。比如,下一节是科学,他们一直焦虑自己抽屉里那几只蠕动着的蝉宝宝,会不会从盒子里爬出去,这样的情况下,我会带他们进行一小段舞蹈,增强音乐课的喜悦感,让孩子们先为音乐兴奋起来。
三、改善“听”的习惯
关注我自己。我用了心理冥想的静心动作。两臂向前伸直交叉,十指相扣,由外向内绕到心口,托住下巴。这个动作可以缓解很多负面心情,回归平静。更重要的是,这个动作让孩子们关注自己,关照自己的心跳,观察自己的呼吸。他们就不会一直盯着其他同学,自己开小差,或者打别人的小报告。
节制视觉。眼睛的功能跟耳朵的功能要分开。真正想进入音乐,不能一直依赖视觉引导。要让孩子们学会“听”,就要先让他们停住“看”。不要给小学生的欣赏课全部上“色”,全部配“舞”,让孩子学会单纯的聆听,节制视觉,闭上双眼,享受属于自己的声音世界。
小动作大文章。三个步骤来完成这个训练。第一步,平时经常做即兴弹奏和聆听训练,让孩子们一听到音乐就自主地停下自己的声音。很小的一个动作——轻轻合上双唇,却能训练出孩子们对音乐的尊重。第二步,课堂上,同学起身发言的时候,也是这么小的一个动作,学会尊重同学。我会让其他人来复述刚才发言人讲过什么,复述错误的同学要向发言者说一声“对不起”,复述正确的同学可以得到发言者的一句“谢谢你”。第三步,学会了尊重音乐,尊重同学,他们自然而然地会尊重老师,尊重课堂的每一个程序。不用大费周章地讲大道理,孩子们需要的就这个一个“开关”。告诉他们这个开关,给他们控制权,他们就能通过这个开关学会尊重。
这里就是音乐厅。告诉孩子们,每段音乐结束之后,我们都要鼓掌致谢。感谢那些为我们创造快乐的作曲家,感谢演唱者、演奏者、指挥者,感谢辛苦的幕后工作者,感谢其他同学的安静配合,感谢我们有这么好的教室。
四、改善“听”的乐趣
完成了上面三大步骤,孩子们听得舒服、听得愉悦、听得礼貌,他们真正能听进去多少呢?那就是有没有兴趣的问题了。
老师也要沉浸在音乐中。给学生播放音乐的时候,你是否在做跟欣赏音乐无关的事情——比如观察孩子们的表情,比如准备下一个教学环节的事物,比如自己低头看书?可别忘了,老师本身就是一个欣赏者的榜样,老师自己都不沉浸于音乐中,老师就会变成孩子们分散注意力的对象,他们会观察你的行为,他们会思考连你都不听的音乐怎么给我们听?这就是孩子们的逻辑。有一个老师做出了欣赏的榜样,老师也那么沉醉,哇哦,这个音乐真不错。这就是孩子们的心理。
请孩子们“假唱”或者“假奏”。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当他把这段音乐当成是自己演出的结果,他就进入了主创的角色。不需要你诠释音乐有多美,不需要你分析这段音乐的特色,他自己挥动双臂的时候已经跟音乐紧紧相拥。
让孩子们使用音乐吧。如果你是好莱坞大导演,你想要让这段音乐来表达哪一种心情?你想用这段音乐来衬托哪一种景色?你想要这段音乐来配哪一个演员?诸如此类的问题,把孩子们的欣赏从被动拉到主动,他们会乐于享受这个“支配权”,充满自信。
做到上述这四点之后,才能更顺利地进入“听”的技巧环节,引导孩子们体会节奏美、旋律美、音色美、和声美等等。在重建孩子们对音乐的信任和喜爱之后,孩子们才能真正竖起耳朵,把音乐听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