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声乐教学中民族性要素的教学实践研究
2015-01-17王逸群
王逸群
摘要:民族性是歌唱艺术的核心要素,随着文化的多元性和全球化,我们民族音乐更需要加以保护,高师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需要考虑到文化的传承,需要将传统音乐文化纳入课堂中来。
关键词:高师 声乐教学 传统文化 民族性
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音乐文化亦是如此,而声乐艺术作为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审美诉求,它是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是民族时代精神的彰显,是民族灵魂与思想的表现。每个民族不同的个性和特点融合在一起,才使得整个世界声乐艺术和谐。声乐艺术以感性的直观赢得了大量的受众体,他们因为相同的情感诉求被这美妙的音符紧紧地扣在一起。至古以来,声乐艺术便以其特有的民族要素保持其特有的艺术个性,抒发了民族情感诉求,东方声乐艺术的内敛含蓄的性格形成了具有我们民族温婉的声乐艺术形式,随着现代快节奏的经济发展,网络时代使得我们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这使得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受到了多元音乐的冲击,在这些碰撞中形成了发展的崭新角度,也为保护民族音乐文化造成了新的困难。
一、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民族要素的重要性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品种繁多,素材宽广,产生于劳动、交流和祭祀中,由于声乐艺术产生于最原始的劳作和祭祀活动中,使得其自身具有感性的重要特点,既然是声乐的主要特点是以感观来经验事物,使得其自身的发展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文化形成不同的特点,由于我国地域宽阔,使得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典籍浩瀚,还有一些民间音乐以口口相授的方式流传于民间,我们的声乐艺术格调古朴、发音悠扬自然,这些声乐艺术受到了我们老百姓的喜爱,是因为在人们的心中多有无法挥去的潜在的乡情,这种情感产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无论走到哪里都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是我们精神的食粮,是心灵的慰藉,是我们快乐的主要源泉,我们陶醉其中,感受着美妙的歌声,心随之静谧。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同时也会推动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也可以作为一种产业带来经济收益,在对传统音乐的保护中将其作为一种品牌无疑是一个好的举措。比如,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任总编导并领衔主演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像》,云南省政府意识到“云南映像”是云南的一个品牌,于是从政策和经济上给予了《云南映像》剧组大力的支持。杨丽萍通过把云南的原生态音乐舞蹈资源加以整合并搬上了舞台,同时借助市场营销等手段,对原生态歌舞进行产业运作,刺激了文化消费市场,使得《云南映像》在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可见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很宝贵的资源,需要我们加以研究和开发,使它更好地服务于我们。
二、高师声乐教学中民族性要素的植入
目前高师声乐教学多采取一对一及小组课的教学模式,多是对已有优秀声乐作品的模仿。因为,声乐演唱和其他的表演形式一样,都是表演者的“二度创作”。二度创作既要求表演者遵守音乐作品的基本要求,对乐曲的理解符合原作的基本精神,又要求能体现表演者的创造个性。录音时代的来临,使人们聆听音乐作品的机会前所未有的快捷和方便,但在表演领域,较之按照乐谱理解音乐及其中的情绪、风格,则“兴起”了摹仿固定几个大师“样本”进行表演的风气,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表演者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性。声乐演唱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将乐谱记号转化为实际的音响,使之成为可听的对象;二是把握作品内在的情感、逻辑结构和艺术精神。真正的音乐表演应该是以上两个层次的完美结合。而达到二者的真正结合便需要我们置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中,从源头感受作品的内涵,才能够真正地理解作品的情感,因此民族特色不能丢,需要我们加以保护,尤其是原生态声乐形式,是我们声乐发展的重要资源,“原生态”是土壤,是源泉,“学院派”是经过理论提升和整合后更完整的艺术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对原生性民族声乐艺术的采风过程,因为声乐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我们的生活环境。在课堂上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且都属于二度创作和二度表演,我们需要将教学扩展到课堂外,深入基层体验生活掌好地区、民族的民歌。再回到课堂上进行分析、掌握,这样才能够表演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声乐作品,可以采用不同的演唱方式,如民声的、美声的,但是作品的神韵不能丢。
三、高师声乐教学实践中的民族要素植入
高师的声乐教学需要考虑到文化的传承,因为高师教育培养的对象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这便需要高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植入民族音乐文化和音乐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无形灌输民族音乐思维。如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选择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声乐作品。在教学技巧上,充分利用美声艺术的科学性,在教学形式上,要经常到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采风、访谈。教学还要与实践相结合,如我院长期以来建立与地方优秀院团的合作,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已经在重点放在了传统文化和外来优秀文化之上,但是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还有待提升,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加入具有世界民族特点的音乐文化教学,通过多样化的素材提升学生的民族审美高度,在民族内部文化相互借鉴,在世界民族文化内部进行借鉴。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好我们民族音乐文化的审美特质和个性。
参考文献:
[1]廖昌永.关于民族声乐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04).
[2]赵世兰,郭建民.“近源”与“多元”——关于中国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关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02).
[3]樊凤龙.论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J].文艺争鸣,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