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妙惟肖见真彩
2015-01-17宦慧华
宦慧华
摘要: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欣赏课,对于音乐作品的欣赏不同于音乐的鉴赏,更多的是对音乐作品中的旋律、节奏、节拍、音色等音乐要素的感知,对不同的音乐风格的体验,对常见的音乐结构的感知等。笔者结合聆听的几堂欣赏课的精彩瞬间,来分享和交流音乐课中欣赏教学的图谱设计和运用。
关键词:小学 音乐 音乐欣赏 欣赏教学 图谱
音乐欣赏是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学习活动,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小学生的音乐欣赏不同于音乐的鉴赏,主要通过联觉的运用来丰富音乐的情感体验和音乐欣赏的经验积累,更多的是对音乐作品中的旋律、节奏、节拍、音色等音乐要素的感知,对不同的音乐风格的体验,对常见的音乐结构的感知等。而这样的体验和感知不能靠单一的语言来描述,或者仅凭学生自己去听辨——学生可能不具备这样的听辨的能力,这就需要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把教师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转化为歌唱、欣赏、律动、演奏、创造等不同的音乐学习活动,用一系列的音乐活动贯穿整个音乐欣赏。
笔者在前期基于对区级微型课题《音乐欣赏课中音乐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的思考,发现在欣赏课中,不同的音乐学习活动设计,采用音乐图形谱设计这种学习方式时,不论是低、中、高学段,小学生都喜闻乐见,乐于参与音乐学习,特别是那惟妙惟肖的图形谱,形象直观地反映着不同欣赏作品的特质,是在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中值得引用的方法。
然而,如何根据音乐欣赏作品的不同风格,来设计贴切的图谱呢?这是很多一线教师都存在的困惑,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所得,采撷几堂欣赏课的精彩瞬间,来分享和交流音乐课中欣赏教学的图谱设计:
一、化无形为有形——图谱是节奏旋律的走向
音乐是听觉艺术,这意味着:音乐的基本属性从客观上决定了音乐无法直接传达视觉性和语义性内容。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如何去初步感受音乐的风格,需要老师加入有效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去感受音乐作品的旋律美。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剪彩波尔卡》一课的教学中,A部分主题一的旋律有着明显的上坡和下坡的感觉,如何让学生一目了然这样的旋律特点,老师利用简单的线条如弧形、柱形、点状等等,与旋律对照,很好地表现出了音乐旋律的起伏感。
二、化静态为动态——图谱是体态律动的导向
体态律动早先由瑞士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创立,它融身体、音乐和情感为一体,不断地促进听觉、动觉、思维和情感的协调发展。音乐的欣赏教学,不应当是单纯地作品讲析、乐器听辨,更不应该是脱离音响的理论知识和规则的传授,它首先应该是对音响运动和情感的体验。以往,老师们总是以简单地听着音乐,跟随老师律动,以此作为学生的音乐表现,这反而成为另一种变相的“灌输”,只有从儿童本身所具有的节奏要素出发,围绕学生的已知经验,引领学生主动发现和参与律动,才能够加深对音乐的记忆。记得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市教研员上的《打字机之歌》一课,老师对于乐曲中的A部分的主题,采取引导学生边听主题旋律,边现场观看老师画A部分的旋律线,学生立刻发现了打字员每一排打了几个字,精彩的是,老师请四名学生来当打字机上的小字丁,用律动的方式表演一台打字机的工作情况。
三、化抽象为形象——图谱是音乐画面的指向
平时的音乐欣赏课教学,往往老师本着让学生理解音乐形象的初衷进入课堂,然而,在聆听数遍以后,却无法让学生的音乐理解与教师的理解保持一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在尊重这“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同时,也要带领学生走近音乐创作的初衷,去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本意,用音乐基本要素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这是学生的一项重要技能。这对于音乐的欣赏来说,是对音乐欣赏的经验积累。
在苏教版二年级教材中,有一段关于欣赏《匈牙利舞曲第五号》的图谱设计,老师用倒三角形来表示尖锐、凶猛的音乐形象,以点状来表现节奏紧密的、渺小的动物形象,低年级的学生很快发现音乐的强和弱、节奏的疏和密。这让原本抽象的音乐在脑海中具备了画面感,而图谱本身也是音乐节奏的反应。
诚然,图形谱的设计只是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活动呈现形式,并不能代表和整个引领欣赏过程中的所有活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图谱设计,乃至整个欣赏教学中的学习活动设计不在一日之功,需要教师首先站在学生立场,抓寻音乐作品中学生最容易听出来的地方作为起始,而不是把枯燥的音乐内容讲述给学生,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激趣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蔡梦,苏籍.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