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欣赏课存在问题的思考
2015-01-17陈旭
陈旭
摘要:本课题旨在通过对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存在众多问题的研究,提出并解决问题,从而选择更好的教学模式与授课思路,使学生更全面、更系统的在音乐欣赏课中学到更多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音乐欣赏 教学线路 作品选择 基础知识 学科联系
当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离不开音乐这一艺术形式,音乐的娱乐作用和教化功能已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人们也充分认识到音乐艺术在当前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音乐欣赏课成为全国各综合大学、高校艺术学院和各大专业音乐学院学生们的一门必修课程。音乐欣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广泛接触各类音乐作品,在音乐实践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从而培养更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积累中外优秀音乐作品,增长音乐欣赏知识,同时也是开阔学生艺术视野,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音乐欣赏作为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课程,不仅要使学生在接触音乐作品中感悟音乐,积累音乐语言,而且要培养学生独立赏析音乐作品的能力,掌握欣赏音乐的基本技能与方法。要做到全面而具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谱例相互补,着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此,要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提升学生们对于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使大学生能够在众多良莠不齐的音乐作品中去粗取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思路、作品选择和音乐基础等等各方面加强思考,整理更加优秀、科学的授课计划,系统地进行教学。
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对于众多相关音乐欣赏课教案的分析发现,在授课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实际问题。
一、教学思路的选择问题
在教学思路上,根据对当前音乐欣赏众多教材的总结与研究看来,主要包括两条线路,总结如下。
一是以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曲式的表现意义、声乐以及器乐的基本分类、各种体裁的表现特点、综合艺术中的音乐、常见音乐流派的风格特点等章节为线路展开讲解。此线路本着扫盲的前提,先将基本乐理、作曲、音乐史方面的基础问题简要总结归纳讲解,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再按音乐体裁的线路①,配以综合艺术(歌剧与清唱剧、舞剧音乐、戏曲与曲艺音乐)的音乐等进行展开、细致的讲解。此线路做到了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以音乐欣赏知识与方法的系统讲述为主,结合大量中外优秀音乐作品谱例,使学生既能更广泛地接触中外音乐名作,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与表现手段,又能逐步掌握音乐欣赏的知识与方法,达到知识与技能双丰收的目的。但由于此种教学思路没有按时间即发展历程上的纵向梳理,整体感觉有些零散。
另外一种是按照中西音乐史的发展线路展开讲解。其中中国音乐可按照古代、近现代以及少数民族音乐的线路,西方音乐则是包括古希腊罗马音乐、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维也纳古典乐派、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印象主义、20世纪音乐的发展线路,逐个时期、逐个民族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优点是思路清晰、线路明确,使学生不仅有明确的音乐史的概念,还能由远及近地感悟音乐的进步与发展。当然,与此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即在音乐的体裁方面则显得相对零散,不能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体裁这一概念。
通过以上分析,哪条线路更适合作为我们教学思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二、音乐作品的选择问题
在作品选择上,主要焦点集中于古典音乐作品和流行音乐作品的选择比重问题上。当今的社会, 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使得各种流行因素已席卷生活的各个角落, 现代的大学生追求最多的也是最前端的、最时尚的东西, 表现最突出的就是他们对流行音乐的痴迷狂热, 很多学生甚至已经不分良莠, 只要是最流行的、最前卫的、最有个性的音乐, 他们都喜欢。而对于古典的音乐, 他们认为那都是过时了的、老套的、古板的东西, 根本不好听也听不懂, 当前这种对音乐艺术盲目的认知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因此, 怎样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流行音乐, 认识古典音乐, 这对大学生的音乐教育来说尤为重要。
在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对于流行音乐的作品选择上,一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大学生们的成长过程,选择国内流行音乐作品中曾经的经典,这其中从校园民谣到摇滚音乐再到当下各类丰富多样流行音乐的不同演绎。所以我们要用每一个时代的的经典作品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时期的流行音乐, 从《外婆的澎湖湾》、《橄榄树》到罗大佑的《明天会更好》;从李宗盛的《凡人歌》、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到老狼的《同桌的你》。另一方面,从拓宽眼界的层面出发,从国内流行音乐延伸到国际舞台,从亚洲作品出发扩展到欧洲、美洲甚至更多民族风格的作品。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广大大学生了解流行音乐从产生、发展、到各种演绎的过程和特点,从而更好的了解这一音乐门类。
对于古典音乐作品的选择,我们可以根据以上两条线路的发展,不同的阶段选择与之相对应的众多优秀的中外古典音乐作品加以分析和欣赏,而且要使学生们充分意识到古典音乐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从《高山流水》到《牡丹亭》;从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到柴科夫斯基的《睡美人》、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等等,从国内古典音乐到西方古典音乐,引导学生更轻松地走进古典音乐,让更多的学生去聆听、欣赏、品位古典音乐,让古典音乐重新焕发光彩。
三、音乐欣赏基础知识的重要性问题
这里所说的基础主要包括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音乐发展的基本手法、音乐语言的陈述结构以及曲式的表现意义等等。我们知道对于从事音乐工作的专业人士们来说,已经具备音乐理论、作曲、音乐欣赏、音乐史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因此只要稍加训练就可以解决欣赏的问题。而对从从未接触过任何音乐常识的大学生来说,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则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包括旋律线、节奏、节拍、速度、力度、调式、调性、和声、织体、音色、演奏法等。音乐发展的手法包括重复、再现、变奏、摸进、对比等。音乐语言的陈述结构从小到大概括为乐汇(动机)、乐节、乐句、乐段。曲式的表现意义主要包括主题、乐汇、乐节、乐段、一部曲式、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民族器乐曲的曲式等等。这些作为深入了解音乐内涵,更好地掌握音乐欣赏的知识和方法的必要途径,务必要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不见得非要从专业的角度非常具体仔细的讲解,至少要将这些概念做一简要梳理,从而可以使大学生们从音乐本体的角度出发,更深层面的理解作品的内涵。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因为刚开始学生所反映的一时的枯燥而减轻对于以上知识点的学习,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到这些知识点的重要性。
四、音乐欣赏与其它各类相关艺术类课程的关系问题
我们知道,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成为现代音乐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任何学科都存在相互联系、互相沟通的关系,而音乐欣赏课与音乐专业的其他基础学科同样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在学习之初,我们务必要将基本乐理、作曲、音乐史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融入到欣赏课教学当中,在对以上理论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以后,从而才能更好地把握欣赏过程中的“会听”问题。一方面对于培养提高大学生音乐文化素质起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引导学生批判的思考整个世界不同的音乐,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全球性的视野。
那么,如何将各类课程的相关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讲解给各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理解并把握各课程的线路,通过总结、归纳,整理出一条系统的要点条例,然后需要我们根据课程设置的年限、每周的开课节数等等进行随机应变的展开教学。
以上是个人根据教学经验和对众多音乐欣赏课教案的总结中得出的一些思考。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迁,随着时间的不断向前推移,仍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思考,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企盼与众位同仁共同展开学术交流,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探寻出一条更好地发展道路,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学到更多的有关音乐方面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思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注释:
①主要分为声乐和器乐两个方向,其中声乐作品赏析又分为声乐作品综述、中国民歌、外国民歌、艺术歌曲、通俗歌曲、小型声乐体裁(抒情歌曲、叙事歌曲、歌舞性歌曲与表演唱、诙谐歌曲与讽刺歌曲)、大型声乐歌曲(大合唱、组歌);器乐作品赏析又分为中国民族器乐与独奏音乐(民族器乐的产生与发展、民族乐器的类别与演奏形式、古琴、筝音乐、琵琶音乐、笛、笙音乐、二胡音乐)、民族器乐合奏曲(丝竹乐与弦索乐、鼓吹乐、吹打乐)、外国器乐作品的基本分类(标题音乐、无标题音乐、室内乐、轻音乐、电声乐与电声乐队、交响音乐与交响乐队)、中小型器乐体裁(舞曲、小夜曲与夜曲、船歌与摇篮曲、幻想曲与狂想曲)、大型器乐体裁(序曲、组曲、奏鸣曲、协奏曲、交响诗、交响乐)。
参考文献:
[1]朱敬修.中外音乐欣赏[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
[2]田明俊.中外音乐简史及名作赏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3]周世斌.音乐欣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5]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6]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