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演唱与教学中有关哼鸣的探索
2015-01-17张波
张波
摘要:在声乐的训练过程中,哼鸣是一种常见的方法之一。本文从哼鸣的历史产生、定义、分类、运用哼鸣训练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哼鸣的正确方法等方面对声乐演唱与教学中哼鸣问题展开论述,以期得到更多专家的指正。
关键词:声乐教学 哼鸣 哼鸣方法
哼鸣在声乐教学与学习中,一直是一种常见的、特殊的的训练方法,在整个声乐发展历史长河中长期被声乐爱好者、歌唱家、声乐教育者等做为研究对象,并且产生多种不同的看法,其中不乏对立、争议的观点立场,这一切都随着历史发展不断演变。但是哼鸣始终被广泛应用于声乐教学,究竟是那些原因使得哼鸣成为声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呢?
一、历史上可追溯的哼鸣
就目前的史料记载来看,哼鸣在声乐教学中重要位置的起源还无法确定。不过我们可以对现有的有关哼鸣的记载来进行一些推断。据声乐教育家尚家骧在《欧洲声乐发展史》一书中介绍。16世纪末,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有一群人文主义思想的艺术家,其中包括卡契尼、佩里、蒙特威尔迪等音乐家,在这代人努力下,发展出了美声唱法。1602年卡契尼(F.Caccini.1548-1618)在他的声乐曲集《新音乐》(Nuore Musiche)中第一次提出了“美声学派”的概念,也第一次在声乐理论中提出声区概念。这里必须提一下声区概念中的声区统一,声区统一也是声乐演唱中一直强调和坚持的理论,通常认为哼鸣练习有统一声区,获得高位置等作用。17世纪男声大部分都是在自然声区中演唱,当时的男高音最高都不超过g2,男中音不超过e2。一旦超过这些音,声音就变得细而弱,更不用说声区统一。随后阉人歌手出现了,他们凭借比女子更短、更薄的声带和男子的肺活量及体格,独霸歌坛。比较完美地解决了正常男性会遇到的音域问题。直到19世纪,出现了很多声乐流派,声乐家们开始对声区的统一有了足够的重视与训练,音域也得到了很大的拓宽,而哼鸣也被认为是统一声区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具有寻求高位置,机体通畅等功能。在当时被广泛研究和讨论。综上所述,我们能够推断,哼鸣的重要性是从19世纪开始确立。
二、哼鸣的定义及分类
(一)哼鸣的定义
“哼鸣”是人们生活学习中一种常见的动作,是一种放松、深呼吸下哼出来的声音。声乐学习中的“哼鸣”是以“m”“n”置于唱歌中叹气的呼吸状态上。
(二)哼鸣的分类
一般,“哼鸣”有两类:开口哼鸣与闭口哼鸣。必须要提的是,开口哼鸣与闭口哼鸣发声的效果,音效应该是一样的,才能保证正确的哼鸣。
三、对哼鸣现象的不同看法
试想,为什么哼鸣长期以来一直被争论,是因为它在声乐训练中存在误区以及没能够正确认识它的利弊关系。哼鸣的误区有很多,这里简单列举一二,也许就是这些误区导致了对哼鸣训练没有正确的认识和重视。
玛·马尔开西(Mathilde Merchesi,1821-1913)德国次女高音,西洋歌剧艺术黄金时代极具影响力的声乐教师。她认为哼鸣的结果就是浓重的鼻音,她不喜欢她的学生们带着鼻音的声音,她认为这是他们进步迟缓的原因所在。这里说到的鼻音现象正是错误哼鸣导致的结果。1954年科学家伍尔德里让六个职业歌唱家在正常歌唱和在鼻孔里堵上棉纱两种情况下,比较他们所发的元音,结果在两种情况下所发的元音波谱中,他找不出明显的差别,也就是说哼鸣练习最终的声音效果绝对不是产生鼻音,而应该是透出鼻腔发出明亮有力的声音。
法·兰培尔蒂(Francesco Lamperti,1813-1892)意大利声乐教师,被誉为教授“美声唱法”的圣者之一。她与马尔开西在对待哼鸣的态度上是一致的。他认为哼鸣缺少胸腔的支持,从而使喉部疲劳或造成音准的不良。因此,他不让自己的学生练习哼鸣哼唱。
否定哼鸣练习在声乐训练中的作用,不外乎以下几点:
1.哼鸣会使鼻音加重,音色不美。
2.哼鸣容易出现喉头发紧,使喉部疲劳。
3.哼鸣使气息上提,使声音不通畅,得不到气息的支持。
但是不能否认,哼鸣在历史上乃至今天,帮助了数以万计的声乐爱好者完成歌曲演唱。这些歌唱家们认为:“哼鸣可以使音乐优美,喉头放松,声音通畅,可以帮助他们很快地建立良好的歌唱状态。”
在《歌唱——机理与技巧》一书中介绍,一些嗓音研究专家为了论证鼻腔所具有的共鸣能力,在鼻腔的几个窦洞里灌水,鼻通道塞上棉纱,来论证“鼻腔共鸣”或“窦腔共鸣”都是必须放弃的。但是谁也无法否认个人意识对声音与共鸣间的关系。伟大的歌唱家卡鲁索曾说过他发某些特定音时明显感到鼻窦有反应。也就是说鼻腔的共鸣能力有多少能被开发使用,取决于歌唱者本身的自我调节。哼鸣之所以被很多声乐人士赞同,就是他们通过哼鸣练习,能够建立起比较良好的歌唱状态。
四、哼鸣的正确方法与作用
莫威认为:“正确的哼鸣是最有价值的练习,它可引导正确的发声”。这充分肯定了哼鸣的重要性。我认为,哼鸣练习最主要目的是获取高位置,为唱高音建立一个过渡,达到统一声区的理想状态。正确的哼鸣方法,在闭口哼鸣练习之前,我们先要使整个歌唱器官处于一种放松、自然的状态,当我们准备开始做哼鸣练习时,笑肌微抬,气息下放,口鼻同时吸气,口腔里保持唱开口音的状态,轻轻闭拢双唇,鼻咽腔、口咽腔、胸腔管道都要感觉放松和打开,这样才能确保正确哼鸣练习的状态。开口哼鸣要求与闭口哼鸣大同小异,关键在于哼鸣时要高度兴奋,眉毛微抬,舌根与软腭贴合在一起,让声音直接通往鼻咽腔。在哼鸣过程中,可以想象从软口盖小舌头处到眉心有一个细小的洞,让声音穿针引线,集中在鼻腔顶端,并能够穿透出去的感觉,不论声区如何变化,声音的位置要保持在这样的高度。唱歌时的声音位置要与哼鸣时的位置尽量相同,当哼鸣练习做到能够获得鼻腔以上集中的亮音后,尝试打开口腔歌唱,声音往眉心处集中(有称头腔共鸣),这样得到的声音明亮有力,多加练习可以让嗓音具有金属般明亮悦耳且有穿透力,最重要的是能够将各个声区完美、自然地衔接。
显而易见,哼鸣在声乐教学中具有四大作用:有助于获得“高位置”的声音;有助于打开各个腔体,使歌唱器官放松;有助于气息的控制;有助于统一各个声区。
五、结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哼鸣的研究、探索始终还是一个未结束的旅程。哼鸣在声乐教学中只是一种普通基本的训练手段,任何一种方法或手段都不是万能的,需要因人而异、个人意识调控、万万不可盲目迷信。事情都有利弊,艺术更是没有标准和对错,在矛盾中寻找适合自己的真理。
参考文献:
[1]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2]薛良.歌唱的方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3.
[3]薛良.歌唱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