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中的抽象理解

2015-01-17——记美国陶艺家:温·海格比

设计 2015年10期
关键词:阿尔弗雷海格陶艺家

——记美国陶艺家:温·海格比

【策展人说】

温·海格比是阿尔弗雷德大学教授,兼阿尔弗雷德陶瓷艺术博物馆馆长兼主任,曾任国际陶艺协会副会长。2014年在一纽约州立大学获财政大臣奖卓越奖学金和创造奖,2002获美国詹姆斯·任维克联盟杰出教育家奖,1998年获美国陶瓷学会杰出成绩奖,1993年获纽约州立大学,财政大臣卓越教育奖学金,从他这些经历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陶艺家,还是一位优秀的陶艺教育家,一位国际性的推动当代陶艺发展的组织者。

温·海格比出生于美国的科罗拉多州,那是在美国的西部一个群山环绕的地方,他的所有作品都是以自然风貌为主题,尤其是他家乡的自然风貌:那里有露出地表的崎岖岩石、隐秘的岩洞和派克斯峰宏伟的景色。海格比热爱旅行,到过世界许多国家。于1991年第一次访问中国,他的所见、所听、所闻使他依恋这片土地,甚至认为自己本身就属于中国。他对中国画中将大地视为生命体,并捕捉能量(气韵)带来的视觉表现的概念深有同感,在中国,代表自然风景的山水被认为是神圣的概念对他启发很大。二十多年来他到过中国的许多城市,但到得最多的是景德镇,他为这座城市着迷,他将景德镇称为“制造者之城”,他在文章中写道:这里“召唤所有的人去理解深埋在材料和过程中的世界。任何一个在土地的技巧转化中发现了诗歌和真实的人,都会发现景德镇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之一。”与景德镇的交流促使了他作品的变化,以前他很少用瓷的材质来表达自己的作品,但从1995年开始,他不断的尝试用高温瓷,尤其是青瓷的材质来表达自己具有东方情结的作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完成了三个主要的委托作品:宾夕法尼亚州雷丁的《无形峡谷》(1995)和《斯凯韦尔瀑布》(2009),以及纽约阿尔弗雷德的《地云》(2006/2012)。在这三幅作品中,有两幅是用瓷来表达的,其中篇幅最大的《地云》是用青瓷来表达的。这两幅作品表达的是他心中的美国景观,但里面却充满了东方哲学思想的解读,如镶嵌在宾夕法尼亚州雷丁市的米勒表演艺术中心墙上的作品——“斯凯韦尔瀑布”。玛丽·德拉赫·麦金尼斯在她的相关的评论文章中写道:这是一幅“对自然无常的思考”的作品,韦恩将其与长期以来感受的禅联系起来,即他是如何“完全在西方艺术实践之前,以及第一次去中国之前,就直觉地理解了中国艺术中的抽象概念”。海格比的另一幅镶嵌在阿尔弗雷德大学米勒表演艺术中心大堂的北墙和米勒剧大厅的南墙和东墙上的作品——《地云》,是一幅物质性和隐喻性的大型风景陶艺装置壁画。艺术家表达的是纽约州北部的景色以及回忆里更广范围的特殊景觀。而在皮特·赫尔德为温·海格比写的评论文章中,却引用了中国唐代诗人寒山的诗句“谁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认为,海格比在这件作品中达到了“天与地、灵与肉的整一完美的合而为一。”这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在其作品中的体现。在这次海格比的参展作品中,大多是这两幅大型陶艺装置壁画的局部。

海格比在1991年的春天第一次来到中国时,就感受到了对于中国在经济和艺术上进入全球化时代顶端的急切和激动。他看到,此时的“中国,正站在一个非凡独特的入口处。”从那以后,他他将促进中美之间的友好关系及对话看成是自己人生的部分使命。作为国际陶艺学会(IAC)的理事,曾经的副主席,他利用这一平台告诉世界中国正在发生什么。尤其是他在2002年希腊雅典的会议上所做的演讲“未知的领域——中国现当代陶艺——第四代”,让IAC的会员们有机会了解了中国在迟来的面向西方开放后,最前沿的艺术。回首看来,他发起的中美当代陶艺“对话”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交流对话、自我激励的交换网络,包括在西维吉尼亚大学、NSCAD和SUNY可特兰与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的独立教育交流项目,有效地促进了这两个不同的东西方文明的交往和理解。

猜你喜欢

阿尔弗雷海格陶艺家
远方的炮楼
远方的炮楼
妈妈,别难过
以爱的名义演绎一曲人间悲歌
Krzysztof Wodiczko,Tijuana Projection (2000)
妈妈,别难过
陶元浴素——中国当代陶艺家黑白影像(NO.2)
海格的第七次约“会”
陶元浴素——中国当代陶艺家黑白影像(十一)
非选择性使命——回顾海格品牌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