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行动中的哲学思考
2015-01-17
【策展人说】
雅克·考夫曼,拥有法国和瑞士双重国籍,但出生于摩洛哥,因此,是一个最具欧洲身份的藝术家。他现任瑞士沃韦应用艺术学院陶艺系主任,教授,并兼任联合国国际陶艺协会主席。他是一个在国际上非常活跃和非常有影响力的当代陶艺家,曾在日内瓦、法国、芬兰、中国、日本等不同国家参展及举行个人陶艺展。作品多次参加国际交流展,曾在在法国获第八届国际陶艺双年展奖章;在布格多夫获第二届国际工艺品展一等奖;美国西雅图国际陶艺学院展金牌;在萨尔格米娜第一届国际陶艺双年展最优秀奖;在卡鲁日第四届国际双年展一等奖等。还被邀请到世界不同国家的大学讲座,并兼任客座教授。作品被世界众多的博物馆、美术馆收藏。
考夫曼对东方哲学思想有很深的研究,有很大的兴趣。从1998年来到中国做交流开始,他的足迹就遍布了中国大地,他的许多作品都完成于西安、广州、景德镇、长沙等。他虽然来自欧洲,但他的作品却非常具有东方的禅宗精神。他常常在作品中将自我移位,进入一种禅学中的虚静和无我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不是人在控制技术,而是技术和材料在引导人的潜意识。考夫曼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强调了“能量”。他认为能量无所不在,无论是烧制的陶瓷、社会、历史文化还是人的精神上都蕴含着不断转变的能量的存在。这种能量,也可以把它解释为中国古代老子提出的“道”、“气”、“象”的美学思想。
受东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他注重感悟与顿悟式的直觉,认为,直觉就像是一种主张,一种内在的反映。它既反映了其对创作材料的了解,又揭示了其对创作的各种可能性的思考。创作时,在了解材料的同时也产生了对材料本身的认同感。除了对材料的了解和对各种可能的创作结果的思考,同时令他感兴趣的还有创作的过程。他认为,随着创作的逐渐深入,直觉和结果之间会达成统一。正因为有如上的这些思考,他的作品讲究自发性和偶发性,有的甚至是和观众们一起完成。他说,“创作之初,我没有遵循任何预定的计划或者预先设计,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只要这个概念能够与我认为创作材料所出来的结果呼应即可。”“粘土富有表达潜能的特点之一就是它们的可塑性,是能量的直接表达。我们可以想象通过这种创作行为,我们仿佛能直接看到‘创作者的影子。”他在这里的“创作者”并不是指他自己,而是顺应在创作中,技术、材料和许多偶然因素一起合力产生的结果。是道家哲学中的“不配利器,返朴,无为”,庄子中讲的“齐物、自然”的理念。也就是“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发展着。”
在这样理念的支持下,他在创作时,将艺术定义为是“在行动中思考”。认为,那些抛光技术和科技技术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艺术家们要如何在他们的作品中重新诠释它们,以满足当今的特殊需求。要如何去建造和/或毁灭,只要人类存在一天,这个讨论也将会一直存在。他的艺术创作往往有点费解,因为人们看不到其中的功利目的。但他解释道,当原始人用石头相互碰击时也没有功利目的,但一旦碰击出了火花,发明了火,那就会出现人类社会的新转折。因此,对考夫曼来说,陶艺作品不仅仅是装饰物。创作的最终目的不是取得技术成就,而是完成艺术表达,从艺术限制中释放出来。他的艺术创作方法可以说是对陶艺和陶艺技术在当代艺术中的地位,以及陶艺家在艺术界的位置这一问题的一种可能性回答。考夫曼的这些作品和当代艺术没有任何区别,在他眼里当代陶艺就是当代艺术,唯一的区别就是使用了粘土的材料。他来到中国,不仅加深了对于制作陶瓷的粘土及火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他在这里获得了更多的艺术灵感,创作了许多新的具有东方意味,但又非常前卫的作品。而他的到来也为中国陶艺界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同时因为他是国际陶艺协会的主席,和温·海格比一样,他借助这个平台,正在推动中国的当代陶艺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