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探索
2015-01-17付帅
付帅
摘 要: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不论是原始社会落后的物质资料生产还是当今社会高精尖科技的运用,探究其根本的原因,无非是为了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但是,人的需要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我们国家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也变得更加多种多样,更多的关于人的需要的难题有待于去解决,更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也不断显现。因此,我们需要再次挖掘经典的理论,并对已有的理论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解决新问题。所以,本文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进行再探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探索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4-0027-02
我们可以将人类社会的生产划分为两大类,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精神文化的生产,尽管做了这样的区分,但是其二者的共同之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因此,我们可以将人的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物质需要是人作为生命有机体所存在的基本条件,也由此才能产生出其他的需要。而人的精神文化需要显然是不同于物质需要。它只存在于人类社会中,是人和动物界相区别的更高层次的需要。精神文化需要是特指人在社会生活中进行社会行为规范、价值判断和建构思维模式的观念形式、意识要素,以及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希望获得精神文化成果的需要。所以,精神文化需要包括个人的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以及群体之间的精神文化需要。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需要这个范畴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生产力。追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需要的发展是如影随形的,我们在满足原有需要的同时又创造出了新的需要。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与需要被满足的轨迹是相互吻合的。以研究需要的发展为线索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情况有着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作为经典作家的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人的需要问题的研究,并且把需要的研究与人类社会的研究相互联系、贯通,由此创立了关于人类需要的理论。这套理论不仅为人的需要问题的研究开辟了理论的先河,同时也是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的理论支撑。
总体来讲,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开端、形成和成熟。
马克思对于需要的研究开始于他所担任的《莱茵报》主编期间。当年的马克思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就已经注意到了人的需要问题。马克思1844年4月写成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市民社会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是它的直接地位、物质需要、自己的锁链强迫它,它一直不会感到普遍解放的需要和自己实现普遍解放的能力。”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物质需要”的概念,我们把这里作为马克思对需要问题研究的开端。
在《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书中,我们将其看作马克思的需要理论的形成阶段。在书中他提出了很多关于需要的概念,诸如,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劳动需要和非劳动需要、必要需要和奢侈需要等、并对这些概念有了初步的界定。
1845年马克思在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详细叙述使得这个理论也变得更加成熟。书中他解释到人的需要的意义以及作用,并且解释了人的需要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如何起作用的;以及更加详细地阐述了需要的相关概念;更对共产主义社会的需要进行了预测,并进一步提出那时人的第一需要将是劳动等重要的观点。
那么,马克思的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的需要推动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人的需要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生产满足需要的资料是第一个历史活动。”人和动物相互区别的原因在于人類的劳动。语言在人类的劳动中产生,同时劳动也促使人类的大脑发育,最终使人类和动物分化开来。总之,正是因为劳动才使得人类成为地球的主宰。而人类劳动的原因也正是因为人的需要。在远古时期的氏族社会生存的压力迫使各个成员团结起来,共同劳动。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刺激,人们从事着物质资料和精神文化的生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满足着原有的需要,与此同时又会产生出新的其他需要,这种循环不断出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人类的实践是无限的,人的需要也是无限的。因此可以看出,人类社会发展就是一个满足需要和不断激发新需要的历史过程。
二、人的需要最基本的特性是物质性
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物质需要。物质需要是其他一切需要基础,也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前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物质需要的基础地位是永恒的。马克思认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要创造历史的人们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行以及其他东西,必须投身于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们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尽管人类社会和动物界有着千差万别,但是作为最基础的,物质需要永远是人的需要的基础,并且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精神文化需要的产生则是以此物质基础为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告诉我们,物质是第一性的。不论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都必须有物质的保证。
人的需要以物质需要为基础,但是我们不能就此简单理解为人的需要仅仅局限于此,这样做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当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思想普遍存在。认为人的需要就是对金钱和物质的需要,这种认识是拜金主义和拜物教产生的思想根源。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导致人的片面、畸形发展。
所以说不能简单地将人的需要归结为单纯的物质需要。
三、人的需要是分阶段的
马克思在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中向我们阐明了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那就是: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这种划分理论在整个需要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生存需要指的是人作为一个生命有机体,为了维持其生命的存在而对基本生存条件的要求,是一切动物生存本能的表现。生存需要作为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其他需要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个体如果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无法满足,那么其他需要的发展根本无从谈起。马克思说:“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活动,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所以,生存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人的生命就不可能维持,人类社会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和意义。
尽管生存需要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和动物界中,但是人与动物之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人类的生存需要是能动的。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得物质资料,满足了其基本的生存需要。然而动物的活动只是被动地适应大自然。第二,人的需要具有创造性。人的生存需要包含着发展的趋势,也就是向更高层次过渡的趋势。动物满足其需要的活动仅仅是被动地适应环境,并不需要更不会产生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而人类则不同,人类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创造出原本不存在的需要,即人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
享受需要指的是人追求更加舒适、更高的生活质量,使自己的生活条件更加优厚所产生的需要,它是在满足了生存需要的基础上逐渐产生的。所谓“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求安,然后求乐。”我们都知道,人的生活包括两方面,即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因此,人的需要也理所应当地包含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在任何一种需要中都有更高层次的享受的需要。只有这两种生活需要都得到充分的满足,人的生活才是全面的,不重视任何一方的发展,都会使得人类社会发展不均衡,所以,两方面的相和谐是理想社会的充分必要的条件。
发展需要指的是能够使人的潜力和创造力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人和动物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人类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发展自我,从而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可以说人的自我发展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我们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满足人的发展需要,追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以上三种需要的划分反映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其固有的规律。三种需要之间相互联系,较低层次需要的满足成为较高层次需要产生和发展的前提,较高层次需要的产生又是较低层次需要满足和发展的最终结果。同时,三种需要之间相互联系。任何割裂其联系,否认其关联的做法都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总之,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专门的著作来讨论关于人的需要的問题,但是从其相关的文章和作品中可以归纳总结出他们关于需要理论的相关论述。
综上所述,需要的相关理论是唯物史观中重要的理论基石,同时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不断满足人的需要,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是贯穿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的一根线索。因此,学好需要的相关理论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要有了较大程度的满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人们的精神需要、精神文化生活的相对匮乏。因此,要善于学习并利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需求理论,不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必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学懂理论,让经典的理论在我们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发挥其应有的理论意义和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陈蕾.文化全球化·文化安全·文化自觉[J].广西民族研究,2010(2).
[5]赵立波.深化体制改革 推进文化主体多元化[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