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致癌”说法真相
2015-01-17
近期“牛奶致癌”的说法又在朋友圈流传,称美国科学家发现牛奶中的激素IGF-1是一种致癌因子,会导致女性易患乳腺癌,男性易患前列腺癌;同时牛奶中的蛋白质过多,尤其是酪蛋白,蛋白质过量能增加癌症、心脏病、糖尿病、肾结石、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等患病几率。
牛奶中的IGF-1全称是“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它是生物自身分泌的一种激素样蛋白质,对人体血糖控制、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事实上,人体本身也含有这种激素,一名成年人每日体内的生成量为一千万纳克,而牛奶中IGF-1只有约2.45纳克/毫升,远低于人体内的量。的确有一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IGF-1似乎与前列腺癌等癌症有一定关系。但美国FDA、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评估都认为,IGF-1与癌症的关系只是一种多因素的相关性,迄今为止并没有证据说明其是致癌的原因。
至于牛奶中酪蛋白致癌的说法,最早来源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柯林·坎贝尔的一项“大鼠实验”,大鼠被给予致癌物黄曲霉素的同时,分别喂食大豆蛋白或酪蛋白(作为唯一的蛋白质来源),结果吃酪蛋白的大鼠发生肝癌数量比吃大豆蛋白的大鼠多。但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却常将实验中使用的黄曲霉素这一致癌物忽略了。黄曲霉素本来就是强致癌物质,而且人們膳食的蛋白质是多种来源的,不可能只吃某一种蛋白。假如没有致癌物,无论是酪蛋白还是大豆蛋白都不会引起大鼠发生癌症。所以,这个实验既引申不出酪蛋白可致癌的结论,实验结果也不适用于人。
那么,喝牛奶是否会导致蛋白质过量?根据中国营养学会2013年公布的我国居民蛋白质摄入的推荐量,成年男性每天约需摄入65克,成年女性55克。按这个标准,即使每天喝500毫升牛奶,从牛奶摄入到的蛋白质大约只有15克左右,远未达到推荐量,担心喝牛奶导致蛋白质过量完全是杞人忧天。而且就算担心过量,也应从整体膳食控制,如减少红肉摄入等。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和美国癌症研究所2007年联合发布了专家对饮食、营养、身体活动与癌症风险的评估,其中对牛奶和乳制品与癌症风险的研究结论是:目前没有任何有足够说服力的证据表明牛奶有增加或降低癌症风险的效果,但牛奶可能有降低结肠癌风险的作用;而高钙饮食,不论是来自于牛奶还是其他食物,可能有增加前列腺癌风险的作用。多少属于钙摄入过高呢?报告提示的量是1.5克/天,而我国居民成年人每天推荐摄入量是1克左右,只要不是大量服用钙补充剂,靠喝奶要到1.5克/天的量,得每天喝1升以上牛奶,绝大多数中国人很难达到。
摘自《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