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的办会精神
2015-01-17张志胜
张志胜
有人说:“在会议活动中,策划者要的是结果,而执行者要的则是过程。其实,这并不完全。执行者做一件事情的过程可能有一千一万种方式,只要在规定的范围里,执行者就完成了工作。但策划者却不行,因为在会议之先,策划者总会存在或大或小的错估与误判;而在会议之后,在整理总结时,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虽然这些遗憾策划者会在下一次的策划中去弥补,但天底下没有相同的会议,任你如何用心、任你的执行如何尽责,只要前行,只要欲远,遗憾就依然存在,在会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总有难控的遗憾出现。因为,策划本身就是一项抱憾而行的工作。”
这是一位会议策划者的感叹。针对这位会议策划者的感叹,一位业内人士以马云这位非职业会议策划者为例,对会议活动的策划者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些观点性的建议;相信,这些肯定会给会议策划者以或多或少的启示。
首先,如何给会议活动赋予一种使命感?针对这个问题,这位作者例举了“西湖论剑”。2000年左右,作为市场新宠儿,IT界因为天天有事件、存争吵而特别热闹,而身处其中的马云或许是出于时代使命感,或许是他游戏化思维的促使,总之,他不遗余力促成了此事;并且,作为金庸迷,马云还邀请来了本与此事无干的金庸先生来坐论。西子湖畔,金庸先生与互联网行业的大佬们轻松论道,把本来枯味的事件变的浪漫化,把中国网络江湖化,这是一件何其快意和功德无量的事啊!但想法虽好,要促成此事其实很难。为请金庸先生,马云亲自去香港拜访,并结成了忘年交;后来才有了“一纸信函,大家到会”的能力。其次是邀请王志东、张朝阳和丁磊这当年的三位“网侠”,虽然当时的,阿里巴巴的名声还远不及新浪、搜狐和网易,但凭借金庸的大名,三位还是应约而到;此间,据说王志东要临时取消行程,马云则专程飞到北京盛邀,这才有了“西湖论剑”的一段佳话。
邀请人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需要锲而不舍,迎难而上,更需要使命赋予、参与感同;马云的策划成功,就在于他为会议赋予了一种参与感和使命感。比如金庸先生本身就侠骨柔肠、快意江湖,而“西湖论剑”的立意和金先生对故土的厚爱,自然成为了参加的原因;这种使命感、参与感的设计,估计即便不会自带干粮和路费前来,至少也是不会看重出场费的。
会议活动不仅能创造信任和思想交流,更能创造巨大的商业机会、感受最新的信息舆情;所以,不论是以前、当下还是未来,会议都是精英乐于参加的一种社交活动。而在“把单次会议变成长期会议”方面,从2006年发起“江南会”到2014年创办湖畔大学,如何把这种精英社交活动固定下去,形成长期关系,甚至形成一种制度化的东西,其实马云一直在探索。正如这位作者所言:“会议活动,只有制度化的长期关系才更有生命力,这需要一种价值设计。”
马云不是会议策划者,但却值得专业的会议策划者去学习,学习什么呢?那位作者说:“屌丝精神。在未成功之前,马云即善于抓住与人交流的机会,哪怕是在西湖边遇到老外,他也会跑上去和人家练语,一般人被拒绝最多三次可能就放弃了,但是他被拒绝99次以后还坚持;这种不怕被拒绝的屌丝精神永远值得会议策划人学习。”那位作者还说:“作为会议策划者,一定要学习大胆和人溝通,坚定而自信的传递价值梦想。或许我们没有马云那般赋予事情使命感和长期关系的能力,但是,坚持不懈的努力一样会打动人,而遗憾,也将成为你攀登成功路上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