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视野中的广东帆船

2015-01-17沈毅敏

广东造船 2015年1期
关键词:船模桅杆帆船

沈毅敏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201913)

国际视野中的广东帆船

沈毅敏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201913)

1904年中国第一次组团参加了在美国圣路易斯举行的世博会,随后在1905年参加了在比利时列日举办的世博会。中国展品中有中国工匠制作的广东帆船模型,这些一百多年前的船模现在成为了宝贵的历史文物。本文以这些广东帆船模型和曾经跨越太平洋、大西洋航行到欧美的广东船,以及清朝中后期从广州口岸出口的外销画和西方人在1874年撰写的出版物上的影像图片为依据,介绍了广东船在西方人眼中的印象,阐述了广东船在世界上的广泛影响。本文还探讨了中西方在造船技术上的交融及其在广东船上的体现。

广东帆船;国际视野 ;历史文物;船模;交流融合

广东省地处我国大陆的南部,海岸线长达2500公里,沿海岛屿759个;内陆江河主要有珠江、韩江、漠阳江和鉴江等。其中,珠江长达2122公里,为中国第三大河流。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一口通商”的独特经历,广州曾经是中国最主要的外贸中心和航运中心。

英国人威廉·希克在1769年感叹道:“珠江上船舶运行忙碌的情景就像伦敦桥下泰晤士河,不同的是河面的帆船形式不一,还有大帆船。在外国人眼里,再没有比排列在珠江上长达几里的帆船更为壮观的了。”这段话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广州地区活跃的航运和贸易的盛况。

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的经济地位和水域的多样性,形成了广东地区船舶在数量和品种上的优势,而这些又导致了丰富多彩的广东船文化和航海文化。

广东地区丰富的船文化,通过外销画、外销工艺品、航行到国外的实船和到国外展示的船模、摄影照片和专业著作等文化载体展示在世界面前。

1 船模是舟船文化和航海文化的重要载体

1949年以后,在广东等地陆续发现了多艘西汉和东汉时期的木制和陶制的船模,反映了距今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造船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世界上有几千座妈祖庙,在中国,妈祖文化的影响是十分久远而深刻的,许多妈祖庙内留下了一些古代的船模。始建于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的山东长岛庙岛显应宫,是中国北方修建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妈祖庙,庙中的古船模曾多达350多艘,可惜的是,这些船模在20世纪60年代的政治狂飙中被破坏殆尽了。可能还有一些古船模散落在各地博物馆或民间收藏者手中,但是在境内再也没有这样大批量的历史船模收藏品了。

但是,还有众多的中国船模漂泊在海外。这两年,我参与了《中国航海史基础文献汇编(图画卷)船模分册》的编撰工作,经过我手编写文字说明现存于比利时、英国和美国的中国船模就有150艘之多,其中有不少是来自广东地区的。

2 国外收藏的中国船模

2.1 比利时收藏了百余艘中国船模

1803年前后,美国从法国手中以1 5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路易法属殖民地斯安娜一块面积达21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使得当时美国领土在一夜之间几乎翻了一倍。1904年,美国同样投资1 500万美元在圣路易斯市举行世博会,隆重纪念从法国购买路易斯安娜100周年。

1904年的清政府参加了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这是中国官方首次参加世博会记录,展品总重约2 000吨。其中有一百多艘中国船模,15艘来自广东地区(含香港和海南)。

这届世博会结束后,参展的中国船模没人管了。1905年比利时在列日举办世博会时,他们看中了这些中国船模,于是与清政府达成协议:比利时政府向中国提供这批船模的运输费用,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在列日世博会后这些展示的船模将转让给比利时,现在这些船模收藏在比利时安特卫普航海博物馆。

2.2 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收藏了27艘中国船模

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收藏了民国时期的中国船模27艘,这些船模大部分是由曾经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梅乐和爵士捐赠。在这些中国船模中,有福州运木船、厦门渔船、汕头渔船、香港舢板、广东舢板、海南帆船等,其中6艘是广东船。

3 中国船模中的“广东船”简介

3.1 比利时收藏中国船模中的“广东船”

(1)广州运鱼船模型

见图1。

船模尺度:长度53.5厘米;宽度13.2厘米;型深7.8厘米。

图1 广州运鱼船模型

这些船船身的水下部分有活水孔,用来把活鱼从水产养殖场运输到广州地区,再通过轮船把货运到香港,每艘船平均运输10吨活鱼。模型用6道横向隔舱壁再加上宽板铺设的船壳板制作而成;船底板宽厚平直,船首收窄,船尾上翘;3块船舷板平铺,略有楞角;船尾下部用马蹄形的尾板封闭,上部两侧长长的翼板由横梁连接,形成悬空的假尾。翼板内侧的柱子支撑着竹席制作的拱顶。

(2)琼州货船模型

见图2。

船模尺度:长度104.5厘米;宽度31厘米;型深18厘米。

图2 琼州货船模型

这艘船一般长度为32.9米、宽度为8.5米、型深为3米、载重量300吨。模型采用肋骨和横向隔舱壁,并用板条铺设船壳板制作而成;直线型的龙骨连接着陡立的首柱;尖底,瘦削的船首,滚圆的船尾。船尾有两个带厕所的尾廊;三根桅杆上挂着席子制作的斜桁四角帆,操帆索具制作精致,方形的舵叶上布满菱形孔。

(3)汕头运纸船模型

见图3。

船模尺度:长度75厘米;宽度15.7厘米;型深6.7厘米。

图3 汕头运纸船模型

这种船用非常薄的木板制造,吃水很浅,通常用来运送纸张,偶尔也带一些旅客。模型用14道横向隔舱壁再加上窄板铺设的船壳板制作而成;平底,首尾稍收窄并上翘,尖舭,船底铺板采用叠压式铺设;船舷向外倾斜平铺,船舯再加一层叠压式外板;船舷上缘中拱,船尾双翼上翘,形成一个开放的尾部。全船的甲板按横向隔舱壁而分段铺设;四边形的舵叶用倾斜的舵柄来操纵。

(4)琼州缝合船模型

见图4。

船模尺度:长度95.5厘米;宽度29.3厘米;型深13.3厘米。

图4 琼州缝合船模型

这种船一般长度为8.5米,宽度为2.4米,型深为1.5米,载货量4吨。模型用2块横向隔舱壁和宽板条制作而成;平底,船首收窄略上翘,船尾为直立的平板;舷板很宽,在船首处向中间弯曲,和对面的舷板相连接;在船壳板之间接缝处,内衬两半劈开的竹子,用藤条缠绕缝合,再用纤维捻缝;前面隔舱壁上有着很粗的桅杆横梁,后面横向隔舱壁上和靠着船尾板是坐板;舵为长方形。

(5)脚踏明轮船模型

见图5。

船模尺度:长度85.5厘米;宽度24.7厘米;型深9厘米。

这种尾桨车轮舟,由6到15人推进,最高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3到5公里。模型用木板条铺设船壳板,并加上横向隔舱壁制作而成。全船分为3部分:客舱、脚踏舱和叶轮舱。客舱平顶,带有移门板和百叶窗,并且偏于左舷侧,右侧为一条贯穿于整个船体长度的通道。在脚踏舱有着三根带有脚踏板的主轴,三根主轴通过曲柄连杆机构而连接到叶轮舱里的桨轮上。模型桅杆上有风信旗,推测这艘船还应该能够使用风帆。上层建筑有着彩色绘画,滑动移门板上画着阴阳鱼图案,尾板上写着“顺风大利”四个汉字。

图5 脚踏明轮船模型

图6 琼州大兵船模型

(6)琼州大兵船、缉私船模型

见图6。

船模尺度:长度117厘米;宽度30.5厘米 ;型深14.7厘米。

这种船是为打击海盗而创立的船型,整船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船体线型为西式,直线形的龙骨前面连接弯曲而倾斜的船首;有着欧洲杠杆式锚机、舷梯、侧支索、格栅舱口盖;中式帆装,三根桅杆都有侧支索,挂着用席子做的帆;有六门火炮正似矩形的舵板上有菱形的通孔,这是广船特色的开孔舵。

3.2 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收藏的“广东船”

(1)海南船模型

见图7。

船模尺度:长度284厘米;宽度61.6厘米;型深17.6厘米;船模比例:1: 9。

图7 海南船模型

这种船的其尾部呈奇特的圆弧形,很像19世纪中叶的快速帆船;主桅前面有可升降的中插板,有些西方专家认为可能是在18世纪末从欧洲传入中国的;桅杆上挂着扇形的布帆;长方形的舵叶上布满菱形孔。

(2)华南货船模型

见图8。

船模尺度:长度134.6厘米;宽度38.1厘米;型深15.5厘米;船模比例:1: 24。

图8 华南货船模型

这是典型的华南货船有外露的龙骨和尾柱,它采用横向隔舱壁把船体分隔为若干个水密空间;三根桅杆,两侧都有侧支索。桅杆上挂着斜桁四角帆,后缘为弧形,上面有着撑帆杆;这些撑帆杆使得帆比较平整,能够以较小的角度来迎风航行。每根撑帆杆尾端都有一根缭绳,缭绳通过紧绳器汇总后,整个帆的后缘就得到了掌控;有些船还装备有老式的火炮用来对付海盗。

(3)广州舢板模型

见图9。

船模尺度:长度152厘米;宽度45.7厘米;型深15.8厘米;船模比例:1: 5。

图9 广州舢板模型

广州舢板,也有人称其为疍船。当年广州的滨江沿岸,分布有几千艘疍家船,疍家人以艇为家,以渔为业。后来,有少数船专门提供饮食娱乐服务,这种船就叫做“花艇”。

(4)香港舢板模型

见图10。

船模尺度:长度189厘米;宽度35.6厘米;型深12.8厘米;比例为1: 5。

图10 香港舢板模型

香港舢板也称为香港疍船,其船体形状和结构显然受到外国的影响。尖首,圆舭,线型很光顺,有龙骨、肋骨,也有横向隔舱壁。中式帆装。主要用在港内码头和来往于大船之间接送引水员或客人。

(5)汕头渔船模型

见图11。

船模比例:1:10。

汕头渔船一般均为拖网渔船,在台湾海峡进行作业,那里风高浪急,北方渔船很难适应。汕头渔船最小的船长约7米,宽为2.7米,型深0.64米;最大的船长达16米,宽度为4.57米,型深1.68米。大多数为双桅,偶尔还有多带一根轻型桅杆的,也有单根桅杆的。前桅和后桅往往稍偏于左舷,目的是便于操船和渔业作业。

图11 汕头渔船模型

4 外销画、外销工艺品和“耆英”号的远航

4.1 外销画

外销画是一种介绍中国风土人情的旅游纪念品,珠江上的船舶就是这些外销画的重要题材之一。

广东人民出版社编辑的《大英图书馆特藏,中国清代外销画精华》,刊登了大英图书馆收藏的15类清代社会生活与风俗画共748幅,其中第一卷“广州港和广州府城画”和第六卷“广东船舶与江河风景组画”里的83幅船舶画,形象地再现了历史场景(图12)。

图12 外销画中的乌艚船

4.2 外销工艺品

19世纪中叶,通过十三行伴随茶叶、瓷器、丝绸一起出口的还有景泰蓝、象牙雕刻等工艺品,其中也有一些工艺船模(图13)。

图13 外销工艺品中的象牙雕刻——广船

4.3 “耆英”号帆船

“耆英”号是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 年)在广东建成的远洋木帆船,全长近50米,宽约10米,深5米,排水量约 为800吨。船体用柚木制造,全船由14道隔舱壁分成15个水密隔舱;共有3根桅杆,其中主桅高27米,前后桅分别高23米和 15米;主帆重达9吨;船舵是悬挂式开孔舵。在香港的英国商人为考察中国木帆船的结构和性能.购买了这艘木帆船,为了感谢驻广州钦差大臣耆英在南京条约谈判时的合作精神,将这艘船命名为“耆英”号(图14)。

图14 广船中的经典——远航欧美的“耆英”号

1846年12月6日,“耆英”号从香港启航,绕过好望角到达美国东岸,再横渡大西洋进入英国泰晤士河。该船在伦敦停靠时.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等各方人士都上船参观了达到欧美的第一艘中国木帆船。“耆英”号的环球航行,引起了西方的瞩目,因为它向西方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帆船的优良性能和无限魅力。

5 国外学者对于广东船的研究

5.1 西方对于广东船的印象

无论是“一口通商”还是“五口通商”,广州始终是焦点,再加上香港和澳门相继沦落为殖民地,西方的商人、传教士、学者和普通游客等大量来到广东,因此也留下了一些历史印记。

1874年出版的《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中国与中国人影像)》共4册,总共218张照片,还有详细的文字说明。

这套书刊登了2幅广东船的照片(图15、16),真实地反映了一百多年前广东船的历史面貌。

图15 珠江里的广东船之一 (1874年)

图16 珠江里的广东船之二(1874年)

5.2 夏士德的研究

夏士德(G.R.G.Worcester)是中国旧海关的英籍雇员,曾任中国海关海务部门巡江事务长,他以撰写《长江的帆船与舢板》系列图书而闻名。

夏士德关于中国海洋帆船的著作《A Classification of the Principal Chinese Sea-going Junks(South of the Yangtze)(中国主要海洋帆船的分类,长江以南)》,涉及长江以南的93种中国海洋帆船。

在该书中,夏士德特别强调了广东船的扇形帆、中插板和开孔舵,他写道:“或许广东船的开孔舵是最明显的特征。在舵叶上开着一定数量的长菱形孔,目的是使水流过时形成涡流,产生比光滑表面更大的阻力。”

6 中外造船技术上的交流与融合

由于广东处于最早且长期对外开放的地位,因此在部分近代广东船上可以看到某些中西造船技术交流融合的特征。

6.1 西方船特征

(1)船体采用了尖削的船首,因而阻力较小、航速快,也减少了水浪对于船首的抨击;

(2)船首甲板上横着西式吊锚杆;

(3)桅杆两侧都拉着侧支索,这些侧支索能够增加桅杆的强度;

(4)舷侧有便于上下的舷梯;

(5)在前甲板上布置杠杆式锚机,部分船的锚机布置在首楼下面;

(6)操舵系统采用舵轮和鼓轮绳索系统;(7)船上装备有首三角帆。

6.2 中国船特征

尽管部分广东船上具有了上述西方船特征,但广东船本质上还是保留了许多中国特色:

(1)船体采用柚木和樟木,而西方船多采用橡木;

(2)帆装索具系统采用斜桁四角帆;

(3)船尾常采用宽尾楼;

(4)采用开孔舵;

(5)中插板究竟是外来的还是祖传的尚待考证。

6.3 中、西方双向交流

中西方交流的结果是中西造船和航海技术的部分融合:

(1)部分中国船采用了西方的船体,在广东地区,尖首的木船越来越多;

(2)部分西方船装上了中式帆装;

(3)部分西方船装上了中式披水板等。

Guangdong Junks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SHEN Yimin
(Jiangnan Shipyard(Group) Co.,Ltd.Shanghai201913)

China first on behalf of the state delegation to participate in the held in USA Saint Louis Expo in 1904, and then in 1905 held in Belgium Expo in 1905 . There were Guangdong Junk models built by Chinese artisans in the Chinese exhibits, these junks models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ago now have become precious historical relics. In this paper, as the basis of images of Guangdong ship model and the once across the Pacific, the Atlantic ,Guangdong Junks to Europe and America, the export painting exports from Guangzhou por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Western publications written in 1874 , introduce the impression about Guangdong Junks in the west people's eyes, the extensive infuence of the Guangdong junks in the world.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exchange and fusion in shipbuilding technology which embodied on Guangdong junks.

Guangdong Junk;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historical relics;ship model;exchange and fusion

U674.926

A

沈毅敏(1945-),男,高级工程师(退休)。现为中国造船工程学会 船史研究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2014-11-17

猜你喜欢

船模桅杆帆船
生命的桅杆
水中桅杆
生命的桅杆
帆船
致你
环保小帆船
找帆船
船模静水横摇试验的不确定度分析
帆船
丁丁历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