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优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构想
2015-01-17刘娟张皓沈雪松
刘娟+张皓+沈雪松
中学学优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然而当前在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都存在不足,有必要进行全面、系统、整体的思考。文章主张对中学学优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为关键,以底线教育为基础,以情商训练和生涯辅导为重要内容,并遵循多样性原则。
学优生 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实践中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常常将学困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而学优生则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忽视的对象。学优生一定不会有心理问题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研究显示学优生在成长过程中同样会面临许多心理问题:虚荣、自负自傲、偏执、闭锁、抗挫折能力差、考试焦虑、抑郁及社交恐惧等[1]。而学优生身上发生的一些极端事件更是为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本文将针对中学学优生尝试性地提出一套心理健康教育构想。
一、对学优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目标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学优生学习成绩优秀、学习能力较好、学习动机较强,这些光环效应常常使教师忽视学优生身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不能充分开发学优生的心理潜能。这些都会对学生长远的、协调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身心和谐发展并不是均衡发展,并不是要求学优生在各方面都要精通、优异、突出,而是指学生健康的身体在实践活动中与知、情、意、行等心理要素协调互动,并随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调整,达到最佳状态。只有人自身和谐了,才有人与人的和谐,才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最后才能达到普遍的和谐。学优生需要身心的和谐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发展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保持开放的心理状态,为健康成长、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根据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这一目标,我们认为学优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三个层次:第一,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第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第三,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即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优生生活上自理、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省、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这要求对学优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做到预防、矫正与发展并进。既要对学优生的消极心理进行疏导,又要对学优生的积极心理进行正面引导。除了对学优生的不良心理习惯、心理障碍、心理疾患进行矫正与预防外,还要帮助学优生设计人生发展的美好前景,引导他们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2]
二、对学优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为关键
自我概念指个人对自己所有特征的认识的集合,它包括个人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体等方面的认识。自我概念是个体人格结构的核心,积极的自我概念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3]一个人的自我概念一般通过四个渠道逐渐形成:他人的反馈、反射性的评价、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以及社会比较。学优生因其学习成绩优秀,从这些渠道获得的关于自我的信息大多是积极正面的,但这也可能导致学优生自我概念的偏差甚至扭曲,令他们高估自己,有种不切实际的自大或是苛求自己的完美主义,其自我概念可能脱离社会实际,成为空中楼阁。例如某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的高材生,不愿工作,靠父母接济在网吧里流浪了四年。该生中学时的班主任对他的评价是:“他非常聪明,学习又很刻苦,是个非常优秀的学生。当年高考差一点就上清华了。”他的父母对他寄予厚望:“成绩好,脑袋聪明,又考上了好大学,我们都觉得,他会有一个美好而光明的前途。”然而他大学毕业后只干过一份仅仅持续几个月的工作,因为觉得“没意思”,他辞职,沉迷网络,流浪街头。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这样说:“从小学到中学,我的成绩都一直很不错;考进中科大的时候,带着万分之一的希望,有没有可能像爱因斯坦、霍金一样,影响整个世界;但进入大学之后,和同学比起来也只是平凡普通的一员,而且感觉自己也没有天才的聪慧和疯狂。”有远大的理想是好事,然而脱离实际的自我概念使其的远大理想反而变成成长的绊脚石。可以推测,当他真正找到“我是谁”这一问题的答案时,一定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出巨大的能量。
积极的自我概念是建立在对现实自我全面客观认识基础上的一种积极态度,是一个人对自我的认同、积极接纳和不断完善、发展。中学阶段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常常有假想观众、自我神话等青春期自我中心的表现,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对这一阶段学优生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引导学优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不但知道自己的优点,更要充分发现自己的不足。对自己的成功与失败都能进行积极归因。能对自己进行合理的社会定位。正确看待外界的期待和评价,深入体验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会自我反思,能够区分出真实的自己和理想的自己。二是让学优生学会真正悦纳自己,无条件地接受真实的自己,无论好的或坏的、成功的或失败的。要让学优生明白,悦纳自己不是因为自己完美,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软肋,不完美并不是一件多么羞耻的事情。在自我悦纳的基础上,培养学优生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的心理品质。三是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自己,培养学生完善自我的动机和超越自我的勇气。鼓励学优生积极思考、探索自我发展的方向,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
三、对学优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底线教育为基础
底线是对人道德水平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人在最艰难的困境中抵制诱惑和克服欲望所要坚持的最后价值信念。[4]底线是一个人做事的基础,而底线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奠基石。
当前我国却存在着底线教育缺失的现象,尤其是对学优生而言。我们对学优生的要求常常是:取得更好的成绩,超出他人,尽善尽美,成龙成凤。我们似乎理所当然地认为学优生不会犯错,学优生永远会朝着正确的方向走。但如果学优生没有成龙成凤,甚至不慎做了坏事,他们该怎么办?我们在教育里回避了这一问题,使得有的学优生缺乏底线,在顺境中他们还是积极向上的学优生,在逆境中,他们则可能越过底线,造成难以挽回的悲剧。
当然,不是所有的学优生都缺乏底线。然而学优生容易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如偏执、自我中心、不能容忍失败等。)可能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心理干扰。底线教育也许不能直接使学优生鹏程万里,但能让学优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让他们不管在什么情境下也能守住自己的底线。没有这一点做基础,再好的学习成绩,再高的智力水平,都是失败的教育。
四、对学优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以情商训练和生涯辅导为重要内容
1.情商训练
研究表明,一个人成功与否最为关键的不是取决于智商,而取决于情商。[5]情商主要包括自我情绪的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和挫折承受五种能力。学优生学习成绩好未必情商就高,事实上,不少学优生正是由于情商不足而阻碍了他们更好的发展。根据情商的内涵以及学优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我们认为在对学优生进行情商训练时,应重点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不少学优生崇尚个人奋斗,偏爱独立学习,竞争意识和成功欲望过强,通常缺乏合作、双赢的理念和心态。虽然独立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但没有和他人的合作与互助,能力发展始终会有一定的局限。应让学优生认识到合作的意义和价值,形成互帮互助、真诚交流、共同进步的良好心态,能积极主动地与人合作。二是挫折教育。学优生较少经受挫折,使得他们对挫折的认识和准备不足,在遭遇较大的挫折时,他们比别的学生更难以应对和承受。应对学优生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做好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并学会一些应对挫折的心理技巧。针对某些学优生,还可人为地设置障碍性挫折,增强他们对逆境的忍耐力,更好地适应生活。
2.生涯辅导
生涯辅导即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上的各种职业,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和生涯抉择的意识,能初步学会对自己的生涯规划和生涯决策。[6]人们常认为生涯辅导是高校的事,等学生通过高考上了大学后再进行也不迟。然而,个体在18岁之前就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中就包含发展职业想象能力、培养职业兴趣和能力等内容。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中学阶段是个体生涯发展的重要阶段,错过这个关键时期就会对学生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时学生都将会面临生涯选择,而生涯规划能力的缺乏使得一些学优生难以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从而阻碍了自己潜能的充分发挥,还可能在生活中产生一些适应困难。如上文中所提到的那位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曾说:“让我像大多数人一样,找个工作结婚生子、挣钱养家,我觉得很无聊很没意思。如果在战争年代,我是不是会更有价值、更有作为?”显然,生涯规划能力的缺乏阻碍了这位学优生发挥潜力。为帮助学优生充分发挥潜能,获得自我实现,中学阶段就应对他们进行一定的生涯辅导。[6]《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初中阶段应做到让学生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高中阶段应做到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与社会需要,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由此,我们认为对于中学学优生生涯辅导的主要内容有: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了解不同的职业及不同职业的人的生活方式,了解当前学习与未来的职业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形成工作神圣而平等的观念,能尊敬从事各种工作的劳动者,并初步学习生涯规划与决策的技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适度进行一些职业探索的实践活动。
五、对学优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多样性原则
我们所认为的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优生心理发展的多样性。教育不是要培养出一台台一模一样的机器,而是要培养出一个个身心健康又有自己独特性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优生这一整体内部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如发达地区学优生与贫困地区学优生心理特点都不相同,城镇学校学优生与农村学校学优生的心理特点有所不同,重点学校学优生与非重点学校学优生心理特点不同,具体到每一个学优生其心理发展都有所不同。我们应因材施教,努力激发和调动学优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不是把教师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第二是对学优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学优生常常有偏执、闭锁的心理特点,而且他们较好的认知能力也使得简单的言语说服难以对他们产生较大作用,多样化的方式方法是必需的。应将言语说服、情景体验、行为强化以及技能习得相结合,将专门课程、班会活动以及多种学科的渗透相结合,将个体咨询与集团辅导相结合,将合作学习、体验式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
参考文献
[1] 马学果.学优生的心理剖析及教育对策.教学与管理,2009(7).
[2] 王莉洁,沈贵鹏.矫正与发展并进:学优生心理教育策略研究.教育科学论坛,2011(2).
[3] 沙莲香.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 张瑜.生命叩问“底线教育”.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16).
[5]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 李金碧.中小学生生涯发展辅导构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8).
[作者:刘娟(1982-),女,云南昭通人,昭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张皓(1989—),女,云南昭通人,昭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助教,硕士;沈雪松(1965-),女,云南昭通人,昭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