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解的几种误区*
2015-01-17朱磊
当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存在着几种认识误区。其一,望文生义式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仅仅理解为说教、空讲大道理而已,否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育人功能。其二,主观臆断式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误解为意识形态的灌输和宣传的工具,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的人文精神。其三,片面孤立式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误读为只存在于社会主义中国,是当代中国思想教化和精神管束的产物,抹杀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普遍性和合理性。其四,片面武断式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缺乏学科支持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性事务工作,毫无规律性,漠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立性和科学性。
思想政治教育 理论研究 实践运行 认识误区
当前,由于历史、现实、学科历史积淀等多种因素的渐次综合作用的影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存在着诸多偏差。为使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回归正确的思维轨道,需要尽快澄清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误区。
一、望文生义式理解思想政治教育
此论断声称思想政治教育无非就是“说教”、讲假大空的道理而已,从而武断否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基本功能。所谓“说教”的论调应该是当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认识偏差。“说”指的是人们口头中的语言表达和传递。自人类社会产生之始,语言以其独特的信息传递功能而使得人类区分于动物。“一种道的语言就是一种规定性的语言,它在根本上指引了语言行为。”[1]“教”指的是人们身体力行的示范引导。单纯从字面含义臆断思想政治教育意蕴所指是想当然的主观随意猜想。“说”和“教”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存在的基本方法,内蕴着丰富的育人功能。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提到:“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者之道永远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根本,表征着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今天,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快餐化、碎片化、娱乐至死的外部环境孕化并加剧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误读。思想政治教育在疏导人们情绪和调适人们心理中所展现出来的独特而微妙的功能正逐渐为人们所感知体认。“说教”的方式只要恰当运用便能发挥出其他方式望尘莫及的魅力。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提到的“说教”与言之无物、空洞繁琐、表里不一的单向度强行灌输毫无关系。不“说理”无以“明理”,不“身教”无以垂范。所谓“既听其言,又观其行”就是这个道理。言教固然不可或缺,但是,身教重于言教,没有身教,言教很容易流变为形式,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饱受诟病和指责的“说教”。好为人师和喋喋不休正是今天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必须深刻反思的两大“硬伤”。
人的素质是一个综合的心理学概念。毋庸置疑,思想品德素质和心理品质是其中最重要的两项,尤其是在当下日益浮躁和虚空的时代更显稀缺和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只要规避形式主义的众人诟病之伤,运用语言艺术,摆明事实、讲透道理,达至事、理、情三者的交融会通,从而进入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帮助受教者明辨是非,指明方向,点燃激情,重铸精神,在这样一种教育基础之上达到一种思想的交流、情感的升华、精神的愉悦、智慧的启迪之境界,试问,这样的一种活动岂是他人简单的“说教”所能囊括的?
二、主观臆测式理解思想政治教育
把思想政治教育同个人需求联接起来,从功利主义立场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宣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屠龙之术”,抹杀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价值。持“无用之学”和“屠龙之术”论调的立论根据无非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给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如果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审视思想政治教育,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确不能给人们换回一块充饥的面包。然而,纵观历史长河,对整个世界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变革又总离不开诸如思想政治教育学、史学、哲学、文学等此类学问的影响。这也正所谓“无用之为大用”。
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生活其中。精神的虚无、心灵的干涸、信仰的迷茫、道德的沦丧似乎是伴随现代社会文明进程中出现的衍生品。任何生命个体不仅需要从外界摄取足够的物质能量来维系生命存在,同时,也更需要一种看似形而上的“虚无”来抚慰灵魂、坚定信仰和涵养精神。因为,每一个人不只有一个肉体生命,而且还有一个超越于肉身的生命,它被命名为“灵魂”。“肉体只是一个躯壳,是生命的载体,它的确是脆弱的,很容易破损。但是,寄寓在这个躯壳之中,又超越于这个躯壳的就是灵魂。”[3]思想政治教育内蕴的人文精神旨在使社会成员融入社会、融入生活,使“自然人”顺利转变为“社会人”。
意义世界的构建、精神家园的营造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生活因素。身份的焦虑也印证着现代人们生活中的价值虚空和缺位。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正是人们精神苦闷和意义缺失的一味良药。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讲,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尊重、信任、包容、理解、接纳,都需要情感的皈依、心灵的宁静、信仰的追寻、人格的磨练。精神上的富庶、意义世界的圆润和丰富也再次揭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真规定性和指向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项主体间的精神交往活动,而且也是同人们生活直接相关联的一门接地气的实践性活动,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构成了“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4]。人们琐碎的日常生活需要柔性的管理和调节,需要理性的智慧和启发。毋庸讳言,思想政治教育虽不能直接提供实用性的知识体系和教会人们如何“烤面包”,“但却能将自我从狭隘自私封闭的小圈子中提升出来,达到一种崇高伟大的境界,能够给我们一个观察人生社会的新的视角或观点,与无限伟大的宇宙合一”[5]。试问,这样一种使情操得以升华和心性得以历练的实践活动岂是一门“屠龙之术”和“无用之学”所能实现的?
三、孤立僵化式理解思想政治教育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会选取一定的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来传播执政党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进而实现执政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6]可见,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导权对维系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固的意义是何等重大。但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所选取增强执政合法性的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的内容和形式却不尽相同,命名称谓也说法各异,比如有的国家和地区称之为“公民教育”,有的则称之为“通识教育”、“社会史教育”、“礼仪教育”等等,称谓各异,但殊途同归。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统治阶级为使本阶级的政权统治更加稳固,竭尽所能纷纷采取各种途径来进行思想上的教化、熏陶,其目的都是使被统治阶级接受并认同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7]。endprint
“思想政治教育家的风度=思想家的深度+政治家的高度+教育家的温度。”[8]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项群众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将主流意识形态蕴含的价值诉求、精神风尚和时代精神转化成社会成员自觉的追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从国家、社会、公民三重维度阐发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内涵。据此,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价值观以及执政理念有着天然的内在契合性。进一步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与党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与灌输既实现了执政党意识形态领导权路径选择,又满足了社会单个主体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主体性需要。即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价值和个体性价值、科学教育和价值教育具有共通的实践路径和相同的实践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归根到底源于一定主体的利益需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价值根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最重要根源。”[9]
“现实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人的存在、人的思想、人的语言始终都是人类社会历史演进中宏大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中始终关注着人的发展,“成人”的教育价值追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主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生成的最深沉价值根源。
四、片面武断式理解思想政治教育
把思想政治教育曲解为仅仅是一项事务性工作,缺乏独立学科存在的根基,此种理解是典型的学科歧视和唯我独尊式的以偏概全。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早在1929年12月的《古田会议决案》中就已经萌生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性的萌芽。1944年3月的《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标志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的成熟。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讨论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特质。1988年召开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1990年,由中共中央转发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职务试行条例》也再次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专业,也是一门科学的基本论断。新世纪以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中也再次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根源于其科学性,而科学性则根源于特定专属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的庞杂性和研究方法的随意性构成了人们质疑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最主要的说辞。解答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思想政治教育究竟存在不存在特殊的研究对象?“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10]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特殊对象是人们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两个规律说”是学术界同仁普遍认可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30年以来,学界同仁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涵、特殊的研究领域和特殊的研究矛盾等关涉“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诸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理论进展,并达成了广泛的共识。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最深厚的哲学理论根基。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特殊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为此,单纯的理论思辨研究范式显然不足以满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实践发展的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移植其他学科最新的研究思路,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实际创新本学科自己的研究范式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尤其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还是关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需要,明晰的学科边界区分是第一位的。但是,盲目地排斥其他学科、自娱自乐、自说自话的做派显然是画地为牢和自我封闭。除此之外,还尤其需要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力避“过度借鉴”而导致沉迷其中和乐不思蜀。“那些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什么都能装,或者借‘船出海、借‘鸡下蛋的做法是值得质疑和拷问的。”[11]对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者而言,最要紧的是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在未来学科进一步分化和融合过程中,保持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定力,既逆势飞扬,又顺势而为,运用系统的复杂性思维来认真反思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问题。惟其如此,才能进一步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立的话语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认同度和美誉度,最终为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贡献智慧和开辟道路。
————————
参考文献
[1] 彭富春.论中国的智慧.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周国平.把心安顿好.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4]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光明日报,2014-05-05(1).
[5] 王智慧.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存在方式之涵义阐释.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6).
[6] 胡军.哲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8]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刘建军.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生导师的职业理想.思想教育研究,2013(12).
[10] 杨威.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根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
[11]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朱磊.实然与应然:有限性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再审视.思想教育研究,2012(3).
[作者:朱磊(1978-),男,河南南阳人,湖北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 王 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