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之问题样态*

2015-01-17叶琳李翀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民族价值传统

叶琳+李翀

在人类文化长河中,学校教育作为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最基本、最稳固、最有效、最快捷的一条途径,其文化氛围对人的熏陶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任何形式都代替不了的,其教育作用举足轻重。然而,调查研究发现:学校教育在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方面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问题样态表现在三个层面、六个维度上,值得探讨。

民族地区传统文化  学校教育  问题  样态

学校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培养的人是一种精神性的社会存在,这种精神性是借文化与学习的涵育而获得的,再通过所培育的精神性的人进一步完成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而,在人类文化长河中,学校作为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场所,它的文化氛围对人的熏陶,对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任何形式都代替不了的,其教育作用举足轻重,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条重要路径,也是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最基本、最稳固、最有效、最快捷的一条途径。

然而,笔者选取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呼和浩特市、锡林浩特市、鄂尔多斯市等地区及其所属旗县部分中小学校作为案例,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学校教育在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存在诸多问题,总体样态表现在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观念层、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行为层、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载体层三个层面,具体问题样态体现为教育价值取向摇摆不定、教育管理者与教师人文素养欠缺、管理和教学行为功利、课程设置与执行两张皮、学生素质考评重认知轻素质、民族传统文化载体开发和利用不到位、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形式单一老套六个维度上。

一、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观念层

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观念层,即人们怎样看待和理解民族传统文化及其教育活动。这是学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出现问题的核心层,问题样态重点表现在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摇摆不定这一维度上。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方向,也决定着学校文化教育的取舍。因其受社会价值观影响较大,所以其影响波及学校文化教育的取舍。只有当学校文化教育所提供的信息和价值符合社会价值体系的需要时,才会被接纳、应用并获得积极、热情的反应;反之,则要被排斥、阻止并遭受消极、冷淡的反应。这实际上就是功利意识的一种反应,并且这种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需要的不断变化而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这种社会工具性价值取向直接导致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工具性、功利性和多变性特征。

笔者通过对教师(包括学校管理者)的调查得以验证:一些人认为民族传统文化正处于消逝的危险之中;大部分人表示,如果有条件和可能,更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或学生接受欧美国家的文化教育;越来越多的人愿将或想将孩子送出国学习;相应的,社会英语学校办得最火,学生趋之若鹜,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为出国在做准备。另外,从一些教育专家的著述或公开发表的文章中也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国人在学校教育价值取向选择上相当迷惘。如1989年叶澜教授在其《试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一文中指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表现为在政府的教育决策中历来只强调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1]。2004年扈中平教授在其《教育的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一文中主张教育的个人(个体)价值取向[2]。2003年桂建生在其《论教育价值取向的确立》一文中主张教育的多元价值取向,除了前面提到的价值取向外,还包括幸福价值取向、教育民主与公平、主体教育、多元主义等等价值取向[3]。2006年李家成博士在其著作《生命关怀——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的新取向》中提出生命价值取向[4]等等。

总而言之,在当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出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取向、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的交替演变,这其中又以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工具价值取向为最普遍、最持久、最占主导地位。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工具价值取向最占主导地位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了教育实践的极端实用化偏向,只追求与办教育相关联的眼前利益、部分利益、片面利益、肤浅利益,从根本上忽视了教育本身价值所具有的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全面利益和深刻利益[5],失却了教育培育人的精神性的本真追求,使得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从形式、方法到质量和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二、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行为层

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行为层,即人们基于对民族传统文化观念理解的基础上,在开展教育工作、尤其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过程中所采取的行为。在这一层面上,学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的主要特征是学校教育目标在执行的过程中偏离素质教育轨道,问题样态突出表现在教育管理者与教师人文素养欠缺、管理和教学行为功利、课程设置与执行两张皮和学生素质考评重认知轻素质三个维度上。

1.教育管理者与教师人文素养欠缺、管理和教学行为功利

从教育学和管理学角度讲,学校教育管理者首先应该是整个学校教师群体的价值观的倡导者、引领者、学校教育目标的制定者,然后才是具体管理工作的监督与实施者;教师则首先应该是学生的精神导师和行为楷模,然后才是具体教育、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所以,无论教育管理者还是教师,都应该具备较高的精神素养和综合能力,才能够担负起精神引领的职责,高效率地实现教育目标。

然而,调查发现,很多管理者和教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要义知之甚少,没有时间深造学习和阅读学科教学以外的书籍;很多学校管理者功利心较强,管理评估中偏重成绩、升学率,课程设置上人为削减人文艺术类课程等等;中小教师教学任务比较重,教学中往往只顾完成教学任务,忽视学生的精神需求,即使涉及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往往聚焦于社会组织制度、政治和法律形式、语言、道德等智能性文化知识和规约性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信仰、审美意识、文学、艺术等精神性文化对学生的涵养。所以,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功效未能真正深入人心并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共同的文化意识。

2.课程设置与实施两张皮

一个学生,生活的时间主要是在学校的课堂,因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与课程设置与实施息息相关。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学校应根据教育部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课程方案的有关规定,从实际出发,认真实施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地方课程,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以及由学校安排的选修课资源,办出学校特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应当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然而,调查发现,各个学校的课程表几乎相差无几,缺乏特色,相当一部分学校存在两套课程表现象。一套是以备检查之用的与国家总体培养计划相一致的课表;而另一套则是在学校教学中实际执行的一套课表,这套课表不张贴、不外传,但任课教师人手一份。笔者比较了一下两套课表的异同:与国家总体培养计划相一致的课表相比,第二套课表显得单调、乏味,艺术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课外活动课程等课程或被取消、或几乎被取消,更多的是语、数、外等课程。即使一部分没有实行两套课表的学校,如品德与生活、校本课程等一些与民族传统文化联系紧密的课程,一周只有1节,甚至没有而且被挤占和人为取消、取代的现象仍然不在少数,而且越是临近考试,问题越突出。

3.学生素质考评重认知轻素质

学生素质评价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教育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能够及时地指导和帮助师生改进教和学的活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然而,调查发现,考试依然是现在学校教育中测评学生的主渠道;考试成绩依然是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和学生衡量教学成绩的主要标尺,甚至是唯一标尺。很多学校教育有知识、有课程、有作业、有考试,但惟独没有厚重的传统文化和精神,更缺少对这些方面的考评。如呼和浩特市某小学针对学生成绩,设置了周考、月考和年考,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期末考试前学校印发的复习卷子居然厚达几厘米,卷面上几乎全是教学大纲上要求学生再现、记忆和理解层面的死记硬背的认知性知识点,如XX古诗的作者等等。这样的考试形式根本无法唤起学生的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共同性格的意识与决心,代表不了学生富有智慧与文化,拥有信仰、价值追求、独立精神人格和创造性。

三、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载体层

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载体层,即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观念层和行为层的外在表现,比如教材、标语、校训等等传统文化载体以及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形式等等。在这一层面上,学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样态具体表现在民族传统文化载体开发和利用不到位、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形式单一老套两个维度上。

1.民族传统文化载体开发和利用不到位

大多数文化都需要假于物来实现,民族传统文化概莫能外。在学校各种文化传播媒介中,最重要且最有力的是教材、校报、广播、校园网站等载体工具。这些载体对人的熏陶具有潜移默化的功效,并且具有跨越时间、空间的广度,而且有向学生进行反复传播的深度。

然而,调查发现,在教材方面,一些学校虽然开发了校本教材,但存在教材缺乏深度和再研究与修订的问题;校本课程形同虚设,最多的学校每周只上1节课,少的学校每月每学期上1~2节课,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不上课;还有一些与民族传统文化联系紧密的一些课程,如语文、历史、品德与生活、地方课程等课程教材同样存在体现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分量不足、凸显智能性文化知识和规约性文化知识而人文精神涵育严重不足、深度挖掘不够等等问题。在校园文化环境方面,几乎每所学校均有校训,但很多校训笼统,体现不出民族文化特色,还有一些学校在校内挂有一些标语、字画,但往往存在重国外名人忽视本土名人的现象;甚至一些学校校内除了校训几个大字之外,找不到其它标语、字画。校报、校园广播或校园网站方面,一些学校设有校报、校园广播或校园网站,但所设内容五花八门,如校园广播主要用于通知、做操,校报或校园网站多用于发表学生的创作作品、学校成绩展示。多数学校没有充分营造出校园文化氛围,没有充分发挥出校园文化载体对学生的影响作用。

2.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形式单一

教育活动形式的选择与运用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和教育的效果。《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1)中讲到这样一句话:“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足之蹈之,手之舞之”。诗不足而歌,歌不足而舞,这才是人的情感积累与释放的合理过程和生动描述,教育也应该给予适当的课程使学生能够将这一情感积累以合理的课程或活动形式释放出来。

然而,对照当今的课程设置和活动形式,一些学校人为地削减艺术类、活动类等课程,致使传统文化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止于叹之的层面,而缺乏歌之、蹈之、舞之等多种活动形式的参与和体验,这就是学生为什么对当今课堂倍感压抑、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甚至任何课程教学都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调查还发现,很多教师和学生反映学校不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很少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活动形式上单一、老套,如课堂讲授、听讲座、参观烈士纪念碑;学生觉得自己完全是处于一种被动而僵化的状态之中,活动内容寡淡而无趣是他们的一致看法。

总而言之,现行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我国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步入了文化的误区,出现了诸多问题,影响了当前我国乃至我区中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阻碍了中小学教育的创新发展与特色教育的实现,甚至影响祖国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

————————

参考文献

[1] 叶澜.试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教育研究,1989(8).

[2] 扈中平.教育的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

[3] 桂建生.论教育价值取向的确立.当代教育论坛,2003(4).

[4] 李家成.生命关怀——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的新取向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 薛忠祥.当代中国教育的应有价值取向研究.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

[作者:叶琳(1977-),女,山东东平人,内蒙古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副教授,硕士;李翀(1981-),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实验师,教育学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民族价值传统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