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上招生动态填报志愿模式探究

2015-01-17汤松萍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排序志愿动态

针对我国高招系统静态填报志愿模式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辨析,指出了设置志愿定位指标因素体现不足、考生志愿难以把握,设置更多平行志愿、仍存落榜风险,设置录取批次、无异于将高校划分为相应的等次,录取时间长、填报时间短、考生考虑不周等须克服的问题与不足。并通过引入动态填报志愿模式理念,从系统框架、功能设置上,简述了自动设定每位考生优先排序号,按照优先排序规则与时间,由考生抢战“志愿位”,最终实现志愿填报、统一录取的可行性与优势。

志愿动态填报  录取模式创新  高校网上招生

我国现行高招志愿填报模式是一种静态的模式,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家庭网络的普及,这种志愿填报和招录模式改革创新的时机已经到来。对此,本文提出一种动态填报志愿与招录模式的理念,试图进一步丰富高校网上招生录取模式创新的内涵,甚至于取代以往志愿填报系统静态的设置与操作。

一、高校网上招录模式的现状与问题辨析

1.高校网上招录模式的现状

(1)志愿填报的时间。目前,我国高考网上填报志愿的时间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出分前,考生估分选报自主招生或提前批次院校志愿,但不填具体学校;二是出分后,考生在知分、知线、知位的情况下,填报提前、专项定向、第一、第二、第三批次本科及专项定向、提前、高职高专志愿;三是录取后,考生在各批次规定时间内,补报缺额院校、专业志愿。

(2)志愿填报的流程。考生登录所属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考试院指定网页→键入用户名与密码→阅读填报志愿考生须知→修改密码(有的高招系统不设此功能)→按批次填报志愿(将所选院校、专业代码填入志愿栏)→检查核对→保存志愿→退出系统→志愿查询。

(3)志愿录取的模式。各类高校均实行网上远程录取模式。录取工作由各高校负责,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考试院实行管理监督。录取按文史或理工类、艺术类、体育类、三校生类分批次进行。对本科类批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由各本科院校择优录取。对平行志愿不实行补投,缺额计划执行网上征集志愿。各批次征集志愿时,原填志愿一律无效。各类高校需在规定录取时间内,按照系统设置要求对线上考生进行录取[1]。

2.高校网上招录模式存在问题的辨析

(1)志愿定位指标因素体现不全,考生志愿难以把握。由于系统功能的局限,考生在报什么院校、选什么专业、先选院校还是先选专业、是冲一冲还是稳一稳、怎样提高志愿命中率等等问题上难以把握。一是在成绩未知时,志愿选择盲目性大,考生不能知己;二是出分后,在知分、知线、知位且能查到全省排名时,知己又不能知彼,有的高校分数线、尤其是征集志愿时的分数线仍然难以估计,只能依照往年的分数线作参考,或通过一些计算模型估算出当年的录取分数线。但由于估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差异,往往使一些考生即使进入了心仪的学校,也未能进入心仪的专业。尽管各省每年的高招政策和系统功能都在不断完善和创新,但在贴近考生需求、彰显人本理念方面仍旧存在距离。如,网页上能否开通更多快捷功能,帮助考生合理定位、避入填报误区等。

(2)设置更多平行志愿,仍存落榜风险。设置批次平行志愿或增加更多平行志愿数量,考生落榜率会降低,但仍存一定风险。因为平行志愿对招生院校来说都是第一志愿,但对考生来说,还是有先后次序的。平行志愿客观上增加了考生志愿填报的有效性范围,尤其减少了高分考生落榜的风险,但如填报不当,仍有退档和志愿难以满足的可能。一是考生填报志愿定位不准,档案就投不出。如招生院校的投档线均高于该生考分、各志愿间又缺乏合理的分数梯度。检索时,若考生所填高校投档数已满额,则该生本轮投档失败,直接进入志愿征求。二是考生报考热门专业、专业撞车又不服从调剂,造成专业不合录取要求、志愿匹配不上,或考生考分排序靠后、专业计划额满、投档被退。

(3)设置录取批次,无异于将高校划分为相应的档次。我国高校执行批次录取。有的省份按提前及一至五批、共分6个批次、对应6档分数录取。久而久之,这无异于误导社会公众、给社会传递批次就是高校档次的信息,这就完全忽略了不同高校近期的成绩与办学的特色,严重挫伤了批次靠后的高校的办学积极性。由于批次定力,致使有的考生心仪院校的批次本来靠后,也要冲一冲批次靠前的院校,而被批次前面的院校录取。最终造成考生进不了自己心仪院校,批次靠后的院校招不到理想的生源。而那些批次靠前的院校,靠批次优势,总是皇帝女儿不愁嫁,总能招到比批次靠后院校更多更好的生源。批次定势,使同类、同级的院校之间不能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使院校与考生之间不能“自由恋爱与相互选择”,缺少市场调节的功能。

(4)录取时间长,志愿填报时间短,考生考虑不周。从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来看,每年6月中下旬高考出成绩,至8月中下旬高考最后批次录取结束,网上招生录取工作历时两个月,而考生志愿填报时间仅仅只有一周时间左右。在一周时间内,考生无法全面了解、比对分析所需了解的院校与专业情况,最后只能匆忙应对,甚至随机而填[2]。

二、高校网上招录模式创新的探究

1.动态填报志愿模式设计的思想框架

本文引入高招动态填报志愿模式设计的思想框架是:在现有高招系统基础上进行功能创新,将所有网报志愿的考生按其投档成绩进行索引排序,生成每位考生唯一的、具有优先权级的排序号。排序号靠前者,拥有优先选择院校与专业的权力。所有考生按排序号优先权规则,在规定时间内选报志愿、抢战“志愿位”,被抢“志愿位”的考生只能重新选择自己的院校与专业。志愿填报实行考生公平竞争,各教育考试院、各高校分别做好系统管理与维护和分专业招生计划宣传与咨询服务工作[3]。

2.系统功能设置的基本要求

(1)招生前期工作的准备。沿袭以往做法,由各高校网上提交分专业招生计划与招生简章、院校与专业介绍等资料,由教育考试院负责各高校招生信息的审核发布、所属各地高考数据库的建立与拼接。

(2)同分排序问题的处理。高考成绩出来后,各教育考试院按报考类别和高考总分将考生分类排序,产生一个考生排序号(优先权号)。如总分相同,则按不同考试类别事先规定的单科成绩或其他规定再行排序。如文科总分相同,科目顺序依次为语文、外语、数学、文科综合;如理科总分相同,科目顺序依次为数学、外语、语文、理科综合。兼报类别的考生排序号由系统分别按兼报类别自动生成对应排序号。

(3)“志愿位”竞争的原则。考生只能按照对应类别分数线和各高校分专业的招生计划数,选择每个类别院校的一所学校和一个专业进行志愿“抢位”。考生进入系统后,根据系统给出的考生排序号、各高校分专业招生计划的对应位置号(位置号数的多少即是各高校分专业招生计划数的多少),即可看到自己想报院校(专业)的情况和介绍,以及其他考生志愿填报的情况。如遇“位置”有空,则可选此学校、选此专业;如遇“位置”无空,且占位的考生的排序号在自己后面,则抢占之。否则不能选此专业。位置被抢的考生,系统将自动向其发送一条信息,让其重新选报志愿“位置”。兼报类别考生“志愿位”竞争时,只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中一类“抢位置”。

(4)“志愿位”竞争的时间。考生在“志愿位”竞争的规定时间内,必须随时随地关注系统“志愿位”动态,一旦发现自己位置被抢,应随时重找适当位置。各教育考试院应在尽最大可能压缩录取时间的前提下,适当拉长动态填报志愿的时间,保证动态填报志愿时间至少在两周以上。动态志愿填报刚开始的几天,考生相互抢位现象可能非常频繁,但越到后面抢位现象就越会有所收敛,最后趋于平稳。在最后规定时间,系统将锁定所有考生抢到的位置,让极少数由于某种原因最终没抢到位置的考生找到剩余位置,然后关闭系统功能。各教育考试院和高校据此结果进行校验与录取[4]。

(5)计划与录取的冲突问题。在网报志愿过程中,系统设置自动记录功能,记下“志愿位”抢与被抢、或曾浏览与驻留一段时间的“专业位”考生数信息,以此作为高校招生计划调整的依据。高校要随时关注志愿抢位情况,在专业计划填报不平衡时,应向教育考试院及时申请增加或调整计划,及时向所有考生公布计划调整信息、在相应页面及时补增志愿位置数,并向占位考生发送计划增加、可以再来抢位的提示信息。在录取过程中,对于某些有特殊要求的专业,系统应依照高校要求与考生情况进行特殊设置,当考生抢此“志愿位”时,系统通过检索比对对不合条件者自动拒绝并提示、对不符合录取政策要求者甚至不能进入,对满足特殊条件录取的考生,应由系统“绿色通道”直接录取[5]。

3.动态填报志愿模式的优势

(1)有助于院校之间竞争与办学质量的提高。动态填报志愿模式,可以消除考生心目中由批次决定高校层次的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引入院校之间的市场化的竞争机制,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这样,同类院校间将不以批次、批次分数线来衡量,相反而由市场来定位。批次后来者,由于办学特色和办学质量的提高,同样有可能招录到更多更好的生源,相反原先批次靠前、靠吃皇粮者,如果办学质量下降,必将坐吃山空、危机四伏。

(2)有助于考生志愿填报的公平性与科学性。动态志愿填报,使考生填报志愿结果由盲目性变得更加明朗和现实。考生按照同一报考类别唯一的排序号,自选唯一合适的院校与专业的志愿位,撞车的所有可能性均能有效避免。此外,从高等数学的角度分析,志愿抢位过程会最终回归理性。这是由于高分学生抢位很快并能固定,他们位置一固定,次高分学生位置随之也固定。另外,系统还可设置“无非自己位置被抢,每位考生最多只能选占3至5次不同位置”的功能,以防高分考生肆意乱抢位[6]。

(3)有助于高校网上招生录取工作效率的提高。动态填报志愿模式,减少了招录环节、缩短了招录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考生填报志愿期间,所有高校开通网上招生宣传咨询各项优质服务,树立了形象、节约了费用。同时,这种市场化运作模式、市场化的优胜劣汰,对高校的发展也无异于是一种促进。至于对那些属于国家、社会急需的、又招不到学生的冷门专业、特殊专业,则可通过如减免学费、设立高额奖学金等政策加以扶持。此外,这种模式还将有效杜绝高校由于拥有5%至20%计划自主权,因而可能滋生的“条子”的腐败现象。

三、结束语

我国高校招生录取制度的改革一直没有停步。如已经实行的部分高校自主招生,逐步推行的高考与高中学业成绩水平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即将实行的高考不分文理科,外语实行社会化考试、至少一年二考,职业院校实行的分类招考与注册入学等等。但不管高考改革走向如何,动态填报志愿模式对我国高招录取模式的改革依然适应。当然,在动态填报志愿模式实施之前,采取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的运作方法,选取网络普及率更高的沿海省份作为改革的参考与试点,然后总结经验、逐渐铺开,对高招的改革创新更加给力。

参考文献

[1] 曾铮,张自力,殷员分,蔡海敏.OLAP技术在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分析评估中的应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

[2] 汤松萍.基于小型煤矿企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煤矿机械,2012(9).

[3] 王胜.高校网上录取数据后续处理研究.长沙大学学报,2011(5).

[4] 汤松萍.基于HS7310软件功能的拓展.煤矿机械,2012(12).

[5] 贾楠亭.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招生录取方式改革.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1).

[6] 汤松萍.基于企业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及其权限机制的建立.计算机安全,2012(2).

[作者:汤松萍(1964-),男,江西萍乡人,萍乡学院教授,学士。]

【责任编辑  刘永庆】

猜你喜欢

排序志愿动态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我志愿……
国内动态
排序不等式
恐怖排序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