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治理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2015-01-17汤桂艾
汤桂艾
(上海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上海 200092)
我国乡村治理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汤桂艾
(上海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上海 200092)
我国的乡村是构成整个社会的基础。回顾我国乡村治理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乡村治理模式在取得一系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自身的困境。这些困境主要表现在小农经济的束缚、乡村债务的沉重、农村公共权力的不规范、农村宗族势力的复兴、农民负担沉重及农民素质的低下等方面。本文就从这些方面对我国乡村治理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乡村治理;困境;对策
一、乡村治理的含义
一般的说,乡村治理是指以乡村政府为基础的国家机构和乡村及其他机构给乡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活动。乡村政府或乡村其他权威机构构成了乡村治理的主体。在乡村治理活动中,治理主体的生产方式、组织机构、治理资源的整合以及它和乡村社会的基本关系,构成了乡村治理机制。①
二、乡村治理的困境
随着“三农”问题的凸现,乡村治理陷入了困境。造成我国乡村治理陷入困境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及传统等多方面来考察。
(一)小农经济的束缚。
小农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对于我国历史上的乡村治理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失去了其先进性,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之小农经济本身具有的弱小性、多重性、依附性的特点,导致现存的小农经济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当前乡村治理的进程。可以说,小农经济对中国乡村治理的影响可能是致命的。
(二)乡村债务沉重。
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乡村债务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尤其是农业税免除之后,乡村债务问题进一步暴露出来,不少农村干部不同程度的面临着沉重债务的困扰,这也成为影响我国农村各项事业开展的不稳定因素。乡村债务加重使得原本就步履蹒跚的乡镇政府不堪重负,严重影响了乡镇政府的正常运转,也影响了乡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有的地方还因为乡村债务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使得农村税费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社会的稳定。综合起来看,乡村债务的存在削弱了乡镇政府的权威性和合法性,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而且造成农村社会人心的不安和不稳定。②
(三)农村公共权力的不规范运行。
乡镇治理能力的下降和乡村公共权力之间摩擦的时有发生以及“两委”关系的矛盾问题,造成了农村公共权力的不规范运行,在很大程度上,给我国乡村治理造成了阻碍。
(四)农村宗族势力的复兴。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宗族势力的滋生发展,积极影响较少,消极影响较多。其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危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二是影响国家法律和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地区的实施。一方面,以族规代替国法,损害了国家法律尊严。另一方面,公然对抗国家法律政策,抵抗法律与政策在农村的贯彻实施。三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和现代化建设。宗族有自己的利益要求,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使用各种合法、非法手段,不惜损害国家、集体、社会以及他人的合法权益,严重危害着农村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对农村的综合治理造成了巨大的阻碍。③
(五)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通过税费改革,虽然政策意义上的农民负担问题在可预期的时间内将会得到解决,但教育负担、医疗卫生负担和生活成本等负担依然对农民构成了巨大的压力。这些负担的存在,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乡村治理的效果。
(六)农民素质有待提高。
从总体上说,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健康素质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实现。从理论上讲,我国乡村治理是一个农民和政府良性互动的过程,没有农民群众的参与,乡村治理的实现只是一句空话。但从现实的角度看,农民的素质还远远不能满足乡村治理的需求。
总之,受小农经济、乡村债务、农民素质、农民负担、宗族势力和乡村权力缺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乡村治理步履维艰,蹒跚前行。
三、我国乡村治理实现的对策
(一)在观念上,破除“小农”意识。实现乡村治理,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破除“小农意识”,树立起市场意识、信息意识、开放意识、合作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等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套思想观念,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市场方式运作,才能有效提高农业经营水平,和乡村治理水平。在行动上,要改造小农经济,推进土地流转。
(二)采取有积极措施有效化解乡村财务危机。要以巩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化乡镇体制改革、保证农村稳定为目标,着眼于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保证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因地制宜,挖掘潜力,要靠群众,积极探索,在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同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逐步解决乡村两级债务问题。
(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解决农村两委关系不协调的问题。要科学划分农村两委的权限,明晰两委班子的权责关系;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科学高效的村两委工作运行机制,在目前村两委组织自身发育尚不成熟、功能难以界定清楚的背景下,要确保两委班子工作的协调,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公共权力配置和运行体系;积极推进领导创新,切实改善党支部的领导;发挥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引导功能,促进两委的有机协调。
(四)进一步健全乡村治理法制,通过完善法制建设,依法处理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提高村委会自治能力;积极推进乡镇政府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适应乡村治理变迁的需要;理顺乡村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乡村治理主体的权限和职责范围,充分发挥乡村主体多元治理的合力,促进乡村的综合治理。
(五)妥善治理乡村治理中的宗族势力,充分利用宗族势力的合理性,控制其危害性。通过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村民的思想观念的更新改造;改革户籍制度促进人口流动,从根本上消除宗族存在的社会土壤;完善农村基层组织,满足村民的正当要求,逐步消除村民对宗族势力的依赖性;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逐渐走向开放状态,打破宗族势力存在的社会根源。
(六)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文化事业、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村民自身的思想、政治、文化和健康素质,以此来提高农民的自治水平,逐渐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
(七)想方设法保护并促进广大农民的正当权益,努力减轻农民的负担和压力,使农民从民主治理中真正得到实惠。改革开放以后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城镇居民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农民的经济负担依然很重,所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仍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
注释:
①党国英:我国乡村治理改革回顾与展望 [J],社会科学战线,长春,2008.12.1-17.
②马宝成:乡村债务:现状、成因及对策[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
③袁正民:农村宗族势力的危害及控制对策[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3期).
[1] 袁金辉:冲突与参与:中国乡村治理的改革30年[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2]徐秀丽: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以定县、邹平和江宁为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金太军、张劲松:乡村改革与发展[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4]党国英:我国乡村治理改革回顾与展望 [J],社会科学战线,长春,2008.
[5] 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华夏出版社,1998.
[6] 马宝成:乡村债务:现状、成因及对策[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7.
[7]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D0
:A
:1671-864X(2015)07-00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