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改变了学生和教师,也改变了家长
2015-01-16文/刘超
文 / 刘 超
案例学校:重庆市江北区钢锋小学
当我们回顾2015年,“阅读”一定会成为关键词。这一年,国家提倡全民阅读,媒体上关于阅读的讨论此起彼伏,知名人士、专家、学者给大众开出了琳琅满目的书单。重庆市钢锋小学的“阅读成就一生”计划,与这股全民阅读潮流不谋而合。事实上,阅读这件事,早就在校长邹禹心中萌芽了。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拥有最好的教育。在这个80%的学生都是农民工子弟的学校里,各种资源都是最普通的。怎样才能把最好的教育给他们呢?”这是邹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邹禹是一个爱读书的人,私下里每周必做的事就是参加读书会,读书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读书带来的收获,让她最终决定,一定要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让他们爱上阅读。
让孩子一眼就能看到书
要让孩子们爱读书,首先得让他们看到书。那就把书摆出来。走进钢锋小学,你一定会被教室外的书架吸引。低矮的书架上,放满了家长赠送的书,孩子们下课后随手取出一本,席地而坐,开始读书,走廊里到处是读书的孩子。
书看完后自己放回去就行,不用登记,没有人监管。刚开始老师们有一定心理准备,可能会消失一些书,但是加入任何一道监管程序,势必都会降低读书的自由度,肯定会影响孩子们读书的热情。所以,一开始大家就下定决心,让孩子们拥有绝对的自由。没想到半年来,竟然没有一本书丢失。
图书馆里的书不够大家读,学校就鼓励家长捐书,每本家长赠书上都写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祝福,孩子们也因为父母的赠书而自豪,对读书更有兴趣。
教室前面有图书角,后面有“阅读分享乐园”(展示孩子们写在便利贴上的读后感)和“星星墙”(阅读做得好的孩子可以获得星星奖励),楼梯间贴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之类的标语,到处都在试图不动声色地鼓励孩子读书。
“课外阅读进度”记录本
孩子们多数来自进城务工家庭,父母工作忙,文化程度较低,闲暇时基本都是看电视、打麻将,很少看书。这样的环境让孩子们在家很难做到主动阅读。为了将阅读落实下去,钢锋小学设计制作了“课外阅读进度”记录本,今天读了多少页、是主动还是被动读的、本周最喜欢的书、书摘和读后感、自我评分,都会在记录本上呈现,并且让家长签字监督。
书摘和读后感没有字数要求,不给孩子造成压力,孩子们反而不会为了完成任务而敷衍。有一个孩子的本周最爱书是《猜猜我有多爱你》,他没有写读后感,但在书摘里他写到:“我爱你一直到你的脚趾头。”学校对孩子们唯一的硬性规定是每天在家必须读书30分钟。这样就能保证一年下来,四年级以上的小朋友能有二三十万字的阅读量。
用书辅课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或许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孩子们普遍缺乏自信,以前上课发言的声音都很小。于是学校决定,将周五 13∶40~14∶15 这个时间段固定为每个班的书辅课,让孩子们在班级里交流阅读心得,而且要走上讲台去。这不仅能巩固学生从阅读中收获的知识,还可以提升勇气和表达能力。
让孩子们走上讲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刚开始几乎没有孩子愿意讲,场面十分尴尬。为了让孩子们敢于表达,老师们想了很多办法。
不敢站上讲台,那就坐在位子上跟自己的同桌交流。渐渐地,孩子们声音大起来,也不拘谨了,甚至能够露出自信的笑容。等大家适应了分享的氛围,老师再引导大家走上台去。
有些孩子好动,爱玩儿,不喜欢讲,那就演吧。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们现在热衷于表演书中的故事。
有的孩子喜欢画画,老师就鼓励他们把读到的东西画出来,成果令老师很吃惊。
有的孩子不愿说是因为不知道怎么说,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阅读,然后教大家怎么概括一个故事,怎么分析一篇文章。
刚开始有老师担心书辅课会挤占语文、数学等主科的教学时间,但书辅课最终却促使老师们在教学安排上更用心,提高了教学效率。
最初发动家长捐书时,只有一半人积极参与,但家长们看到孩子通过阅读变得更懂事、自信后,捐书也变得积极了。目前为止,几乎每位家长都至少捐了一本书。
给孩子丰富的精神世界
人们总认为家境不好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物质帮助,其实他们更需要精神支持。阅读为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带来无数养分。
孩子们的视野被打开了。有个孩子迷上了科普读物,下雨了会分析这场雨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重庆雾天多,还缠着老师讨论黑洞到底是什么。孩子们也更懂得感恩,一个孩子写到:“父母的怀抱是最安全的港湾,我要永远爱他们,以后少让他们生气。”
阅读也改变了家庭氛围。不少家长看到孩子的努力后,决心给孩子做榜样,陪着孩子阅读,于是电视看得少了,麻将打得不那么勤了,更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陪伴,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许多家长下班晚,周末常常加班,以前孩子放学后没人管,就看电视,周末也一个人待在家里,或者把作业带到父母工作的地方做。现在他们却可以以书为伴,没那么孤单了。
一位“后进”家长最初不重视读书活动,班主任问她:“你打算陪孩子六年,还是一年?”家长答:“当然是六年。”班主任说:“你错了。如果他需要你陪六年,恐怕今后这辈子都要你陪他。如果这一年好好培养他的阅读习惯,今后他就能自己管自己,不需要你陪六年。”
老师们的读书会
每个月最后一周的周二下午,学校16点放学,老师们17点下班,这中间的一个小时,就是老师们雷打不动的读书会时间。学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学期必须看3~5本书,读书会为大家提供平台进行交流。为了让每位老师都有表达的机会,读书会分小组进行,一个办公室是一组,每组10~12人。
书从哪里来?除了图书馆的资源,学校会不断把老师们推荐的好书买回来放在教师办公室里。校长邹禹和读书会核心成员是荐书主力,他们常常从网络、杂志和朋友那里搜罗好书。目前以教育类书籍居多,经典的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当然非看不可,时下热门的好书,如《大数据时代》,也不能错过。
以前邹禹常听到老师说“这孩子太笨了,教不了”、“这样的家庭环境,要让孩子爱学习太难了”之类的话,读书会开办一年后,这样的抱怨慢慢变少了。虽然钢锋小学的老师普遍年纪较大,但在书籍的影响下,他们的心态也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面对“不好教”的孩子、教学上的困难,更多的老师开始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