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梅的书香与顾泳的温度
2015-01-16文/秦思
文 / 秦 思
“粗成四字,诲尔童蒙。经书暇日,子史须通。重华大孝,武穆精忠。尧眉八彩,舜目重瞳……”微风轻扬,百年香樟枝繁叶茂,和着春风沙沙作响。走在石梅小学的我,仿佛看到当年的少年翁同龢在这棵树下晨读;站在致远楼前的小操场,夕阳为静谧的学校缓缓镀上一层暖暖金色,晚风送来丝丝凉意,也仿佛送来一声声略显稚嫩的童音:
呼——,
风,从门里走了进来,
书页唱歌,
发丝拂面,
是谁?
偷走了我的思绪?
——李君卓《从门里走进来的风》
阳光把目光
投向云朵
云朵把微笑
送给树叶
树叶
悄悄地
向我讲述
太阳的故事
——吴袁缘《短诗两则》
这是石梅小学“欣欣文学社”的孩子们写的诗。
在江苏省常熟市石梅小学,这里有一群爱阅读的孩子——他们的背后是一群爱阅读的老师、一位爱阅读的校长。顾泳,是这所百年老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校长。
踏着夕阳走近的顾泳,面容温润如玉,姿态从容有度,嘴边一抹暖暖的微笑,如同春天的阳光令人感到亲和可喜。
后来我知道,这大概算是石梅小学的“常温表情”。它不同于别的学校:太多学校的表情是“紧张”的,也有“迷茫”的,还有“麻木”的;而我在这里看到的是“从容”——它来自“一起来”、“慢一点”、“放一放”——这些顾泳持守多年的教育哲学。
“一起来”——关于校志
连学校的首任校长都不知道,你们后辈是失职的。
初到石梅小学的顾泳,怀着忐忑与敬畏,却在见到石梅的那一刹那,就喜欢上了它。她清楚地记得那是2007年8月27日,近黄昏时分,石梅小学学校钟楼的幕墙玻璃被擦得锃光瓦亮,清晰地倒映着停车场旁那株古老的银杏,金色的树叶婆娑着,辉映在蓝色的玻璃上。“那一刻,我的内心突然感到,自己跟这所学校的气场结合在了一起。我突然觉得非常喜欢这所学校,也相信这所学校已经喜欢了我。一种神秘的敬畏让我不再惶恐。从那时起,我的心,宁静了”。
初来乍到,顾泳即面临石梅小学新校舍的落成典礼。典礼筹备中,顾泳萌生了做校志的想法。“一个学校就像一个大大的家,我觉得每一个家都需要有一个家谱。家谱的意义,在于你心中会有一个自豪感,你要为这个家增加它的魅力,要做得更好一些。我永远都记得我们局长的那句话:‘连学校首任校长都不知道,你们后辈是失职的。’当然,我绝对不想成为那个失职的后辈”。
对常熟人而言,石梅小学有着特殊意义——顾泳的奶奶就曾就读这里。“小时候奶奶告诉我,那时,能上石梅小学的孩子凤毛麟角,她是坐着轿子,身边有书童给她挑着担子,每天特别开心骄傲地去上学”。
怀着对石梅小学的好奇以及要做一个“称职后辈”的决心,顾泳请到五位已经离休的石梅老教师组建石梅历史资料小组,也发动在校青年教师组成石梅记者团,一起开始了校史编纂工作。
2008年起,年轻在校老师组成的记者团,开始面对面采访石梅小学以前的校长、老师、教工等。通过采访,教师们聆听了过去的故事,更加鲜活地了解到石梅的历史,以更清晰的逻辑梳理出了学校编年史。之后这些采访稿被汇集成册,学校还开展了一系列演讲比赛,极大地刺激了老师们读书和写作的热情。
《石梅小学志》从最初的筹备到最后的出版,谁也没想到这个过程一做就是四年。
这四年的时间,有着太多的感动。
顾泳还记得第49届校友、江苏省特级教师钱文辉老师饱含深情地唱出了他就读石梅小学时,放学时分老师对他们唱的《散学歌》。唱完后,钱老师激动地说,他可以向自己100多岁的母亲,学唱石梅最早的校歌来教给大家。
一个在海外求学的学生,回国时特地跑回石梅小学找到顾泳,说要送她一个手机壳。见面才知道,原来这个曾经的石梅学生,在海外上学时专程向曾经的老师讨了一本校志,看得感动万分,回国前就在法国特地买了一个上面有梅花标志的手机壳,一定要送给校长,说这代表母校在他心中永远像梅花一样美丽。
对顾泳而言,《石梅小学志》不仅开创了江苏省小学校志的先河,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凝结了散落在这个城市以及海内外角角落落里石梅人的心。同时在梳理校志的过程中,顾泳也逐渐清晰了自己和石梅的路。她常对老师们说:“我们只是石梅历史长链当中的一个环,最终也会成为这所学校的背景,我们身上贴的都是‘石梅老师’这个符号。所以,用行动留给后来者更多关于石梅的信心和信念,就是我们最大的责任。”
在教育把目光更多投向未来的时候,顾泳首先选择的是继承和发扬石梅传统——人文和书香。“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多么聪明的人,教育创新,我能做的就是首先从历史中汲取养分。既然之前它都做得那么好,那一定有它的独到之处和闪光点,而且我觉得任何创新都需要和学校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最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现在石梅的历史已经告诉了我,它的路就是人文和书香”。
人文是什么?顾泳觉得就是以人为本。不仅以孩子为本,也以老师为本。
“都说学校是一个大家庭,既然是家庭,那么应该是温暖、舒适的。所以我要给老师和孩子们一个更好的空间,让他们从心里喜欢上教室”。于是,从2009年起,学校开始一点点地改造教室:去掉讲台和台阶——老师作为成年人,已经比孩子们高出那么多了,何须再加上讲台和台阶,把自己和孩子们分割开来?在教室后面增加储物柜,并放置小盆栽、小玩偶、小贴画等孩子们的劳技课作品来装饰;把教室的一角布置成儿童房的样子,放置漂亮、舒适的桌椅作为班主任的办公地点,“那时,一套桌椅就要700多块钱,而一般的桌椅只要两三百块,虽然学校也不富裕,但我们还是选择了价格昂贵却更加舒适的桌椅,就是为了让老师们喜欢坐在那里,让老师自愿地融入孩子们中,去聆听孩子们的声音”。所有的改造,即使在2015年的今天也仍然没有过时。
而书香,则不言而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里是人才辈出的教育圣地,银杏树下,有两代帝师翁同龢的琅琅读书之声;香樟木下,原北京大学校长吴树青、原中国语文教育学会会长苏灵扬、著名女翻译家宋清如等,都受过它的熏陶。而《常昭合志稿》、《古缘萃录》、《松陵文牍》、《虞山画志续编》等著作的问世,则奠定了石梅人高品位的学术地位。还有在石梅小学周围的言子墓、常熟市图书馆、常熟市美术馆等地,都为石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再加上一位爱读书的校长和凝聚起来的爱读书的老师们,一种关于读书的气场,就那么在石梅席卷开来。
“慢一点”——关于改变
一所学校的高度是由老师的高度来决定的,而老师的高度则来源于“人生的认知+阅读的积累”。
从幼儿园园长到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小学校长,匆忙转身中,顾泳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小小的期待——“我很希望我到了这样一个小学,孩子们就叫‘孩子’,而不是‘学生’”。
所以在现在的石梅小学,“十二五计划——儿童立场”正在实施当中,学生都成了“孩子”,老师则是陪伴这些孩子长大的领路人。
是什么促成了这一切?顾泳说,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一颗柔软的心。那柔软的心从何处来?在顾泳看来,阅读是让教师保持柔软的最好方式。
“每一位老师都会有一颗爱读书的心,每一所学校都会有一些热爱阅读的老师。而我做的,就是把这些热爱阅读的老师集合起来,鼓励他们更多更好地阅读,并以此形成一种气场,去影响和席卷更多的人进来”。
顾泳发现,学校里许多老师都会有零散的阅读,只是他们没有那么显山露水。那么怎样让更多的人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再是个人行为呢?一直相信“强扭的瓜不甜”的顾泳,没有从行政的角度去强制推广,而是通过一种有趣、快乐的方式来吸引老师——成立“心灵之约”读书会。
“心灵之约”读书会拉开帷幕,是在2008年的春天。顾泳亲自拟定读书纲领,将“以书会友,坐而论道;开拓视野,荡涤心灵”作为宗旨,并提前请来美术老师帮忙设计出漂亮的海报,将其张贴在楼道里。这种种举动都让老师们对这个“新官上任”的校长感到新奇。
“这个顾校长好像还蛮有意思的。”
“要不一起去看看吧?看这个新来的校长会是什么样儿。”
“不是发行政通知开会,而是像演唱会似的做宣传海报开读书会?真有意思,一定要去看看。”
看到这些俏皮可爱的海报,老师们悄悄地对即将到来的读书会好奇地议论开来。
读书会到来的那天,当老师们陆续走进学校多功能室的时候,顿时被那种不绝如缕的书香氛围感染了:室内窗明几净灯光柔亮,悠扬的钢琴声缓缓响起——那是顾泳特意请来的音乐老师献上的一曲《致爱丽丝》,咖啡的馨香和精美茶点的甜味儿悠然地缭绕着,而顾泳则在一旁拿着泰迪熊玩偶微笑地看着大家。一段儿简短而有意蕴的发言,让老师们一开始就感受到了“以文会友”的温馨与雅致。随后的击鼓传花等小游戏更是把气氛推向了高潮,这时,老师们才发现原来泰迪熊玩偶是顾校长带来的奖品。
第一次的读书会,就以别开生面的形式烙进了大家的心里,让老师们意识到,原来,读书会也可以这样有趣,原来这个顾校长是这样欢乐而富有情趣。
当越来越多的老师自发地加入到读书会时,顾泳就开始有意识地抽离自己。“我在的时候,可能多多少少有些老师会觉得拘束。而我希望他们能够舒服。所以我开始慢慢地不去参加他们的读书会,我只是从录音、录像里面了解他们活动的情况,我更多强调它有一种民间感、一种群体感,而不是行政的组织”。
逐渐地,一些热爱阅读的老师在顾泳的鼓励下开始担当读书会的策划和主持,而一场场别开生面的读书会也应运而生。老师们不再拘泥于学校冷冰冰的多功能教室了,而是走到公园、咖啡厅、美术馆等一些更多彩的空间。
有一次,一位老师满怀欣喜地跑到校长室对顾泳说:“我们的桂花亭那么美,我们想把读书会搬到那里去,但我们缺少便于搬运的小桌子、小凳子。”
“没问题,这个想法太好了,我支持!”第二天,一张张颜色鲜艳的便携小桌椅送到了老师们的面前。于是每月最后一个星期的周五下午,老师们便不约而同地走到桂花树下,在这个曾是昭明太子读书的地方围桌而坐。阳光从树叶中洒到每个人的脸上,桂花的香味儿萦绕在周围,时而有悠扬的音乐袅绕。在这里,老师们朗诵自己的诗歌,讨论读书的心得,交流教学的困惑。越来越多的老师在阅读分享中相互印证、相互提高,并为自己的教学实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路和体验:
诗歌,让我们有完好的样子
2006年,我调入石梅,这是一个我无限钟情的地方,曲径通幽处,丹桂飘香时,我都想只身停留一隅,轻吟浅读。也是在那个时候,有幸和仲兄同处一室,他深厚的书根和玲珑的慧根,让我觉得,书韵就在自己身边蔓延。我开始喜欢书籍带来的内心康宁和精神状态的饱满与舒展。
而我喜欢上诗歌,则是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学期刚开学,我到六年级一个班去上综信课。这个班级刚刚进行完大扫除,孩子们还无法合理收拢自己的情绪,教室喧闹异常,上课铃过了许久,我一直站在教室门口,竟没有一个学生注意到我,笑声此起彼伏。当时,我真是受到了刺激,眉头紧锁,想破口大骂却又不是我的风格。忽然,鬼使神差地我吟出了林徽因的《深笑》:
是谁笑得那样甜
那样深
那样婉转
一串串明珠
大小闪着光亮
……
我一声更比一声高地朗诵着,教室逐渐安静,直至所有学生都认真地、安静地看着我。那一刹那,我深深感觉到了诗歌给予我的力量,它让所有的学生感受到了眼前的这个老师是怎样的与众不同。
自此,我把诗歌引进了课堂,用诗意的眼神去看每一个孩子,用诗意的语言与他们交流,引导孩子们热爱生活,并深度关注身边的小事物、小生命。如今,我们班级大多数孩子能写小诗,“下雪啦/他们说这是天上的大白鹅生气啦/抖落的羽毛/飘满人间……”
——石梅小学教师钱静霞
有一次,一位家长跑来对顾泳说:“顾校长,我的小孩现在可崇拜你们的老师了。在家里,如果他犯了错误,只要我说‘如果不改,我就去告诉你老师哦’。他立刻就改正了。真是让我又高兴又嫉妒。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喜欢老师啊?你猜他怎么说?他说,‘我老师可厉害了,她一定会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我以后也要学习我老师,读很多书,得诺贝尔文学奖’。”
正所谓“功夫在诗外”,当书读得越来越多之后,老师们的智慧也在增长,教学的时候,就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语言,生动有趣而又不失其品位。智慧犹如一把利剑,悄然斩断了烦恼与杂念,生成平静的心境与高贵的心灵。而老师们的这种状态,又“于无声处”影响到学生。于是,学生也少了心灵的喧嚣,多了读书的宁静。所以,课堂上也有了更多学生的发言,也有了更多学生的精彩。
从读书中尝到甜头的老师们,已经不满足于每月一次的读书会了,转而变成更为密集的教师自发的购书和读书。而且形式更趋丰富,有经典诵读会、读书叙事会、专业交流会等。这个时候,石梅讲坛、校刊《石梅苑》、校报《同心桥》和自制台历应运而生。
同时,顾泳还鼓励教师们与学生一起共读共写,鼓励学生创办小型读书会,开展“图书漂流”;鼓励学生成立“欣欣文学社”,开展“读书手拉手”;鼓励学生和作家面对面,组织童书发布会。每年春天,学校的读书节是孩子们最为向往的节日;每年秋天,学校的经典诵读月是孩子们最为流连的时光;每次假期,书目的推荐,“书虫”的评比,放飞着孩子们的阅读向往。每月一次的“家长学校”,你会听到亲子阅读、家长阅读的倡议;每月月初在学校门口、网站上,你会看到亲子阅读、家长阅读的推荐与反馈。
通过这些活动,顾泳欣喜地发现,老师们不断消除自己以前固执的偏见、模式,不断地接纳孩子,不断地蹲下去,把身子放矮、放平和孩子们一起探索这个世界,用孩子的视角来看待事物。
在顾泳看来,绝大多数老师在师范学习和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很强的惯性,包括班级管理的方式、执教的方式、生活的方式。“你要扭过来是很难的,除了变通能力很强、很活跃的人。如果他是认真、细心、踏实,是传统意义上非常严谨固执的老师,你让他打开这些壁垒更难,只有通过水滴石穿的方式慢慢消减,让老师们逐渐习惯、打从心里接受,并且愿意慢慢改变。只有这样,改变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并且持续发生”。
最让顾泳自豪的,是今天石梅老师的教学随笔、片言只语、微信朋友圈的签名等等,越来越多关于孩子的东西冒出来,越来越多的班级活动自发组织起来,而不是学校德育处刻意的安排。
顾泳告诉记者,如果你冷眼来看小学教师这份工作,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是在叽叽喳喳、吵吵闹闹、吃喝拉撒、不断的投诉、小纠纷这些很碎小的情景当中,我们如果不带着一颗柔软的心去面对,你很可能看到的就只是这种烦恼和琐碎,把人的心越炼越僵硬,而这个时候它带给孩子的可能就不是知识的祝福,而是刀痕和伤害。
这么多年的工作经验让顾泳知道:“即使是我们再美好的一个想法,当它没有真正进到老师们心里去的时候,我宁可它没有,我宁可这项工作不做。我希望做这件事的时候,一定是老师们心里真正想做起来。所以我很少去强求他们一定要做什么,除非十万火急、是上级的行政命令。其实活在世界上,你的任务不是迎合和配合,你的任务是做好你自己、做好你这个岗位。每个老师的个体状况不一样,像这段时间杨老师的爱人摔断了腿,公公又脑溢血了,你说她报过名了,这个时候一定要她参加读书会,这样行吗?肯定不行。所以我觉得,没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我宁可完不成数量,我宁可看起来不那么招人耀眼,但我愿意它是一个真实的呈现。”
真实,一直是顾泳所坚持的,也是石梅小学所呈现的。所以石梅小学没有备好的公开课,没有培训好的“小导游”,它一次次呈现在所有前来的领导、专家、同行们眼前的,都是最最真实的一面。虽然真实往往会不那么完美,但就像顾泳常说的,“完美永远只是一种境界,完善才是不断的追求”,不是吗?
“放一放”——关于共识
完美永远只是境界,完善才是一辈子行走的方式。
从最开始的校志,到后来的教师阅读,顾泳从来没有用行政式的手段来强行要求过。所有的一切都慢慢地在教师们真心接受的时候,水到渠成地做成。顾泳想要的从来都是惺惺相惜的靠近。
达成共识,这是顾泳一直不变的初心,而这个共识不光是学校与老师之间,还包括老师和孩子们之间。这,就不得不说到石梅小学的“十二五”课题。
“十二五课题——儿童立场”,起因于石梅小学的前任校长发起的“十一五课题——构建适合师生的校园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对校志的梳理和对许多相关知识的专业阅读,让顾泳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一个学校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随着校园改造的逐步进行,当“十一五”结束的时候,顾泳开始回过头来看这一切。“‘十一五’的时候我们强调教师第一,所以我们改造了餐厅、教室等等,这些都是希望给老师建造一个去工作化的工作环境”。
但是顾泳也注意到“十一五”课题提出的两级关键词:教师第一和儿童立场,前者在“十一五”期间为教师改造出了一系列的舒适环境,而后者却并没有做得很好。而在顾泳看来,这才是学校最根本的。
若是老师心里没有孩子,并且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的了解很模糊,只是按照以前的老经验,或者说20多年前30多年前师范学的学科知识、心理学知识、教学知识在推行教育的话,那么教师很可能是在做错事。“如果我们没有对现在的儿童有清晰的了解,也抗拒去了解的话,那我们很可能就是教育的罪人”。于是,石梅小学的“十二五课题——儿童立场”应运而生。
顾泳先给老师们看了一段文字实录——孩子们眼里的石梅小学。这些都来自石梅小学对孩子们的问卷调查。每年11月底12月初,石梅小学会给当年毕业的那几百个孩子发放问卷调查。这些问卷被装在信封里,由专门的老师送到各个初中学校去,然后发给孩子们,目的就是要了解孩子们眼里的石梅小学,看看他们眼里石梅的校长、老师,看看他们眼里石梅的活动、石梅的一切是什么样的?看看他们对“让我们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石梅”有什么样的见解。除了问卷以外,还有许多孩子的现场实录。
看到孩子们侃侃而谈——谈他们的观点,谈老师,谈课堂,谈校园,谈所有。每次老师们都不由自主地感叹:“原来我们的孩子这么厉害。”
“随便找一个老师,让他面对摄影机现场谈论都有可能结结巴巴,紧张得不敢表达,或者表达得不清晰,而我们的孩子竟然做到了。他们的思辨力、想法远超于我们对他们的想象和了解。比如说石梅的特色是什么?我们很可能是从行政角度在想,上面给我们的特色标签是什么?而孩子们眼中的特色跟我们想的特色是不一样的”。所以在顾泳看来,“如果不去听孩子的想法,不去关注孩子,我们很可能做的是跟他们想要的南辕北辙的事情,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他们想什么,在他们眼里的我们做的事是好的,还是可笑的,或错的,这是非常重要的”。
每年播放的这些现场画面都在老师们的心里造成了极大的震荡。“不能小看他们,原来他们眼里的我们也不是那么‘高大上’,我们的缺点都被他找出来了。”老师们纷纷感叹。而当看到孩子们的感恩,也让老师们倍感欣慰。有的孩子在问卷里写道:“到了中学特别想你们”,然后加上了十多个感叹号,这让老师们开心死了——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话,但那十几个感叹号昭示出他对老师的感情有多深。
所有的所有,都让老师们达成了一种“必须关注儿童立场”的共识,让老师们开始自发地想去知道、了解关于“儿童立场”的知识。
这个时候顾泳恰开始有意识性地推动专业阅读:与儿童心理有关的各种各样的书籍或者短文。“有些时候我们是碎片式的,从网上下下来发给老师,看了以后我们一起来讨论、消化、辩驳它到底是不是对的”。
在这个推动的过程中,老师们进度快慢各异。有时候,有的老师会不好意思地表示自己因为比较忙,没来得及读;也有的老师直言自己读不下去,“太艰涩了”;还有老师在缓慢的阅读过程中,苦中作乐地赋诗一首,调侃、激励自己:
读 书
艰涩,但意趣自在其中
如刻刀在石面上行走
剥落的是迷茫与困惑
睿智与洞达
却在刀与石的交锋中渐次显现
一目十行,这样的阅读对我而言
此刻太过奢侈
逐页 逐句 逐行
我们如口齿稚嫩的幼童
在文字和精神的世界努力探寻
这个叫雅斯贝尔斯的家伙
就这样
凭着他自言自语式的絮叨 让我们
这拨人 既咬牙切齿
又欲罢不能
——石梅小学教师施建军读《教育是什么》有感
对此,顾泳总是笑着说:“没事儿,那就放一放吧。”
今年6月,石梅小学的“十二五课题——儿童立场”已结题,除了结题论证得出的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之外,学校也在老师的文献资料研究、问卷调查研究、案例等行动研究、经验总结和个案研究中,收获了《教学设计集》、《教育反思集》、《教育方案集》、《儿童活动画册》、《学校节日活动及仪式活动画册》等结集成刊物。而老师们在学校目的性且系统性地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理论,认识并消化“儿童立场”思想及主张之后,教育教学意识状态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懂得更多地以儿童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设计教育环节,师生关系愈加融洽、和谐,孩子们也更喜欢学校和老师。
对于这样的变化,顾泳感到十分开心和欣慰。作为校长,顾泳非常理解老师日常工作的繁琐。“我个人觉得我们每次推荐的读书量不能太多,因为老师日常琐碎的事情真的挺多的。还有一些是你没有预想到的事,比如教育局来一个安全教育的问卷,那是我们必须要花时间去组织孩子们完成的”。
每当这时,顾泳就告诉自己,既要有所为,但是又不要寄予太多的期望。这并不是说老师不能干、不作为,而是顾泳明白,老师们生活在琐碎的现实生活空间里面。“我觉得可以逐步对他们进行引导。同时我们也鼓励老师去读研究生课程。只要老师有这个能力,学校是大力支持的。因为我们觉得,系统逻辑的思考、深度的思考,一定是在一个更高层次的引领后,才能够达到的质的飞跃。我们好几个老师就明显感到自己的阅读深度、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自己对课堂的理解、对孩子的理解,在他读和没读之前判若两人,我觉得这样的进修是能够促成教师转型的”。
顾泳坦言,虽然她一直在背后推动“心灵之约”读书会,但她最希望的是这个读书会变成更多的“个体会”,成为完完全全凭兴趣地自发地去读书。她最终的目的是希望看到“老师的案卷上有一些书读读,老师喜欢去淘淘书,喜欢去学校旁边图书馆借书”。
“我们去年开始觉得这还远远不够,现在只能说老师对自己人生的整体修养有了一个追求,但是教师是他的职业,这个点不能丢掉,所以我们会不断利用学校会议的时间强调专业性的话题,比如说读后感写作。很多老师不想写,他们会说,‘语文老师善写,让他们写’。对此,我们一开始不强求,而是从读书上引领,慢慢地提一些要求,慢慢推上去,然后我们就告诉他,作为一个专业人士,他真正的话语权和魅力是从哪里生长起来的,于是一些老师开始慢慢坚定地在专业阅读的方向上走了。”
至于教师专业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顾泳认为,教育天然需要教师具有博大而高远的情怀,需要教师在教诲学生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某种意义上,读书与其说是一种生活习惯,不如说是一种职业态度。
面对现在的教育改革浪潮,顾泳觉得不论是教育创新还是推动教师阅读方面,循序渐进地改善会更有意义。“就我的个性而言,我比较喜欢像任正非先生说的那样,慢慢地一点点来,根据你现有研发团队的水平和能力、现有的现实环境来改良。看清自己的劣势和优势,并不断地发扬壮大自己的优势,再慢慢地一点点改掉自己的劣势。所以我们从教师综合层面的要求上,在我们课程改革中,强调完美永远只是境界,完善才是我们一辈子行走的方式”。
后记
对于教师专业阅读,相信全国的学校都已重视并且行动起来,也做过不少措施来推广。而为什么选择石梅小学作为本期的封面学校呢?也许有的人会说:“读书会这些措施我们学校也有很多啊。”是的,也许石梅小学的教师阅读并没有像深圳科高每年发布学科前沿报告这种特别独树一帜的创新之处。但,恰恰是由于石梅的常规,我们认为可以给更多的普通中小学带来借鉴和思考。
对于石梅小学推进教师阅读的一系列举措,凌宗伟就曾做过评价:
关于教师阅读这一点,常熟石梅小学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许多学校一样,为了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他们选择了通过组建“读书会”来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进而改变教师的教育行为的方式。他们的做法是:
先是好书推荐。学校坚持每月进行好书推荐,在老师每天必去的食堂一角做了一个小书吧,放上推荐的书目和其他书目、杂志,让老师可以随时借阅。同时他们也向学生和家长推荐,还邀请家长走进课堂推荐交流。阅读的经纬不断交织,不断扩散。
接着是倡导写读书笔记。在石梅的管理者看来,写作是另一种阅读。石梅的老师都有博客,都有随时记录的习惯。一本本书读过,一篇篇笔记也便成形。大家相互分享、评点,博客成了阅读的另一方空间。有时,笔记也会贴到“书吧”的留言板上,成为接下来好书推荐的内容。如此循环,阅读与写作的荣耀感与幸福感自然滋生。
另一个路径是编撰集刊。《老石梅的故事》、校刊《石梅苑》、校报《同心桥》以及教师个人文丛等孕育而出。其中,作为“书写石梅文化载体”的《石梅苑》如今已出了22期。刊物装帧精美,内容丰富,颇有质感,获得较多赞誉,曾在全国校刊联展中获奖,也受到专业刊物《教师月刊》、《江苏教育研究》等的认可,常有文章被选去发表。
石梅小学就是这样从阅读、到写作、到编辑,从教师、到学生、到家长,从历史深处走来,又不断地进入历史,成为历史。
他们学校去年刚调进的一位英语老师在她的博客中这样写道:参加工作以后,读书的心思淡了好多,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烦恼、各种各样的理由使我逐渐远离了书。进入石梅以后,最大的发现就是这里有很多人在读书:学生在读书,老师在读书,许多家长居然也在读书!美丽的校园到处弥漫着隐隐的书香……
哲学上讲:“共性孕育在个性之中。”而个性,就好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需要特定的时间、环境等条件才能衍生的。但石梅小学的这种“共性”,则恰恰是适合大多学校的。从常规推进的教师“慢”阅读,到现在全新形成的教师、学生、家长“全”阅读,“乐”阅读,才可谓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