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市景观环境营造的探讨
2015-01-16
1 对宜居城市、城市活力及城市肌理的理解
1.1 宜居城市
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居住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其特点是具备清新的空气、方便社交的场所、便捷的交通、治安稳定、完善的公共服务、健康的生活环境以及各种各样的就业及学习机会。
1.2 城市活力
所谓城市活力就是人们在城市环境中的行为活动和经济活动,体现在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密度与频度以及由此积攒而来的文化底蕴及其空间魅力。其表现为用途多样的,空间尺度协调的、安全的,环境优美的,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并愿意驻留。拥有活力,就意味着拥有吸引力,能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资本汇聚。
1.3 城市肌理
城市肌理是城市历史发展更替过程中,生长最为持久,相对不易变化城市空间特征,包涵城市的建筑类型、道路格局、开敞空间、街面形式等要素。主要表现如下。
1)节点。由居所、工作、休闲、购物、餐饮等驻留活动所构成的建筑或户外空间。
2)路径。各类节点之间的连接载体,主要是功能互补节点之间的链接,有其合理的长度。
3)体系。在不同尺度、不同层级之间的连接体系,其组织过程遵循着一种历史沿革下来的、行之有效的秩序。
2 导致城市失去活力的主要问题
2.1 原有肌理的破坏
随着城市不断更新发展,地方政府以经济发展为优先原则,特别是由政府主导城市建设的发展模式。促使大开发商,大项目的引入,核心区域、历史街区的大面积拆迁,负有历史传承功能的老建筑的拆除,破坏了原有城市肌理,就像器官移植手术一样,术后的病人需要器官匹配适应。失去了原有城市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底蕴,没有了城市本身的特点,造成了各个城市千篇一律。
2.2 新建街区功能单一
由于各种资源向城市过度集中,中心城区核心区地价不断攀升,新建项目往往从经济效益出发,缺少对于原有城市肌理的剖析,大量用途单一新建区域迅速崛起,核心区内空间密度极大,污染、噪音、拥堵使其不再适合居住,城市外围地区大面积住宅区建设同时,又缺少应有的配套,致使城市郊区化蔓延严重,各功能区之间缺少合理的连接,新区内又不能自行解决各类需求。
同时,统一规划的功能集中区域,由于汇聚了大量同质类企业,商业竞争极度激烈,虽然在一定时间有利于消费者,但长久以来商家难以维持低利润经营最终停业倒闭;配套缺乏、高密度以及环境较差的居住区也存在类似衰败的问题,形成了灰色地带,导致房价、租金下降,进入了恶性循环。这都是功能带所显现的问题。
2.3 空间尺度过大
新开发的巨型居住区、办公区、工业区或者商业区,就像是尺度巨大的斑块一样,侵蚀着原有良性运转的城市,功能区之间的尺度已不适宜人们使用,新建的高、快速路在解决功能区之间交通连接同时,又进一步导致城市功能区的割裂,
小尺寸要素的缺失,致使城市活力的衰退,偶尔点缀的连廊、小径、公园小品等也难以体现出联系作用。往往也是以巨型绿地或广场来进行布置,节点之间的距离只取决于项目的规模,缺少对人行活动的考虑。
2.4 景观环境失美
过分的追求建设速度,单调的、大面积的草坪、硬化路面的应用,千篇一律的建筑设计、城市中心区绿地的流失、因建设造成的成年树木的砍伐、大量庸俗的广告指示标识等等问题,均造成城市景观环境的恶化,使城市的历史文化传承区域变成简单粗暴的新区,丢掉了每座城市应有的独特文化底蕴。
2.5 交通不便利
城市蔓延失控,城市孤岛造成大量的通勤交通出行,超大型项目的建设,破坏了原有路网密度,道路毛细血管系统堵塞,有限的公共道路资源被挤占,道路拥堵带来的噪声、污染、出行时间无法保证、道路通达性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忽略了人行环境,包括行人与公交、公交与地铁、绿地与功能、广场与建筑、街道与街面之间的联系等慢行空间,步行网络受到快速车行道的挤占,导致城市环境越来越成为一种不宜生活的领域。
3 城市景观要素
城市景观环境体系包括街道、建筑、园林绿化、雕塑、广场、公共设施等市民经常接触的城市要素。城市景观环境的营造,不单单是园林小品的创意,更不是对原始的抛弃,是城市规划、空间创造、历史更新、建筑工程等因素的统筹思考,优秀的景观环境应符合城市独特的肌理特征,保留原有生活方式和空间尺度,在一定的区域内,将建筑、雕塑、绿化、公共设施等诸多的要素进行综合的布局,以此来创造优美的公共空间环境。
3.1 城市公共空间
3.1.1 城市绿地
城市绿地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是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绿色开放空间,能够提升中心城区环境品质,发挥生态平衡功效,其主要包括自然湿地、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和街道绿廊。街道绿廊主要指道路中央或两侧绿化走廊,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实现遮荫蔽日的功能并串联其他城市绿地,组成了城市绿地系统。
3.1.2 城市广场
城市广场是公共开放空间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场所,往往是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的地位和作用很重要,是城市规划布局的重点,是城市的核心纪念物,其周围一般布置着重要建筑物,集中表现城市的艺术面貌和特点。
此外,城市当中还散布着其他小广场,往往是建筑合围出的小的开敞空间,能够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交往的场所,是城市肌理的一部分。
3.1.3 滨水景观
江河、湖泊、池塘是城市滨水景观的主要组成,水是城市形成的重要元素,自古以来依水而建城,连续的、丰富多变的滨水岸线可以使城市景观环境更加生动,公共空间更富有活力。
3.2 城市建筑
建筑是城市的主旋律,建筑空间的形态和品质会极大地影响到人的感受和行为,合理有效的建筑布局可以创造出积极的城市空间,给人们提供一个驻足与交流的场所。建筑风格又大致可分为古罗马、哥特、巴洛克等西方建筑风格、中式建筑风格以及现代建筑风格,不同的建筑风格营造出不同的城市文化底蕴,有机的混搭更是其成为城市景观环境设计当中的绝对主角。
3.3 景观环境设施
景观环境设施包括街道装饰、公共标识、广告标识、灯光照明、城市雕塑等。街道装饰如同室内的家具一般,如地面铺装、座椅、花坛、喷泉等艺术小品,能够点缀公共空间,提升景观质量;公共标识、广告标识则充分体现了城市的艺术文化品位;城市雕塑在装饰美化城市的同时,主要具有纪念意义和标志性质。
3.4 公共服务设施
道路设施、停车场、公交车站、轨道交通车站等城市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大多数作为城市背景而隐藏在城市整体景观当中,但通过对这些城市节点的细节刻画,有时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 国内外城市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4.1 上海陆家嘴CBD
陆家嘴金融中心是上海面的名片,其“滨江绿地+中央绿地+沿发展轴绿带”的景观体系是上海市绿化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上海滨江绿化的延伸。以上海金茂大厦代表的3栋超高层建筑,与东方明珠塔、国际会议中心等标志建筑共同创造了优美的城市天际线。陆家嘴中央公园占地面积9 hm2是上海最大的开放绿地,四季常青,绿地周边的建筑界面富有连续感和韵律感。该区域还能满足人们休闲、娱乐、购物的需求,为环境增添了活力。完整的开放空间体系为高密度城市CBD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见图1。
图1 上海陆家嘴CBD
4.2 天津五大道地区
五大道是天津市历史文化街区中核心保护范围最大、历史建筑最多、保存最完整的真实的历史文化街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英租界高级住宅区,按照霍华德花园城市理论进行的规划和建设,居住区规模适中,配备了学校、教堂、花园、体育场等完整的公共配套设施,形成了宜人的空间尺度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街区内道路略带弯曲,大部分街廓尺度为300m×100m,路面宽度大部分为7~9m,同时还拥有大量历史形成的以人行为主的步行通道,这些街巷胡同宽度大部分为3~4m,尺度适宜,空间丰富有趣,绿树成荫的街道,深邃内敛的街巷,形成了“小街阔、密路网”的街道格局,见图2。
图2 天津五大道地区肌理
4.3 伦敦金融城
伦敦是世界上最富历史传奇和现代情趣的城市之一,以其丰蕴的文化内涵、美丽的自然及人文景观而著称。伦敦市在中心区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心区内除保留著名的圣保罗大教堂、伦敦塔外,还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建筑,街道景观中充满了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市政厅等历史显赫的建筑。1 400 a来他们一直保持着原有的城墙内面积、格局不变,充分体现了建筑文化和城市风格的延续,体现了现代化进程中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的交融,见图3。
图3 伦敦金融街
4.4 以城市公共交通为例的公共服务设施
4.4.1 悉尼单轨及库里提巴公交站
悉尼单轨连接达令港与繁华的中心商业区,作为“对环境有善”的公共交通工具的代表,其高度简洁、以玻璃和环状钢结构组成“玻璃管子”的车站设计,在完全融入悉尼城市景观体系的同时,已经与悉尼歌剧院、港湾大桥一样,成为悉尼城市景观的重要特征,见图4。
图4 悉尼单轨
巴西库里提巴的管状公交车站与悉尼单轨一样,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代言,已其独特的设计方式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见图5。
图5 库里提巴公交站
4.4.2 地铁车站建筑
地铁车站作为城市的重要节点,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日常频繁接触的公共设施,通过地铁车站景观环境的营造,处理好车站内、外部空间联系,车站出入口与公园、广场、街道的衔接,城市景观环境节点的细部刻画,都是为了最终实现景观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如莫斯科地铁站内部宫殿般的绚丽装潢,维也纳卡尔思广场站“巴洛克”式的出入口,台北地铁站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等,见图6和图7。
图6 莫斯科地铁站
图7 维也纳卡尔思广场站出入口
5 城市景观环境营造需考虑的重点
5.1 合理利用城市原有肌理
保持和延续城市原有街区尺度和建筑构成方式,处理好历史建筑、现代建筑及装饰小品之间的空间关系,建筑的局部功能可以随着时间变迁而得以代谢更新,可以在继承历史遗产的基础上添加新的元素,以实现建筑、景观环境的更新与历史文脉传承、更替发展相融合,体现出城市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演绎出城市文明特征的积淀,见图8和图9。
图8 天津五大道鸟瞰
图9 天津民园改造后实景
5.2 构建优美的绿地系统
绿化景观设计应服从区域整体绿地系统,形成整体、连续、交相呼应的景观大环境;随公共开放空间的变化,采用不同的主题进行装点、美化;要善于借用城市背景造景,细节处理可以采用“限制与引导”的手法,使景观富于变化,人们的注意力随丰富多变的景观所转移,见图10和图11。
图10 天津文化中心绿地系统
图11 天津文化中心绿轴效果
5.3 刻画城市节点设计
注重市政配套服务设施的融入,利用周边良好的环境条件或者有潜力成为人们休闲驻足的场所,塑造绿色主题的城市开放空间,通过富有层次的起伏地势,特色的环境植栽和街景家俱,形成点缀在城市中景观节点,见图12。
图12 地铁车站风亭景观小品
5.4 给街区赋予活力
通过提升城市环境的建设密度、鼓励城市功能的多样化、注重社区街道的日常生活,来提升一个地区的生气活力。如巴黎左岸、第五大街、花园市场等,到处充满了熙攘的人群、活力商业、层次通道。
街道应当看成是“场所”,而不只是运输的通道,使街区更富有吸引力,人们愿意在其中居住、工作和交往是景观环境设计初衷,是“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体现,为人们提供一个环境优美,各取所需,交通方便的生活、工作环境是设计本身的目的。同时,避免大规模的拆迁导致的原有活力的丧失,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更新,促成新老融合。
6 结语
艾伦·B·雅各布斯对于美好城市的描述:“这意味着它要有适合生活的街道和社区、充足的阳关、清新的空气、绿植、农作物、花园、开放空间和优雅的建筑。大部分街道的两旁都有一排排的建筑,街道之间没有太大的距离,形成一座街墙。每个街区都有很多种的落叶树木,在夏天可以用来遮阴,冬天不妨碍阳光照射。街道有很多交汇处,无论怎么走都有很多可供选择,适宜步行。街道距离人们生活和工作场所很近,电车、公交车、轨道交通等公交线路聚集在街道沿线,方便出行。”
[1]艾伦·B·雅各布斯.美好城市:沉思与遐想[M].高杨,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2]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3]杨子葆.世界经典城铁建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6.
[4]沈 磊.城市中心区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5]奥利弗·吉勒姆.无边的城市-论战城市蔓延[M].叶齐茂,倪晓晖,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童 明.城市肌理如何激发城市活力[J].城市规划学刊,2014,(3):8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