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景观吸引力空间异化模型的应用
——以江苏环太湖国际旅游区规划为例
2015-01-16宋立,肖平
宋 立 ,肖 平
(1.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00;2.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37)
论生态景观吸引力空间异化模型的应用
——以江苏环太湖国际旅游区规划为例
宋 立1,肖 平2
(1.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00;2.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37)
以江苏环太湖国际旅游区规划为实验对象,重点探讨生态景观吸引力空间异化过程,即从要素磁场分化开始,经由同质景观间的引力异化,导致同类景观片区间的引力空间异化,最终推导出另一种“同质相斥、异质相吸”的新型生态景观吸引力空间结构。
生态景观;景观吸引力;空间异化;环太湖旅游区
新型旅游城市的等级评定经常是以旅游经济环境的生态循环程度为依据的,而生态景观作为旅游活动的核心要素,景观吸引力是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要点[1]。景观吸引力强度直接决定当地旅游市场凝聚力的大小,而生态循环程度则影响市场的可持续性。
传统的生态景观吸引力通常指同质生产要素间的有机组合,其由景观亲景度、环境适宜度、景观可达度、景观感知度等指标来核算[2];而现有的生态景观吸引力还包括:异类要素间的吸引力、异质景观间的吸引力、异质景观片区之间的吸引力。其中,异类要素包含生产要素、生态景观要素、周边环境要素、政治文化要素等。
在新型旅游规划中,生态景观的传统引力模式开始异化,生态游憩空间的要素磁场发生震荡,同质景观开始异化,景观要素进行重组。在旅游游憩空间内,同质生态景观间的吸引力成为暂且的动力、并逐步演化成排斥力,吸引力与排斥力的交替作用正好形成一股循序渐进的力量,推动游憩空间的规划与更新。
1 生态景观的磁场效应异化——“生态景观吸引力空间异化模型”的引入
生态游憩空间的运转需要构建一种动力循环链,其作用机理为:在动力因子和运作定律的驱动下,传统的生态景观群落由“同质相吸、异质相斥”向“同质相斥、异质相吸”状态转化,继而再升级至“同质相吸、异质相斥”的新型景观游憩空间。该循环链亦被称为“生态景观吸引力空间异化模型”(图1)。
异化模型的工作原理:在旅游游憩空间内,规划布局的更新始于散点集聚模式,经由有序扩散模式和层次网络化模式后,达到空间正态饱和最优化模式,暂处稳定阶段(过程标记为“链条α”)。而后,由于“冲突模式”的激活,序列块状碰撞模式、无序组合调整模式、空间内外系统反馈模式和要素更新重组模式相继被启动(过程标记为“链条β”)。其中,椭圆内三节点,即散点集聚模式、要素更新重组模式和空间内外系统反馈模式构成内循环模式,发挥系统反馈、结构检验、要素筛选、要素重组和系统更新的作用(过程标记为“链条γ”)。
2 空间异化模型的解构
2.1 链条α:“散点集聚模式-有序扩散模式-层次网络化模式-空间正态饱和模式”
2.1.1散点集聚模式。一般产生于城市游憩空间发展初期,游憩活动往往在核心资源集聚、交通网络发达、人群流动量大的城市空间,技术、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大量向该空间集中并通过对空间内核心资源进行开发规划形成单游憩中心,即腹地空间结构[3]。散点集聚模式下的腹地空间结构具有如下特征:区域空间紧凑但资源呈散点式分布,空间外联系少且游憩扩展地带尚未形成,空间内核心资源规模性、多样性、体系性不强且综合实力较弱,游憩产业缺乏横纵向产业链的支撑且人群参与度不高,空间局部个性显著但整体优势不明显。
2.1.2有序扩散模式。当游憩空间进入成长期时,开发投入及规划技术相对成熟,生产要素分布合理化,针对游憩内容的规划开始向多样化和有序型发展。游憩产业趋于规模化,空间配套设施、交通信息联络体系和纵横向产业链也渐被完善,资源集聚度较低的游憩扩展地发展也被带动,游憩市场综合实力上升且人群参与度提高,空间整体呈有序扩展状发展。
2.1.3层次网络模式。当游憩空间进入成熟阶段后,空间内游憩内容全面开发,交通信息网络发达,游憩内容之间、游憩空间和游憩扩展地之间的链接越来越多,以休闲游憩产业为主导的成熟产业链和产业前后向联系也开始形成,游憩内容体系和空间联络系统的演进渐渐具有系统层次性。
2.1.4空间正态饱和模式。它是游憩空间的开发规划发展到极为成熟,并呈高速的、稳定的、周全的状态持续经营相当长一段时间(一般为10~20年)的一种最优模式[4]。根据分散性循环累积因果链的作用原理,一旦逾越饱和临界点,游憩空间的规划效益就会递减,空间要素的分配模式及空间系统的协调运作方式开始走向“不规整”状态。
2.2 链条β:“空间正态饱和模式-序列块状碰撞模式-无序组合调整模式-空间内外系统反馈模式”
2.2.1序列块状碰撞模式。该模式产生于空间正态饱和模式被激活、整体规划效益呈持续不规律递减状态并使游憩空间系统具有重新组合趋势的时候。同一规划区域内存在若干不同的游憩空间,由于空间突破各自的区位粘力并锁定了创新能力,每个空间均由市场收缩聚集阶段向市场伸缩扩展阶段过渡。但是各个空间之间的能量交换是通过市场供需变化不断进行博弈,从而导致空间之间的创新知识溢出,空间之间的环境要素、生产要素等由非均衡状态向均衡状态转化,分散性循环累积因果链的作用效果开始明显,空间之间仍呈序列式、块状型竞争资源,但相对优势趋于平衡,空间优势遮蔽效应也趋于优势叠加效应。
2.2.2无序组合调整模式。空间资源要素与生态环境要素间的交换、空间要素与其他空间要素间的博弈、空间内生态环境要素与经济供需要素间的互补、空间经济要素与区域产业经济要素的融合是某一空间内产生要素无序排列组合的四大根源[5-6]。经历序列块状碰撞模式后,空间内的要素流动速度与流动量增加,技术创新优势明显下降,空间必须寻求新的开发主题、规划模式和市场运营方式才能赢得市场主动权和调整后的“黑洞引力”价值。
2.2.3空间内外系统反馈模式。空间内的要素转换使空间经历“非均衡发展-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螺旋DNA式的循环改进模式。游憩空间的要素不断更新,并与生态环境因素、区域经济因素、参与群体流动因素等循环匹配,构成空间内环境和外环境的反馈检验系统。
2.3 链条γ的解构:“空间内外系统反馈模式-要素更新重组模式-散点集聚模式”要素更新重组模式:经过循环反馈检验系统的空间要素是适应经济发展倾向和供应需求交替规律的优势型要素。要素重组与调整使空间再次具有区位粘性的特质,并利用创新能力锁定区位优势,在一段时间内驱使市场重归收缩聚集状态(即散点集聚模式),聚集性循环累积因果链的作用力又开始显著。更新升级后的散点聚集模式使新一轮的空间规划更为成熟和人性化,场所行为与景观意象的渗透理念也被逐渐重视,社区参与型规划进入正轨。
3 模型应用——以江苏环太湖国际旅游区规划为例
3.1 规划区界定太湖的地理位置位于苏南和浙北之间,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沿岸线长约400 km,纵贯吴越两大地域文化,总面积为2 425 km2,素有“包孕吴越”之称。江苏省环太湖国际旅游区包括:江苏省境内的环太湖沿线、太湖沿岸向陆地纵深延伸3 km的沿湖地带,包括水体及其岛屿、半岛等。环太湖国际旅游区的游览起点为区域西部的太湖头,终点为吴中地区的西洞庭山和东洞庭山,总面积约为345 km2。
3.2 链条α原理的应用旅游区主要包含常州的武进区,无锡的滨湖区、新区,宜兴、苏州的吴中区、吴江等,区内生态景观资源良好,其拥有国家级太湖风景名胜区的全部13个景区中,有苏州枫桥、虎丘山、常熟虞山和茅山4个省级风景区及苏州西山、宜兴国家森林公园等7个国家级公园[7]。苏锡常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各自建设环太湖沿线的交通情况均符合城规标准,苏州段的太湖沿线、无锡段的太湖沿线和常州段的太湖沿线的景观视线较好,交通线路上均能观测到太湖水体。据统计预测,到2015年,规划区内三星以上的住宿酒店达135家,主题型和休闲度假型酒店达270家,客源市场主要面对长三角地区和沿海地带。
苏锡常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态景观资源的深度开发,促使三地的太湖旅游度假区和生态景观胜地纷纷形成并趋向成熟,这阶段属于散点集聚模式向有序扩散模式的转化。值得注意的是,该阶段属于环太湖大旅游规划的前提性片段,三市的生态景观之间因为较强的同质吸引力而聚集,其缺乏局部的个性和整体的互补性。旅游区由以“行政集聚、资源集聚、客源集聚、产业集聚”为特质的层次网络模式转化为空间正态饱和模式,如同一盘精致的散沙即将灌入各种形状的器皿。
3.3 链条β原理的应用当苏、锡、常三地以不同方式开发太湖生态景观时,问题开始层出不穷:环太湖山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低山丘陵植被覆盖面积总体呈缩减趋势,人为造成的裸地面积由10%增至20%,植被平均每年减少1.67 km2;环太湖水体环境和自然景观要素有待保护,改善各旅游景区(点)生态环境的方法较为缺乏;环太湖景观质量和规划整体性呈现下降趋势,苏州和无锡间的交通,以及无锡和常州间的交通成为太湖游览的盲点;环太湖景观众多但布局零散,缺乏“存同求异、错位发展”的理念,旅游资源的联动和规模发展缓慢,整合规划和品牌营销之风正刮起。
上述问题即证明:行政区划作用下的生态资源群和产业群互为排斥,其表现为生态环境问题、产业同构化问题、重复建设问题等,旅游价值也随着问题的演化而呈递减状态。从区域大环境看,苏锡常尚未形成统一的大区域旅游总体规划,环太湖城市间还缺乏联动关系和整体运行体系,没有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结构性功能。由此,空间内必须开辟新的规划主题、空间结构和市场运营方案,方可为江苏环太湖国际旅游区这个典型性水资源胜地获得“黑洞引力”价值。
3.4 链条γ原理的应用基于链条β的运作,旅游区的空间结构渐生变化。按照大休闲产业的发展要求和“以要素整合,突出重点,积聚发展”的发展思路,以风格迥异的品牌旅游资源为核心吸引物,积聚新型的关联要素锁定区位优势,构建“一带、三核、六片(苏州东山镇、苏州金庭镇、苏州光福镇、无锡南泉镇、常州竺山湖镇、宜兴丁蜀镇)、多节点”的空间结构(图2),在聚集性循环累计因果链的作用下形成新一轮的旅游产业集聚功能,以此发挥江苏顶级水资源的品牌效应,与其他淡水湖资源进行错位竞争并形成相对优势。此外,如何将此大旅游区域作为散点地带而纳入长三角水域旅游范畴进行产业竞争,这是链条γ的终点、也是链条α的起点,而正是这种散点的聚散才导致区域资源要素的流动和旅游产业价值的提升。
在新一轮的聚集中,政府干预势不容缓,生态资源间的相斥重组、生态景区间的空间组建以及行政区域间的合作都需要政府和社区的参与。基于此,建议省级政府部门在政策层面上加大对中小型旅游企业的扶持,适度允许环太湖地区尚未开发的山体开展商业运营活动。在景观上进一步将太湖本身的水域景观与道路的交通功能密切结合,沿湖建设湖滨大道,着重打通苏州与无锡之间的沿湖景观道,力争做到处处有景,时时观景。建议贯彻实施风景资源的有偿使用政策,可考虑适时设立“环太湖旅游发展基金”,在“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下要求受益方加入基金收缴范围,承担必要的责任与义务。
[1] TIMO KUOSMANEN, MIKA KORTELAINEN. Measuring Eco-efficiency of Production with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05,9(4):59-72.
[2] NAE-WEN KUO, TENG-YUAN HSIAO, CHUN-FA LAN. Tourism management and industrial ecology: a case study of food service in Taiwan[J]. Tourism Management,2005,26:503-508.
[3] WALPOLE M J,GOODWIN H J,WARD K G R. Pricing policy for tourism in protected areas: lessons from Komodo National Park,Indonesia[J]. Conservation Biology, 2001,15(1):218-227.
[4] CHEN J S.Market Segmentation by tourists' sentiment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3,30(1):178-193.
[5] SVEN MHNDER. Ecotourism and economic incentives-an empirical approach[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0,32:46-479.
[6] ANN BREEN,DICK RIGBY.The New Waterfront[M]. Thames and Hudson Ltd, 1996, 5-9.
[7] 克莱尔·A·冈恩,特格特·瓦尔.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M].吴必虎,吴冬青,党宁,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Analysis on the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Attractive Force’s Space Alienation Model—Taking Jiangsu Taihu-around International Tourism Area Planning as an Example
SONG Li1, XIAO Ping2
(1. College of Tourism Management, Nanjing Institute of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Nanjing, Jiangsu 211100; 2.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37)
This paper takes Jiangsu Taihu-around international tourism area planning as an experimental subject, and mainly discusses the space alienation process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attractive force: the homogeneous landscapes’ attractive forces prefer alienation after factor magnetic field’s differentiation, and then the attractive force spaces of similar landscape sections are apt to alienation, finally leading to another new ecological landscape attractive force’s spatial structure of “homogeneous repulsion, heterogeneous attraction”.
Ecological landscape; Landscape attractive force; Spatial alienation; Taihu-around international tourism area
2014年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项目(14SWC-018);2013年南京旅游职业学院青年基金项目(2013NLY001)。
宋立(1985- ),女,江苏启东人,讲师,博士,从事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企业管理、生态经济研究。
2015-03-16
S 181.4
A
0517-6611(2015)12-18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