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科学素养 促进和谐发展
2015-01-15蒋红飞
蒋红飞
随着时代的进步,无论社会还是个人的发展都越来越与全民的科学素养密切相关,提高国民科学素养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只有全社会的人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以科学的精神和思想、科学的态度与方法作为探讨各类问题的共同基础和出发点,社会才能更好地向前发展和进步。在基础教育阶段提高所有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各国科学教育的核心理念。科学课程(7~9年级)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入门课程,应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然而科学素养的内涵却是在变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渐次扩充,科学素养概念是一个需要与时俱进的概念。因此,我们必须以动态的观点来看待和理解科学素养这一概念。虽然世界各国学者对科学素养的内涵见解各异,但不乏共同之处,结合国内外学者对科学素养的观点,联系我国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科学素养应包含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方法和能力、科学品质、科学人文及科学的社会影响等等要素,这几大要素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已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教育口号,《科学》自身特点在培养科学素养上有其独特的功能,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普及科学知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科学知识是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关于外部世界的一种认识,也是对外部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的规律性反映。科学知识起着基础性作用,是培养和形成科学素养其他要素的载体。科学课是一门综合理科课程,包括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科学内容多数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密切相关,而且广泛渗透在各门学科中,并和各种产业及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科学知识不仅能让学生认识自然,掌握基本科学技能,而且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科学技术,都是十分重要的。科学知识科学地解释了自然界的各种科学现象,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现象的本质,极大地开阔了人类的科学视野,提高了人类的知识水平和生活质量。现代社会需要公民具有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因此,我们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发挥科学知识在科学素养中的基础作用。科学教材所蕴涵的科学知识是很丰富的。我们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科学基本的主干知识,还有注重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做一做课外实验,学生课题等内容也要充分挖掘,用未来的眼光分析未来人所需要的科学基础知识,选取那些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自身发展以及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社会必不可少的科学知识。保证科学基础知识结构能够在学生今后的学习中真正发挥基础作用,能使学生具有学习更多知识和具体方法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发掘课程资源,在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前提下,倡导自主学习和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科学方法是人们揭示世界奥秘、获取新知识、探索真理的工具。科学方法的内容是丰富的,它包括观察方法、实验方法、调查方法、测量方法等经验性一般方法,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假设、理想化方法等理论性科学方法,以及光谱分析法、受力分析方法、数据处理方法等具体科学方法。科学课程体现了学科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和探索过程,该过程是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一种试探和对话,也即从科学学科内容中提出来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科学课程整体上是由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组成的,科学方法比科学知识具有更大的普遍适用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比科学知识更加重要。
研究表明,学生对科学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仅靠“听”是不可能获得的,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自主性、情景性。建构式的科学教育更加强调的是科学探究过程,而不仅仅是了解问题的答案;是批判性的思维,而不仅仅是记忆。也就是说知识既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相对真理,更是不断发展认识的探索过程;知识既是事实、概念、规律的系统描述,更是获得知识的方法。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科学教学紧扣考纲,尽量缩短认知过程,强调应试训练,没有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科学过程,学生很难体会到科学家在探索过程中的思想和方法,陷入一种墨守成规的学习习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科学素养得不到充分发展。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是教育的根本追求。因此,我们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设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和科学决策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三、规范行为,养成科学品质
科学品质是指科学所具有的价值标准,也即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的行为规范。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等内容。科学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意识。我们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一些涉及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行为和品质,要有规范来教育、约束学生,使他们逐步形成科学的习惯。如在科学实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求真、求实、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爱护器材的品质,平时要用严谨、科学、规范的科学语言分析、解答科学问题。另一方面,科学知识的创造与发展都是一代代科学先贤艰辛探索的智慧结晶,在科学发展史上,无数科学家以严谨的态度、辛勤的劳动、无私无畏的精神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而耕耘、献身,他们的高贵品质为青少年学生树立了榜样。我们的青少年能够从中汲取多方面的教益。通过这些教学,我们可以培养学生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能对传统文化合理怀疑和采取分析批判地继承;使学生能够接受科学新生事物,能面对习惯势力不屈不挠,激流勇进;使学生对科学有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顽强意志。另外,科学概念的形成,科学定律的建立,科学的重大发现,都汇聚了许多人的研究成果,在此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价值标准,宽宏大度、谦恭能达,具有民主、平等、自由合作精神,使其具有良好的科学品质。
四、营造充满人文的科学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伦理endprint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积极向上、自主学习、人格健全的人。科学与人文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人文的科学是跛脚的。现代科学技术在推进人类社会高速向前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些已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带来巨大灾乱。如各种污染,计算机病毒,杀人武器等。
因此,我们在科学教学中应该渗透人文教育,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人格观念,充分肯定学生在自然、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使其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自然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使其得到完美和谐的发展。首先,用辩证唯物主义对待科学事业,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应以造福人类为目标,同时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积极心态和热爱祖国、爱好和平、爱护生态资源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引导学生去感受美、发现美,使学生获得美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对称、平衡、有序、统一、简洁等都是科学美的具体内涵,例如,万有引力定律和电荷相互作用的库仑定律的相似性和简洁性,揭示了自然现象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就是一种内在的和谐之美。科学美是启迪思想的重要源泉之一。在科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要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完善学生人格,最终实现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伦理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营造灵活开放的课堂,科学教学应与生活、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意识
学习科学的目的之一是进一步学习科学,发展科学,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科学教学不应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应通过多种形式与课内外、校内外的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广泛接触生活和社会。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手段,丰富和充实科学课程的内容,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就,使学生感到科学发展对社会技术的积极影响;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尝试利用科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这种将科学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与日常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做法,使学生体会到科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科学的真正价值。尤其应提倡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进行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因为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比较复杂的,涉及多方面、多学科知识,通过这些活动能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化、综合化特征,能合理地将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有机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学生参与科学决策的能力。将科学课程中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既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用科学眼光看问题,用科学头脑想问题,即培养学生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提高他们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让学生在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获得完善和发展,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
科学是由一系列事实、公式和法则建立起来的,就像房子用砖砌成一样,但是如果把一系列事实、公式和法则看成科学,那就犹如把一堆砖看成房子一样。科学比组成它的事实、公式和法则要深刻得多。因为,科学不仅以其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科学知识揭示了自然界运动形式和物质结构的诸多真理,而且还以其在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所凝结和升华的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推动着科学继续进步,科学本身就是科学知识、科学过程、思维方法以及科学文化的和谐统一。科学教育的根本特点是吸纳,其成果表现为学习者获取、感悟、把握前辈科学家的知识、方法、思想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继承,一种为学习者获得发展的继承。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不是舍本逐末地将科学看成林林总总的解题方法教给学生,而应从实际出发,使学生能对科学知识的本质有深刻的理解;掌握获得科学知识、技能和科学研究的方法;真正体会科学探究中的曲折而又闪烁着智慧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过程,领悟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使学生能够深入浅出地理解科学思想发展的脉络,不再痴迷于题海之中;使他们既有智商而又有智慧,既有知识又有精神;使他们志向高远、憧憬未来,胸怀宇宙。总之要引导学生科学地面对自然、面对社会、面对生活、面对人生,使他们既有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又有科学品质、科学文化,成为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人。
参考文献:
1.李将辉.科学素养,你具备吗.读者,2004(22).
2.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金兼斌.科学素养的概念及其测量.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论文,2002(8).
4.田心.2005——世界科学年(WYP2005).中学科学教学参考,2005(1-2).
5.潮兴兵,廖伯琴.论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科学素养观.中学科学教与学,2003(7).
(作者单位:浙江省玉环县楚门镇一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