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转移视角下的教育发展与区域城镇化差异分析

2015-01-15张晓楠

统计与决策 2015年23期
关键词:中西部差距城镇化

张晓楠

(西安欧亚学院 高职学院,西安710065)

0 引言

长期以来,教育一直被认为是推动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教育发展所积累的人力资本不仅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要条件,更是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基本保证。根据侯冠平、王资博(2013)的研究,以人均受教育年限衡量的教育发展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就提高2个百分点[1]。而产业发展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更是受到了诸多学者的关注。Krugman(1991)就指出城镇化特别是城市群和城镇体系的发展,会有效的凝聚和提升市场的需求,从而为产业升级和产业扩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有利于产业的梯度转移和经济中心扩散效应的有效发挥[2],此外,区域产业转移引发的产业和要素资源的重新布局也成为影响城镇化的重要因素,蔡昉,王德文(1999)产业的凝聚和扩散可以提高产业内收入和扩大产业间收入的差距,从而吸引更多的要素进入城镇,使得城镇的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的体系和功能不断完善[3]。

但是在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后,我国不同区域城镇化的水平和规模却差距较大,2014年,我国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四大区域的城镇化率分别为61.86%、59.60%、47.19%和44.74%,区域城镇化水平和规模自东向西总体上呈梯度递减之势,且区域间差距并未表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2005年,东部地区城镇化率比西部地区高17.34%,到了2014年,两地区之间仍有17.12%的差距。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问题,为什么教育发展在促进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却并没有缩小区域之间的城镇化差距。本文就将基于产业转移的视角分析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理论分析与假说提出

区域之间产业发展的不均衡是造成教育发展不能缩小区域城镇化差异的重要机制,我们可以预期产业在区域之间的转移将会缩小区域之间的城镇化差异。首先,伴随着产业转移,之前教育发展所培育的迁出人力资本会重新迁回到迁出地,从而弥补产业发展不均衡造成的当地城镇化损失,我们将其称为产业转移的回流效应;其次,产业转移实现之后,本地教育发展所培育的新增人力资本就会直接选择在本地就业,这样就可以直接提高本地的城镇化水平,我们将其称为产业转移的直接增长效应;最后,产业转移特别是制造业的转移还会带动当地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从而提高本地的城镇化水平,我们将其称为产业转移的间接增长效应。正是通过这三种效应,我们可以预期产业转移可以帮助教育发展在提高总体城镇化水平的同时不断缩小地区之间的城镇化差异。

由此我们提出本文的理论假说:区域之间的产业发展的差距是造成教育不能缩小区域之间城镇化差距的重要原因,而产业转移则可以通过回流效应、直接增长效应和间接增长效应来帮助教育发展在提高总体城镇化水平的同时,缩小各区域之间的城镇化差异。

2 数据和变量测度

区域之间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我们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探讨:产业层次、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集聚能力。陈立俊,王克强(2010)指出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对于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因此我们可以预期,各区域之间的产业层次将存在明显区别[4]。表1给出了我国四大区域三大产业的结构状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已经下降到10%以下,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而东北、中部、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较大,第二产业比重超过50%,第三产业比重还较小,产业结构升级仍有较大的空间。产业结构升级的差异也影响了产业的创新能力(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在四大区域中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新产品开发的效率也较高,其他区域的创新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表1 我国四大区域产业结构变动情况

表2 2013年我国四大区域创新投入与产出

此外,城镇化是人口集聚的过程,而人口集聚又以产业的空间集聚为依托,因此产业集聚能力也是影响城镇化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东部地区的这些条件相对较为成熟,成为产业集群最为活跃的区域,并通过产业集群带动了一大批城市的兴起和扩张,如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通过产业集聚的带动成为全国经济的增长极。其他区域的产业集聚力度相对较弱,从表3中可以看出,我国各产业增加值排名前10位的省份大部分都位于东部地区,表明这些产业发展都呈现向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中部地区第一产业、工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有一定的集聚规模,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力极弱。

表3 2013年我国四大区域各产业增加值排名前10位的省份个数

上述数据基本验证了产业发展水平差异是造成教育发展无法缩小区域城镇化差距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下面主要验证产业转移是否能够缩小教育发展所带来的区域城镇化差距。首先,我们需要确定衡量区域产业转移的指标,根据陈甬军(2004)和陈浩,郭力(2012)[5,6],我们采用如下公式:

此外,城镇化指标采用把城镇人口比重来衡量。同时,由于教育发展也是影响城镇化差距的重要变量,所以我们在估计模型中将控制教育发展的水平,在具体估计中,本文主要使用每万人的在校大学生数来衡量该地区教育发展的水平。而对于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政策支持等难以量化的因素我们将其作为作为未观测到的因素μ纳入模型。

3 实证结果分析

为了验证本文的假说,我们以我国四大区域为考察对象,以2003年以来至2013年这11年为考察期,为了确保分析结果的客观可靠,数据全部依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为了使模型的估计结果更加稳健,我们同时使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城镇化水平的代理变量,这是因为正是由于收入在区域上的差别才使得教育发展所培育的人力资本有动力进行跨区域流动。其具体的模型为:

(1)URit=ci+βEDit+αi+μit

(2)URit=ci+β1(IRit)+β2EDit+αi+μit

(3)DPIit=ci+β1(IRit)+β1'(URit)+β2EDit+αi+μit

其中,i=1,2,3,4,分别代表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四大区域,t=1,2,…,11表示时间,URit表示i地区在t时期的城镇化率,IRit为区域产业转移量,DPIit表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而EDit代表教育发展水平,β是相关变量的估计参数,c是截距项,α为不可观测的个体固定效应,μit表示随机误差项。由于主要考察的是各区域之间差异,不考虑时间对模型的影响,运用eviews6.0对面板数据进行固定效应的回归分析,可以得到表4的分析结果。

表4 我国产业转移对区域城镇化影响的回归结果

从表4中可以看出,总体回归结果较好,调整后的可决系数达到了0.9以上,各变量的回归系数都在5%显著水平下通过了t检验,还得到了各个区域的固定效应截距。对照模型1和模型2,我们可以发现,首先,在不包括产业转移的情况下,东部地区的截距项为大,而中西部地区的截距项为负,但是在包括产业转移的情况下,东部地区的截距项变为负,但是中西部地区的截距项变为正,而且前者教育发展的系数估计值更大,这就充分说明了产业转移能够扭转教育发展对于区域城镇化差距的扩大作用,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我国的区域产业转移总体上呈现出从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落后地区转移的态势,能直接地促进落后地区的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化进程。而产业转移对发达地区的效应主要是为新产业发展提供空间,其对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影响要通过发展新产业来间接实现,发达地区正处于产业结构的转换期,其经济效应还有待进一步发挥。二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与东部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产业转移带来的各类要素的注入、人口回流、城市群发展等可以为教育发展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据测算,到2020年中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比重占总就业的比重将提高10~15个百分点,就业总量将增长3200万人左右,从而可以大量吸收教育发展所培养的人力资本,更重要的是,相对于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高等教育劳动力,具有良好职业技能的熟练劳动力和具有优秀身体素质的农业劳动力在此轮产业转移中会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产业转移带来的劳动力回流是一个必然趋势,而由此带来的城镇化发展空间也是不可估量的,在此背景下,相对于东部地区发展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城镇化也必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而在相关的政策设计方面,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央政府对于中西部地区推进城镇化的重视,在新近规划的21个城市化主体功能区中,就有超过15个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再加上东部地区城市发展规划中“腾笼换鸟”的产业升级计划,使得我国中西部地区一方面成为“旧鸟”的新栖息地,另一方面也成为未来城镇化的主要增长点,这一切都意味着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在未来还有至少20%的提升空间,而其前提则是传统产业的区域转移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本、劳动力和其他各类生产要素的回流与积累[7];其次,结合模型2和模型3,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对城镇化还是对城镇居民收入,中部地区的截距项都大于西部地区,这就说明产业转移对于中部地区的促进作用要大于西部地区,结合本文的逻辑,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较为落后,使得产业转移的效果难以充分发挥;最后,对照模型1、2和模型3,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发展与产业转移对于城镇居民收入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教育发展和产业转移对城镇居民收入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作用,因此不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此外,对表4的估计结果而言,产业转移量(IR)的回归系数都是正的,城镇化率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回归系数也是正的,表明产业转移对提高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区域城镇化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验证了产业转移和区域城镇化互动机制效应在我国近年来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中得到了较好的发挥,产业转移确实可以通过增加就业引导劳动力向城镇集聚,提高城镇化率。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产业转移的视角系统分析了教育发展影响区域城镇化差异的机制和对策。研究发现,由于各区域之间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了教育发展在提高总体城镇化水平的同时未能缩小区域之间城镇化发展的差距。而产业转移则可以通过回流效应、直接增长效应和间接增长效应来帮助教育发展缩小区域之间的城镇化发展差距。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各区域之间在产业层次、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集聚能力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产业转移对于东部地区城镇化的效应为负,但是却能显著促进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产业转移能扭转教育发展与区域城镇化差距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根据本文的分析,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积极推进产城人融合发展,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

(2)重视制度创新,深化产业分工与合作。

(3)突出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特色,因地制宜地推进区域城镇化发展。

(4)重视教育资源的分配均衡,更好发挥产业转移对区域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1]侯冠平,王资博.经济增长、教育发展、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2013(2).

[2]Krugman.Increasing Return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2).

[3]蔡昉,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10).

[4]陈立俊,王克强.中国城市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s1).

[5]陈甬军,陈爱贞.城镇化与产业区域转移[J].当代经济研究,2004,(12).

[6]陈浩,郭力,“双转移”趋势与城镇化模式转型[J].城市问题,2012,(2).

[7]张倪,未来中西部地区将是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主战场[N].中国经济时报,2014-01-06.

猜你喜欢

中西部差距城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天宫课堂”在中西部青少年中点燃航天梦
让航天梦想在中西部地区扬帆启航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物流大通道中西部的崛起之路
中西部高校要打一场人才保卫战
家乡的城镇化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