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2015-01-15时丹丹
时丹丹
(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150028)
0 引言
自2006年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CO2排放国[1]。对于处在经济发展期的中国而言,如何在保障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实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减缓气候变暖的低碳经济已成为我国重点面临的挑战之一。低碳技术创新被认为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以“三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三高”(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等特征,通过对技术的完善与变革实现节约能源资源、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2,3]。因此,发展中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加速我国低碳技术的发展、促进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行动目标的实现,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及文件加速企业低碳技术创新。尽管现有研究对企业技术创新以及产品创新等的影响因素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目前有关中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及其影响途径的研究仍缺乏系统研究。因此,从中国企业角度出发分析企业低碳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 文献回顾与假设
1.1 研发投入对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
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不仅包括低碳技术研发费用投入,还包括低碳技术研发人员投入以及包括IT技术等在内的其他辅助资源的IT研发技术投入。
(1)低碳技术研发费用投入
企业低碳技术创新一般需经历研发、试点推广以及产业化等阶段,而低碳技术创新在这些阶段中的发展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与国外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在低碳技术领域的创新投入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在涉及基础研发和应用研发活动时,部分企业采取与高等院校、行业研究机构等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的方式[4]。Clarkson等(2011)以美国造纸、化工等污染行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财务资源投入与环境绩效之间的关系,其研究结果证明高研发投入将带来高环境绩效[5]。这些研究结果也说明,企业低碳技术研发费用投入在影响包括低碳技术创新等在内的企业创新活动具有正向影响能力。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低碳技术研发费用投入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有正向影响。
(2)IT研发技术投入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IT研发技术对企业低碳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已有学者针对IT技术能力对工艺创新、技术创新以及产品创新等的正向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李婉红等(2011)构建了IT进步、IT能力与工艺创新动力源关系的理论框架,并在229家制造企业数据基础上发现IT动力源对工艺创新具有积极的正向驱动作用[6]。企业IT研发工具也被证明对创新具有显著正向性。Durmuşo-lu(2011)分析了IT工具如何在新产品开发的开发、商业化等阶段中对新产品开发的有效维度进行影响[7]。因此,企业在研发过程中的IT研发技术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中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进程。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IT研发技术投入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有正向影响。
(3)低碳技术研发人员投入
企业对低碳技术研发人员的重视程度以及培养力度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发展也起到重要影响作用[8]。Hansen等(2014)在对马来西亚生物质发电设备行业的研究中将专业化和得到国际认可的研发人员数量作为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9]。孙芬(2013)也在研究中证明对研发人员实行专业化分工方式对低碳研发人员而言更具激励效果[10]。然而,中国企业长期以来主要将研发人员安排在产品创新领域,具有低碳意识的低碳技术研发人员亟需培养。Zhen-Yu Zhao等(2014)则针对中国的节能减排现状提出,科研投入以及科研人员的缺乏是导致中国节能减排技术领域创新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1]。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低碳技术研发人员投入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有正向影响。
1.2 企业家精神与创新战略对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
(1)企业家精神
熊则见等(2011)将高层领导支持以及有能力的管理者作为高技术产品研发关键成功因素[11]。在低碳技术高速发展的当前社会,敏锐、深刻的技术发展洞察力以及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可强化中国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管控能力,提高中国企业应对低碳技术变化的能力。具有变革精神的企业家可协助企业改善经营业绩并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12]。企业家精神也可促使企业提升低碳技术应用能力与低碳技术改造能力,强化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企业家精神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有正向影响。
(2)创新战略
面向低碳的创新战略可以对中国企业低碳技术的完善与变革产生推动作用。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Darnall等(2010)对企业绿色创新战略选择及其带来的绩效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创新战略设置对企业绩效具有较强影响[13]。Foxon(2011)立足生态、技术、机构以及商业战略等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协同演化框架,针对创新以及低碳技术挑战从微观层面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创新战略在企业应对低碳技术挑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14]。规范化的低碳创新战略可以为中国企业从事低碳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无形保障。此外,企业创新战略对中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发展还有导向功能。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5:创新战略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有正向影响。
1.3 动态环境对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
(1)动态环境因素
企业所处的环境是动态变化的,环境变化的幅度和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两个方面共同反映了环境的动态性[15]。中国企业实施低碳技术创新所面临的动态环境因素包括政策环境、行业竞争环境、客户需求环境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等。低碳技术不仅对企业自身能力产生要求,也需要政府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王晓莉、吴林海等(2013)认为政府参与是影响企业低碳技术使用意愿和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16]。同行业竞争者们在低碳产品、低碳服务方面的改进也是刺激企业进行低碳技术改造的动力因素之一。此外,消费者对低碳产品需求的动态变化也是影响中国企业实施低碳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之一。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6:动态环境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有正向影响。
(2)动态环境的调节作用
环境的动态变化对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企业家精神以及低碳创新战略等因素也会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也将进一步作用于中国企业低碳技术的发展与改革。为适应动态变化下的政策环境、竞争环境以及客户需求,中国企业需根据环境变动情况适时调整企业的低碳技术研发费用投入、IT研发技术投入、低碳技术研发人员投入等,具有低碳意识的企业家也会针对环境变动情况结合企业实际运营情况从而制定相关的低碳技术决策及战略,进而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活动产生作用。因此,本文将动态环境作为调节变量,进一步提出以下假设:
H7a:动态环境在低碳技术研发费用投入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上有调节作用。
H7b:动态环境在IT研发技术投入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上有调节作用。
H7c:动态环境在低碳技术研发人员投入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上有调节作用。
H7d:动态环境在企业家精神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上有调节作用。
H7e:动态环境在创新战略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上有调节作用。
2 实证分析
2.1 变量测量与数据收集
2.1.1 变量测量
本文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对有关数据进行收集。相关影响因素的变量度量主要参考被其他学者认可的测量量表。有关问卷题项在正式发放之前已咨询了3位低碳技术研究领域的专家意见并进行了前测,问卷在结合专家意见以及前测结果调整后进行正式发放。
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相关题项包括:企业设置了低碳技术管理制度;企业在研发、生产以及营销等创新环节进行了低碳改造等。企业规模以及企业年龄作为控制变量。
低碳技术研发费用投入量表参考了Mark Pagell、陈劲等学者的研究与分析[17,18],包括企业在低碳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重视程度;企业在低碳产品方面的研发投入重视程度等。IT研发技术投入方面则参考了Melville等(2004)以及Bengtsson等(2011)的研究[19,20],设置了企业新型研发信息技术的引入情况、企业新型研发设计信息系统的引入情况、企业新型研发信息设备的引入情况等题项。低碳技术研发人员投入量表则参考孙芬(2013)等学者的研究[10],主要考虑了低碳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情况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等。
企业家精神量表参考了Lumpkin、Dess(2001)等人的研究[21],包括:企业管理者积极改善低碳经营状态;企业管理者先于其他竞争者进行低碳产品或低碳服务的开发;企业管理者具有良好的低碳技术创新意识;企业管理者积极采纳低碳技术;企业管理者主动实施低碳技术创新决策。创新战略量表主要包括企业战略、愿景等对于低碳技术创新的规划与促进作用等。
动态环境量表参考了动态环境量表参考了Foxon(2011)等的研究[14],共包括五个题项:企业所在区域低碳技术相关的产业政策不断发生变化;企业所在区域低碳技术相关的财税政策不断发生变化;企业在市场上的低碳技术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上相关低碳产品或低碳服务的种类不断变化;目标顾客对低碳产品或低碳服务总是提出新要求。
2.1.2 数据收集
本次发放的问卷中各题项主要采用Likert量表打分的方式,分值从1~5不等。调查问卷共发放800份,剔除选项不全的问卷后共获得有效问卷246份,有效回收率为30.75%。调研企业所在行业主要分布在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
在对前文所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之前,需要对有关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1。
2.2 层级回归分析
本文运用SPSS16.0软件对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层级回归分析。在回归模型1中仅加入控制变量企业规模与企业成立年限两个变量。随后在自变量中分别引入研发投入因素、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战略构建回归模型2和模型3。将动态环境作为自变量构建模型4。最后将动态环境与其他自变量的交互项纳入回归模型5中,得出相关影响因素的层级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表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表2 层级回归结果
在分别加入研发投入因素以及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战略等因素后,模型2以及模型3的解释能力有较大提高,△R2分别增加0.26及0.24。将动态环境纳入模型4后,△R2较之模型1增加量为0.28。根据模型2、模型3、模型4的回归结果,研发投入因素、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战略以及动态环境因素对于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得到了验证。根据模型5,动态环境作为调节变量引入回归方程后△R2增加量也较为明显。方程解释的变异量变化证明动态环境可对其他影响影响因素产生交互作用,共同影响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发展。F统计值表明回归计算结果显著且稳定。
2.3 研究结果分析
2.3.1 假设检验
模型2结果表明低碳技术研发费用投入、IT研发技术投入、低碳技术研发人员投入均与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正相关(β=0.256,P<0.01;β=0.266,P<0.01;β=0.306,P<0.01)。模型3的回归结果也显示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战略两个变量对中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为正向且显 著(β =0.389,P<0.01;β=0.191,P<0.01)。模型4回归结果也显示动态环境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非常显著(β=0.574,P<0.01)。因此,假设H1-假设H6均得到支持。
动态环境的调节作用则在模型5中得到体现。模型5结果表明:环境动态程度对于企业的IT研发技术投入、企业家精神以及创新战略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较为显著的调节作用;而动态环境与低碳技术研发费用投入、低碳技术研发人员投入的交互项分析结果并不显著(β=-0.056,P>0.1;β=0.070,P>0.1)。因此,假设H7b、H7d、H7e得到验证,而假设H7a与假设H7c未通过检验。
2.3.2 假设结果分析
结合前文所提假设以及表2中的实证计算数据,本文得出了以下分析结果:
(1)研发投入方面,模型2表明低碳技术研发费用投入、IT研发技术投入、低碳技术研发人员投入对被解释变量的正向影响得到了验证。低碳技术研发费用投入对低碳技术创新具有较强影响力。低碳技术研发费用投入越高,企业所应用的低碳技术越先进。因此,低碳技术研发费用投入对中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上的作用是较为明显的。企业IT研发技术投入以及低碳技术研发人员投入在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过程中也发挥了明显的影响力。
(2)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战略方面,模型3结果显示该两个因素与中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正相关。企业家精神所形成的领导力影响着低碳技术创新有关决策,企业需要管理者积极应对低碳产品以及低碳服务竞争市场,提高企业实施低碳技术、创造低碳产品和服务等决策的力度与效率。因此,企业家精神对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较为显著。企业创新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未来发展导向,在低碳技术方面的资源配置方面也具有一定影响力。
(3)环境因素方面,动态环境对于中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直接与间接两种途径。一方面,环境动态性可以直接作用于企业低碳技术创新并产生影响,该影响在模型4中得到了验证,另一方面,环境动态性也可调节企业的IT研发技术投入、企业家精神、创新战略与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关系,模型5中的实证研究结果也支持了这一点。在实证研究中假设H7a与H7c没有得到验证,原因可能为:其一,尽管中国政府近年来开始大力实施推广包括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等在内的低碳技术创新扶持政策,低碳政策效果的滞后性导致动态环境在调节企业低碳技术研发费用投入对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方面的短期效果不明显。其二,实施低碳技术创新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中国企业在低碳技术研发人员的培养及低碳技术人才功能的显现也具有滞后性。以上原因可能影响了假设H7a与H7c的显著性。
3 结论与展望
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对中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在246家中国企业的样本数据基础上对相关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活动受企业低碳技术研发费用投入、IT研发技术投入、低碳技术研发人员投入、企业家精神、创新战略以及动态环境的共同影响,且环境的动态变化程度在企业IT研发技术投入、企业家精神、创新战略对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上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因此,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加大低碳技术研发费用投入、强化IT研发技术投入、增强低碳技术研发人员的引进与培训、加强企业家在低碳技术领域的领导力、协调低碳技术创新战略等因素直接影响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发展,也可通过动态环境协调IT研发技术投入、企业家精神以及创新战略对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识别、整理了中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并揭示了动态环境在低碳技术创新影响因素作用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丰富了相关研究,为中国企业促进低碳技术发展、增强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参考。
[1]Zhao Z Y,et al.Challenges for China's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Energy Policy[EB/OL].http://dx.doi.org/10.1016/j.enpol.2014.07.004.
[2]刘立,陆小成,李兴川.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低碳技术创新及其社会建构[J].中国科技论坛,2009,(7).
[3]王琳,陆小成.低碳技术创新的制度功能与路径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12,(10).
[4]赵吝加,曾维华.我国低碳技术引进障碍浅析[J].生态经济,2013,(11).
[5]Clarkson P M,Li Y,Richardson G D,et al.Does it Really Pay To Be Green?Determinants and Consequences of Proactive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11,30(2).
[6]李婉红,毕克新,曹霞.基于IT驱动的制造企业工艺创新动力源研究[J].科研管理,2012,32(12).
[7]Durmuşo-Lu S S,Barczak G.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ols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hases:Analysis of Effects on New Product Innovativeness,Quality,and Market Performance[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1,40(2).
[8]张建三,冯国兴,张艳鹤.中小企业低碳技术创新:困境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20).
[9]Hansen U E,Ockwell D.Learning and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Building in Emerging Economies:The Case of The Biomass Power Equipment Industry in Malaysia[J].Technovation,2014,34(10).
[10]孙芬.基于多任务分配的企业低碳研发人员激励机制设计[J].科技管理研究,2013,(20).
[11]熊则见,杨敏,赵雯.高技术产品研发关键成功因素的文献计量分析[J].科研管理,2011,32(10).
[12]Lumpkin G T,Dess G G.Clarify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Construct and Linking it To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21(1).
[13]Darnall N,Henriques I,Sadorsky P.Adopting Proactive Environmental Strategy:The Influence of Stakeholders and Firm Size[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0,47(6).
[14]Foxon T J.A Coevolutionary Framework for Analysing A Transition To A Sustainable Low Carbon Economy[J].Ecological Economics,2011,70(12).
[15]王凤彬,陈建勋.动态环境下变革型领导行为对探索式技术创新和组织绩效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2011,14(1).
[16]王晓莉,吴林海,童霞.技术创新演进中我国工业企业低碳转型模式初探[J].工业技术经济,2013,(10).
[17]陈劲,邱嘉铭,沈海华.技术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8,25(6).
[18]Pagell M,Wu Z.Building A More Complete Theory of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Using Case Studies of 10 Exemplars[J].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9,45(2).
[19]Melville N,Kraemer K,Gurbaxani V.Review: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An Integrative Model of IT Business Value[J].MIS quarterly,2004,28(2).
[20]Bengtsson F,Ågerfalk P J.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A Change Actant in Sustainability Innovation:Insights From Uppsala[J].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2011,20(1).
[21]Lumpkin G T,Dess G G.Linking Two Dimensions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to Firm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 and Industry Life Cycl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