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2015-01-15杨海红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4年5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数学

杨海红

在本次的校公开课上,我上了一节《平均数》,在各个问题的设计上,我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例题。我发现这节课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全班同学积极性都很高,热情高涨。以前教学中我也深深感受到情境创设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更加坚信,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非常重要,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帮助很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呢?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感受数学的力量和美,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去体验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

以下是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专家皮亚杰说得好:“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者,都依赖于兴趣。”有了兴趣,我们做事才能更加投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亦是如此。大家都知道,新课程标准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的自身体验。如果我们教学是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那么我们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数学这门学科,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是抽象而枯燥的,这也是影响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大障碍。如果针对课堂教学的重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所要讲授的知识融入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中去,学生“玩”了、“乐”了,知识得以巩固,能力得到发展,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如:我在上《同类项》这节课时,请10名学生做“找朋友”的游戏,把课前准备好的10张硬纸片分别写上:3y;7a2b;5;-7a2b;-5y;mn;……每人分别发给一张,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得卡片进行自我介绍。第一位同学介绍:我代表3y;第二位:我代表7a2b;第三位:我代表5;……这样依次介绍完毕后,我要求他们找自己同类的朋友;如果找不到,站在一边。之后,让在下面的同学检查,他们找的朋友对不对,并说明理由。下面的同学积极地讨论,很快达成了共识。于是同学A举手发言:“我是把3y和-5y看成是苹果;把7a2b和-7a2b看成梨子……”这样同学们便在轻松的活动中学到了知识。

上《概率》一节课时,以学生游戏引入,在一个箱子里放入十个红球,让学生上来摸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再换一个放有十个黑球的箱子,让学生摸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再在箱子里放入十个球,既有红球又有黑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学生通过摸球游戏,深切地感受了概率,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由此可见,给学生创设一个游戏环境,既能独特地传授知识,又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把学生引进了“乐学”的大门。这种上课方式既给学生以趣味感,又水到渠成,学生自然而然地、轻松愉快地掌握了知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学生的数学想象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本身就是课堂,如果知识能学以致用,学生就会感到知识的重要性,因而会更用功地学习。所以,我们应从生活现象中挖掘知识应用的素材,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创设情境,把日常生活的实例转化为课堂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有利于学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因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效果。

例如,在《有理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为了使年龄较小的七年级学生顺利接受并在头脑中建立概念,我们必须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例子入手,用实例指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帮助学生理解“相反意义的量”之外,还从“0”上下些工夫。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学生易把“0”认为是正数,或认为“0”就表示“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归谬法”帮助学生认识“0”。

又如进行《图形的初步认识》中的“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时,我运用大量生活中的建筑图片,如美国的白宫、世贸大厦,深圳的发展大厦、帝王大厦、香格里拉酒店……让学生感受几何体的美、数学的美,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欲望。在认识几何体时,可以问学生圆锥的形状像什么,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蛋筒、麦堆、导弹头、蒙古包顶、羽毛球……问学生圆柱的形状像什么,学生会答:像易拉罐、杯子、花瓶、薯片筒,甚至会说像肠子、生物里的圆柱形细胞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十分活跃,教师很顺利地收到来自学生的大量的认知反馈信息,也能及时地反映学生的认知不足或偏差,同时更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进行《平均数》一节教学时,我在课堂引入中选用了班级同学的名字及熟悉的地名,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题目中的主人,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中,我以学生熟悉的篮球比赛引入,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整节课都处于兴奋的状态,学习积极性大涨。

三、创设故事情境,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例如:《扇形的面积与弧长》用历史故事引入,四大才子游江南,再从他们的折扇入手引入课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又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之前,讲了一个笛卡儿发明直角坐标系的故事:数学家笛卡儿潜心研究能否用代数中的计算来代替几何中的证明时,有一天,在梦境中他用钥匙打开了数学宫殿的大门,他看见窗框角上有一只蜘蛛正忙着织网,顺着吐出的丝在空中飘动。一个念头闪过脑际:眼前这一条条的经线和纬线不正是自己全力研究的直线和曲线吗?惊醒后,灵感终于来了,那只蜘蛛的位置不是可以由它到窗框两边的距离来确定吗?蜘蛛在爬行过程中结下的网不正是说明直线和曲线可以由点的运动而产生吗?由此,笛卡儿发明了直角坐标系,解析几何诞生了。学生在故事中接受新知识,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了。

四、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自我发现的习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大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不依靠权威,带着一种怀疑的精神学习,大胆创新与实践。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总结、不断体会,从而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如:在教学《函数》这一课时,我先设置一个计时停车场时间与收费的简单情境,引入变量的概念,再设计体现思维递进的情境:放一段飞机飞行记录的短片,让学生记录下数据的变化。表里的几个量,哪些是变量,在学生的判别过程中形成第一次思维推进。引出常量和函数概念后,要求学生写出变量关系式,又形成第二次思维推进。让学生分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探究,从而得出结论。另外,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也活跃了思维,养成了发现的好习惯。

《圆与圆的位置》教学中播放日食录像,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索两圆的位置关系。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数学,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五、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只关注知识的传授、理论的传达,而忽略了实践的应用,结果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力求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感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如进行《图形的初步认识》中“由立体图形到视图”的教学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性问题:新课开始时我在课桌上放了一件前后左右所看到的形状都不一样的实物,请四个学生从四个不同的方向看,把看到的不同图形在黑板上画出来,从中体会从不同的方向看一件物品看到的效果不一样。另外,在平时布置作业时,我让学生设计些美丽的图案,为父母设计家庭投资方案,寻找、收集、整理一些统计图等,从中尽可能地多获取信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是多么接近,从而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并不是为学而学,而是要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

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境导学,以境促学。好的情境创设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教师变得更有活力,让我们的学生兴趣激昂地掌握知识。总之,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创设出适合学生思想实际、内容健康有益、紧紧围绕教学中心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同时,要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同时,情境创设给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应努力地适应自己的新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万桂林.《数学应用意识的开发与应用能力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4.5

3.江山野.《课程改革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4.《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北城中学)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数学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