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培养问题意识点滴谈
2015-01-15邹启勇
邹启勇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那么,在我们的中学语文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要建立平等师生关系,让学生不害怕,敢于提问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在知识活动中的一致性,在情感上表现出一定的融洽性,在人格上相互尊重信任,态度上积极认真,作风上的民主平等,方法上共同协商,以及教与学的相互适应、相互激励等。而现行《课程标准》强调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扬教学民主的思想。而传统教育中的“师道尊严”观念认为,教师永远是正确的,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便是对老师不敬,便是没有好好听讲,便是捣乱、钻牛角尖,换来的是教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讽刺的挖苦,心理受到压抑,学生为受到限制。这样,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只会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如果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营造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学习场”,这样,不但学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精化问题,让学生想问
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舍得花时间培养学生“敢问”、“乐问”、“能问”,更要下功夫引导学生“善问”。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当前学生问题意识的另外一个缺陷就是没有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规律。学生在课堂上总是单纯地凭借直观感觉随意地提问,不仅问题思路不清晰,也抓不到有价值、有质量、有针对性的问题。这是因为学生没有注意到思考问题的规律,没有及时地对思维方法进行积累总结,使得多数问题提得过于浅显表面,杂乱无序。问题意识在学生头脑中一旦发芽,就需要教师开始进行耐心的培育和精心的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意识可以肆无忌惮地随意生长,不加规范。因为只有健全完整的问题意识才是我们高效课堂真正的“着火点”,才是创新意识基石,而单纯地凭借直观感觉、随意性较大、思路不清晰的问题意识不但于学生自身成长无益,更会扰乱课堂,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像玫瑰,不是所有的枝条都要保留,在一定的时间就要进行有选择的修剪,这样才能让最鲜艳的玫瑰开放,所以,在教师的不断鼓励与保护下,学生头脑中的问题意识一旦建立,就需要教师开始“修剪”,但是,修剪不仅要看准时机,更要掌握好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己阅读和预习课文的好习惯,使学生在自我预习时,就在头脑中产生初步的问题;然后在课上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初步解决简单的表面问题;充分利用课堂争议分析整理出有价值,有针对性的典型问题;之后通过师生合作等方式探究问题的内在联系,最终整理归纳出有逻辑性的大问题后,让学生勇于质疑、追问、评价。教师只有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出提问的钥匙,才能让学生科学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会问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曾经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往往会遭遇这样的尴尬:本想让学生提出问题来实现课堂生成,以改变教师预设色彩过重的状况,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冷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场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不知道该怎么问。所以,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找问题或提问的技巧。
1.教学生从课文中寻找问题
①围绕课文题目寻找疑点。围绕课文题目提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如《故都的秋》,题目中“故都”能否换为“北平”为什么②从字、词、句等方面寻找疑点。课文中有的词句含义比较深刻难以理解,比如《死水》中有一句“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其中“丑恶”究竟指什么?③抓住课文的重点寻找疑点。在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重点,通过前后比较发现疑问。比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是如何安排这三天的?为什么要这么安排?这三天之间的内容有何联系?④抓住课文的关键句、重点句、中心句来寻找疑点。比如《荷塘月色》第一句话“这几天心理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文眼,作者为什么不宁静?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不宁静?
2.从回答问题中学会问问题
教师要给学生做好提问示范,设计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且具有一定的梯度,让学生在层层剖析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突破教材的重难点。而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而且对问题的模式也会有所了解,这样他们就会模仿着提出问题,进而主动地、更好地提出问题。
总之,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有所发现。教师不是把整理好的知识预先包装好,一包包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探求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辩别、分析、归纳,亲自获得知识。教师要放下架子,激发学生的兴趣,教给学生问的方法等等。教师备课不仅要备知识,还要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创设学生生疑的种种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作为语文教师,要创设一定的环境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开拓学生的思维。
(作者单位:贵州省务川自治县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