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越野者”张亚军的故事

2015-01-15肖晗图片提供RaceAuto设计宋海强

越玩越野 2015年4期
关键词:亚军越野汽车

文 肖晗 图片提供 Race Auto 设计 宋海强

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越野者”张亚军的故事

文 肖晗 图片提供 Race Auto 设计 宋海强

“越野人”身上都有很多标签。我们的圈子里有太多的越野人了——他们叼着电子烟,盘着手串,就着手把肉或者烤羊腿就能给你讲一堆“道上”的故事。今天的主人公却不这样——他看起来文质彬彬,穿着讲究的衬衫,说话也是不急不缓的。他从不吹嘘那些过往,不过“道上”却充满了他的传说。甚至,这个“道”也是他所开拓的。

他叫张亚军,有别于那些叼着电子烟的“越野人”,他是一个“越野者”。

用一句歌词来为本文命名,不是因为笔者词穷。事实上,这是本文中主人公目前的一种状态。不过实事求是地说,这句歌词也算不上严谨——对于张亚军来说,“好久”是客观存在的,有二十多年了;“今天”是让人欣喜的,堪称是“春天”;不过这一切不是“等”来的,是靠毫不懈怠的努力和教训换来的。

张亚军,越野人有时候叫他“张老师”,因为无论是从驾驶技巧、车辆知识还是产业格局,张老师都能为大家传道、授业、解惑;在许多场合,人们恭敬地称他为“张主任”或“张秘书长”,因为这位张姓领导是北京市汽车摩托车运动协会的副秘书长,同时兼任协会下的越野汽车委员会主任;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叫他为“张总”——张总近年创办了“北京锐势汽车运动发展有限公司”,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公司是为“汽车运动发展”而设立的。公司成立不久,势头却迅猛,“张总”有着神奇的能力。

有着神奇能力的张亚军毕竟还是个普通人。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张亚军的故事。

最“爷们儿”的成长轨迹

如今,似乎许多男人越来越“娘”了。他们怕晒,护肤,追星。从童年开始,张亚军的人生轨迹就充满了硬汉色彩—虽然看起来他并不是十分魁梧。

8岁,张亚军开始习武。两年后,父亲送了他一个巨大的背包,帮他整理了行李衣物让他自己去武术队报到——是的,让他自己背着这个巨大的背包到武术队去过“全日制”的集体生活,甚至没有去送行。

习武总是一件很酷的事儿。在武术队呆了10年,练就了一身的好本事,也赶上了武术青年的好时候——彼时李连杰的《少林寺》创造出了空前绝后的奇迹,形象好、功底棒的张亚军被好多导演看好,招进剧组拍了数部红极一时的影视作品。

不过,在那个年代演员还算不上一个糊口的好职业,再加上家里的强烈要求,李亚军又一个人背着行李来到了单位报到——“单位”是主动向李亚军伸出橄榄枝的,而且这也是一个十分酷、同样充满硬汉色彩的单位:北京市公安局。于是,荧屏上少了一位李大侠,但老百姓多了一位好公安。李警官的职业生涯并不长,但是在仅仅两年的警察生涯中他就荣立了两次三等功,可谓是年轻有为,前途不可限量——那时才不过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人民警察绝对是一个众人仰望的“金饭碗”,何况李亚军做得如此出众!

此时李亚军必然又做了一件十分酷的事儿,也很符合时代潮流——下海,成了“吃螃蟹大军”里的一员。结果显而易见,李总又有魄力又有胆识,同时还是武林高手,多的是古道侠肠,生意必然红红火火。“红红火火”是书面用语,按照俗话说其实就是“这小子发了”。

之前,中国人似乎都对金钱毫无感情,不过从那时起,“发了”就意味着发达了、成功了,张亚军潇洒地成为了“成功人士”。

物以类聚,北京有了越野“圈儿”

张亚军练武术、当警察、下海经商,是个纯爷们儿。纯爷们儿“发了”,开始享受生活,爱上的全都是“爷们儿”的项目:户外运动、自驾游甚至打猎……

张亚军与越野结缘,就是因为打猎。彼时国家允许私人合法持有猎枪,许多林区也开辟了合法的狩猎场。张亚军成了最早一批拥有私家车的中国人,他的第一部车是北京生产的BJ121—大概可以理解为BJ212的皮卡版,客货两用。开着这部121,背着猎枪,李老板意气风发地行驶在北方的山区里寻找猎物。当然,“意气风发”是给别人看的,在那个车辆差、技术渣、路况糟的环境下,谁能保持“意气风发”的势头?

陷车、坏车、翻车……所有关于驾驶的负面事件张亚军都亲身经历了。虽然为了经验交了不少学费,但现在看来当年吃的苦和流的血都是值得的——这些宝贵的经验不只让张亚军的驾驶能力大大进步,更是间接推动了整个中国越野圈子的发展。

那时还没有“越野圈儿”这一说,接触过越野驾驶和越野车辆的无非是体制内工作需要的一些人——边防、科考、勘探等。其中也有不少人选择了下海,成功后大多选择了BJ2020作为自己的第一辆车,他们也成了中国的第一批越野玩家。不过,当时的玩家们并没有形成圈子,而且大家也都不是很明确越野要怎样玩。

张亚军的身边此时已聚集起了一些人,主要是打猎的圈子。后来,国家政策改变,收回民间的所有猎枪,张亚军和他的小伙伴们没法继续进行狩猎活动了——其中的一部分人很自然地就转而成了越野爱好者。放下了猎枪,他们发现在狩猎过程中的驾驶体验反而更有意思。于是,凝聚在张亚军身边一起玩越野的人越来越多,其中的几个核心更是碰撞出了火花,大家一拍即合:搞一个正式的、合法的俱乐部,把越野当成一项事业搞起来。

于是,“峰鸟汽车俱乐部”成立了,中国越野人第一次形成了圈子,有了第一个越野组织。此时,是1996年。

越野中国

2004年前后,张亚军的书出版了,就叫《越野中国》。彼时,张亚军已经身居汽摩协会的要职,在更高的岗位上为 中国的越野圈做着贡 献。“越野中国”不只是一个书名,也可以说是张亚军个人对过去的总结和对未来的寄托。很简单的四个字,但几乎关联起了一切:全中国的越野人和越野事儿,张亚军经历着、影响着、推动着,他是中国越野圈诸多核心中最“根正苗红”的一个。

继“蜂鸟”后,李亚军又于1999年创立了“越野者俱乐部”。此时张亚军和同时期的越野人都摸索出了一些路数,无论是玩车的经验和对越野事业推广的理念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越野者”开始更多地同国际接轨,用更科学、良性的组织策略来运营俱乐部。那时的“越野者”们做出了不少壮举:无人区的丈量、最早的尝试举办比赛、拍摄越野电影,还于2001年第一次组成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当年的马来西亚雨林挑战赛——这是中国越野人第一次参加国际性赛事,而且还是最能考验驾驶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雨林赛。种种壮举,成就了“越野者”在中国越野史上难以逾越的地位,如今许多在中国越野圈叱咤风云甚至在达喀尔赛场上抛头露面的越野人当年可都是“越野者”里的“后生”。

从马来西亚的雨林里回来之后,“越野者俱乐部”到达了一个当年的越野组织的巅峰,有数千会员,俨然就是中国越野圈的核心组织了。但张亚军内心总是被许多“精神”和“情怀”的东西撩动着,俱乐部的发展方向似乎离他的初心越来越远。就这样,在巅峰时刻,张亚军“颠儿”了,这也是许多“老人儿”至今无法理解张亚军的地方。

春天就要埋下种子

一个勤劳的农民在冬天也不会唉声叹气,而在春天来到的时候他必将第一个翻耕田地,埋下种子,他也必将在秋天收获最好的果实。在中国的越野圈内,张亚军就是这样勤劳的一个“农民”。他在春天到来之前,已积累了许多“耕种”的经验,并且攒下了最饱满的种子。春天的曙光刚照耀到越野人的发梢,张亚军便踏着露水开始播种了。对于将来的收成,他很有信心—这种信心来自于对世界汽车运动市场的全面解读和对中国越野圈的深入剖析。

“北京市汽摩协会”向张亚军发出了邀请。前者是有官方背景的行业协会,致力于汽车与摩托车运动的良性推广与发展。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远大规划,成为副秘书长之后的张亚军立即着手于在全新的高度进行汽车运动的推广。

这时的张亚军依然(事实上一直以来都是)是一个“壮举制造者”。来到协会后,他为整个行业带来了春风式的改变。组织专业队伍、筹办赛事,“汽摩协会”真正成为了汽车运动的权威,许多俱乐部聚集在“协会”的领导下把汽车事业越做越大,越野圈内也正式有了专业的各项赛事。

在张亚军的牵头下,“汽摩协会”所组织的最大规模的一项壮举是2004年的“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彼时正逢“中法文化交流年”,汽摩协会举办了这样的比赛于场面上通过汽车运动的方式对国家交流做出了贡献,于圈子里更是为长距离、商业化的赛事积攒了宝贵经验,让许多越野人看到了曙光。

如今,距那次比赛已过去了十年的时间。我们可喜地看到,各项场地赛、长距离拉力赛等专业越野赛事和大型穿越活动层出不穷,商业化的良性运作方式越来越清晰,我们也能明确感受到越野赛事和文化在近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

近年来,张亚军又创办了“北京锐势汽车运动发展有限公司”,从多方面立体化地促进汽车运动和汽车文化的发展。他办学校,邀请世界顶级车手和教练教授汽车驾驶的理论和操作;建场地,不仅在京郊造出了我国第一个越野公园,还规划未来建造更多综合性的越野主题公园,让更多的汽车爱好者能接触到安全、科学的越野运动;办赛事,其中的几项赛事已成了每年一度的行业盛事……

春天,就要到了。在这个春天,南方早已争奇斗艳,北方雾霾也渐渐散去。晴朗的天空和轰鸣的汽车马达一样,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希望。

《越玩越野》专访张亚军

Q:上世纪90年代初正是“下海潮”最火爆的时候。在那个金钱至上的年代,弃商从“车”是否损失了什么,当时是怎样权衡的?

A:如果“损失”指的是金钱,那么可能可以这样讲。那时候确实是赚钱的好时机,我也从中受益不少。不过,一味地挖空心思赚钱,要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呢?我是切身实地地感受到了越野运动的乐趣,那时候(直到现在)我都觉得享受“在路上”的感觉比做生意挣大钱更重要。玩车,也是一种追求,我认为这是一项比挣钱更高雅的追求。

说实在的,那时候我也挣到了一笔钱—直到现在也还算衣食无忧。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我能为中国的汽车运动发挥出一些力量,这样不是更有意义吗?

其实,我还有一段经历。在2003年进入汽摩协会之前,我是有一年的“间隔年”的。在这个“间隔年”里我又“复出”了,想要捡起以前的生意。但一回到商场中我又格外地怀念与兄弟们共同探索未知的日子,那时候我便知道今后的人生与越野车脱离不开了,我把它当做了日后的主要事业。做生意也是事业,做汽车运动的推广也是事业,虽然能得到的不同,但都是为了理想和热爱打拼,从这个角度讲,我没有丝毫的损失。

Q:做公安干警也是有很大风险的,商海沉浮也可以说是经历生死,玩越野的过程更是有很多面临绝境的状况。怎样看待生死?

A:我觉得男人首先都不应该害怕“死”,或者常常把“生死”挂在嘴边。我们要让“生”更精彩,也就是拓宽人生的宽度,而长度则不是我们能够掌握的。男人的一生应当是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度过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精彩,同时也成就自己,我们不断地超越自己,同时也创造出生命新的高度。如果你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那么当生命长度的终点不可避免地到来的时候,你还会有什么恐惧呢?你还会有什么遗憾呢?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你都会是人生的赢家。

另外,玩越野或者说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不是玩命。刺激是我们所追求的,但是我们从来不会为了刺激去冒险。包括探险也一样,探险不等于冒险。我经历过很多危险的旅程,但是我们的经验和科学手段能帮助我们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比如对自己能力的充分了解,对车辆驾控和性能的掌握,对目的地资料的详尽了解,队友的选择……这些缺一不可,安全意识永远是最重要也是最能发挥作用的安全措施。这也是我想通过《越玩越野》告诫所有车友的:可以去探险,但不要去冒险。没有科学的分析和足够的安全意识,上下班的过程也可能变成你的冒险之旅;但只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无人区也只不过是一次充满刺激的探索旅程。

Q:这些年都拥有过什么越野车?自己对车辆是怎样选择的?

A:也许跟自己玩车的年头和经历有关。早些年并没有现在这些高端的越野车。那个年代我开过212、2020、2020N,后来先后有了4缸切、6缸切。这些车很简单,现在看来也很便宜,但机械式、近乎原始的驾驶方法更能锻炼出你的技巧和胆识。没有什么电子辅助设施,没有什么主动防滑装置,所有的障碍和风险全靠你用头脑去分析,用经验去解决,这种乐趣也是现在那些享受型的越野玩家们感受不到的。不过,这些车型已渐渐离我们远去,近些年我钟爱的车型是吉姆尼和丰田的LC系列。我不需要多豪华的装饰,不需要多先进的电子设施,我们要的必须是“硬派越野”,简单粗暴,就是我想要的。

Q:现在玩车的人的心态和最早的一批玩家有什么区别?

A:我觉得从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探索未知的出发点上是没有任何不同的。当年玩车的大多是“成功人士”,现在虽然汽车已经普及到户了,但越野仍然是一项相对有门槛的汽车运动,玩越野的仍然是那批有实力、有见识、有胆识的人。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改变,越野的玩法和目的地的选择,包括过程的体验也确实不一样了。但不管怎么说,这些都是进步。20年前我们感受不到今天这种热烈的气氛和无穷无尽的玩法,今天的玩家也感受不到20年前我们所经受的考验和满足感。

Q:根据自己的经历,怎样理解和诠释“越玩越野”?

A:我认为“野”是一种个性,是一种张扬的思维方式,我觉得这是一种特别好的感觉。当你走过很多路之后,你会发现你已经积累出了许多思想,这是不越野的人感受不到的。去越野,你会开拓你的思维,说俗点就是能打开你的“一扇窗”甚至“好几扇窗”。

比如你选择某个目的地去旅行,第一次去是见识,第二次去就可能提出一些问题和疑惑,第三次、第四次去你就是为自己寻找答案,解决了自己的疑惑,这才是旅行或者说越野真正的意义。所以,越野不是单纯的游玩,也不是一次性的活动。所以我说任何一个地方,你只去一次是不对的,不管是去新疆、西藏还是什么地方。这正是“越玩越野”的含义。

猜你喜欢

亚军越野汽车
越野行走的安全指导建议
拖拉机越野
北汽越野独立
汽车的“出卖”
虎父无犬女!刘国梁6岁女儿获世界亚军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马亚军、刘丽坤油画作品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BRP独行侠 换装越野
3D 打印汽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