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比较优势、目标定位及路径选择
2015-01-15李吉祥
李吉祥
摘 要:本文通过对甘肃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地理区位、历史文化积淀、多元的资源和产业承载的比较优势分析,提出了甘肃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目标定位,并从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空间发展新平台、纵横发展新轴线、区域发展新格局、基础发展新体系、金融发展新中心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发表演讲时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并意图通过加强互联互通,形成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当前,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不断加深,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必将使中国与中亚各国在投资、经贸、金融等领域的合作更加深化,作为丝绸之路咽喉要道的甘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战略行动中应该自觉肩负起黄金区域、示范地带、核心动力和率先崛起的神圣使命。
一、甘肃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比较优势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拱卫中原、护翼宁青、保疆援藏的战略重地,是丝绸之路所经的黄金路段和枢纽地带,也是中西文明交流融合结出最绚丽的经济文化果实的地方,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灿烂的历史文化积淀、多元的资源和产业承载条件,具备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省市“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现实基础。
(一)甘肃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具备有力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多边开放交流的基础。甘肃位于祖国地理中心,东临陕西,南接四川,西连青海,北与内蒙相接连,部分与蒙古国交界(沿边),东北连宁夏,西北接新疆,具有“座中七联”、“涉藏临疆”区位特点,是西部地区唯一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区位优势的省份,也是我国东中部腹地通往西北地区乃至西方各国的天然走廊和必经通道。省会兰州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几何中心,4大铁路干线、7条国道、4条省道、5条高速及高等级公路贯穿全境,是西部与中部的交通枢纽,辐射新疆、青海、西藏、宁夏等地。甘肃有44个民族,是多民族交汇融合聚集区,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和边疆稳固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二)甘肃具有灿烂的历史文化积淀优势,具备充分展示丝绸之路文明记忆的基础。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初祖伏羲的发祥地就在今甘肃天水一带。周人在陇东创造了我国的早期农业,以农耕兴,创造了中国原始的农牧业文明。秦人从渭河上游和西汉水上游一带兴起,而后东进中原,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国家。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的“凿空”之举使得甘肃成为我国历史上率先对外开放的地区,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融汇聚,西传东渐。甘肃武威出土的铜奔马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莫高窟、麦积山、榆林窟、马蹄寺、天梯山、炳灵寺等50多处石窟群,使得甘肃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规模壮观的石窟走廊和艺术长廊。甘肃是最能代表“长城文化”的地区,敦煌玉门关及其附近的长城塞垣为我国汉长城中保存最完好、气势最雄伟的段落,明长城西端点嘉峪关为万里长城全线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关城。甘肃保存了一批造型精美、艺术和历史价值极高的寺院庙宇,拉卜楞寺是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区藏族宗教文化中心,西夏皇家寺院张掖大佛寺保存有中国最大的卧佛殿,武威白塔寺遗址是祖国统一西藏的历史见证。
(三)甘肃具有多元的资源和产业承载优势,具备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省市经济合作的基础。甘肃地域辽阔,省境跨度大,草原、荒地面积辽阔,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适于农、林、牧、渔各业综合发展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甘肃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石油、煤、铁、铬、铜、钨、磷、石膏、池盐、芒硝等矿藏资源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拥有兰州石化、兰州铝业、白银公司、金川公司、酒钢集团等一批重点企业,已形成以兰州为中心的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建材、制药、有色金属工业基地;以白银为中心的铜、铅、锌为代表的有色金属、稀土材料工业基地;以金昌为中心的镍、钴、铂族金属工业基地;以嘉峪关为中心的钢铁、冶金工业基地;以天水为中心的机械、电子工业基地;以铅、锌开采为主的西成有色金属工业基地。此外,甘肃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工业强省的重要力量,重点扶持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布局特征日渐显现。现已形成以兰州为中心的乳品加工业区,以定西为中心的马铃薯加工业区,以河西地区为中心的粮食加工业区,以陇东地区为中心的果品、蔬菜加工业区,以甘南、临夏为中心的牛羊肉加工业区,以陇南地区为主的中药材加工业区,初步形成了多元的产业发展优势。
二、甘肃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目标定位
(一)战略定位。根据历史和现实实际以及今后的统筹发展预期,建议将甘肃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目标定位为: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中国内陆向西开发开放的第一平台;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中亚、西亚进行经济技术和贸易交流的主通道;“美丽中国”建设中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促进中东部产业转移和承接产业转移中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中的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的开发与产业化基地;以甘肃兰州为核心,辐射西北五省区,集资金枢纽中心、个人理财产品交易中心、金融创新中心、信息集散中心和金融后台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多层次、相互共生的综合性区域金融中心。
(二)战略取向。深度融入带中链条,全面整合政策优势,着力推进“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发展,优化“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环境;按照“节点城市—轴线开发”模式,以连接省会城市铁路线上的天水、兰州、定西、白银、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等城市市区为节点城市,大力促进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鼓励能源、农业等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吸收外资,促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现代农业、资源开发,扩大金融、物流、商贸、会展旅游、信息服务、医疗科教卫生、高新技术产业等服务业领域开放合作;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金融活动集中地,形成各类金融市场自由生存和发展、金融活动与交易高效流畅,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增长极”,促进甘肃在资金的筹集、分配、流动方面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起枢纽作用的黄金区域。
(三)战略重点。加快建设“兰州新区”和环兰州城市群,构建延伸辐射全省各市州及主要经济区、对外呈放射状的集束型交通辐射网络,形成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支点、西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推进以平(凉)庆(阳)经济区为中心的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承接全国经济的梯度转移,建设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推进以酒(泉)嘉(峪关)经济区为中心,辐射张掖、金(昌)武(威)经济区的“西翼”新能源开发利用示范区建设,发展河西走廊城市群。做大做强丝绸之路、华夏文明黄河旅游线、大香格里拉三条国家精品旅游线路,建设以新能源开发利用为重点的绿色经济带。以增强金融资源聚集和辐射能力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基础,做大金融市场,丰富金融产品,改善金融环境,建设金融机构密集、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创新活跃、金融服务高效、信息灵敏、融资功能和辐射力较强的金融资源区域聚集区,促进金融及相关产业发展,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甘肃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创新机制,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空间发展新平台。结合国家宏观战略调整和区域发展格局的形成,成立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省区及本省各市州间联席互动机制,统筹推进全省规划编制、重大事项协调等工作,尽快出台甘肃省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实施方案,明确定位目标、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政策保障。积极开拓中亚、中东、俄罗斯等新兴出口市场,着力实施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以加强薄弱环节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战略,以节水和治沙为重点的生态安全战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战略,以优势资源开发转化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战略,策划组织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和实际效果的经贸交流活动,鼓励省内重点企业和项目“走出去”,吸引东部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城市的各类资本向甘肃转移,推动对外经贸往来。制定甘肃省金融产业化发展规划,鼓励、引导辖内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上来,加强与西安、新疆等其它金融中心的交流合作,理顺与其它金融区域的关系,壮大金融产业加快发展的声势,吸引更多机构进入。
(二)深化协作,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纵横发展新轴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特别是中国、俄罗斯加中亚五国的“5+2”狭义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整个陇海线、兰新线是经济带中国段的主轴,兰州则是沟通东西南北的核心枢纽。结合这一实际,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为主横轴,以银川—兰州—西宁经济带和庆阳—平凉—天水—成县徽县—武都经济带为主纵轴,沿新的交通轴线推进多线型、城乡一体化的开放带动城镇化发展新格局;增强转型跨越发展战略的实施力度,把“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兰州新区、“兰—西(宁)—格(尔木)经济区”建设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形成生产力发展新格局。
(三)辐射带动,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发展新格局。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将兰州老区、兰州新区和以前从兰州划出去的白银市组合为新的副省级城市——大兰州,把兰州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向西开放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大幅度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更好地参与经济全球化、提高经济外向度搭建起更大平台。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和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有利时机,支持天水、平凉、庆阳加快城市建设,辐射带动东南部地区发展。加快酒嘉、金武一体化进程。大力加强其他市州所在地城市建设,提升辐射和影响力。依托县城和中心城镇,以发展特色产业为纽带,以加大职业教育、提升劳动力素质为着力点,在大中城市周边、主要公路铁路沿线、大型矿区、重点景区等区域,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承载力和容纳力强的中小城镇。
(四)开发理念,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基础发展新体系。充分发挥敦煌文化、丝路文化、地域民族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突出文化积累,加强文化保护,创新文化发展,着力打造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全面提升甘肃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坚持把“两型”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按照骨干道路高速化、省内交通网络化、运输方式立体化的要求,抓好公路、铁路、机场等重大项目建设,实现主要出省通道、省会与各市州所在地之间高速公路连接,县县通高等级公路,力争14个市州全部通铁路,大幅度提升兰州机场枢纽地位,加快改造和建设支线机场,鼓励发展通用航空,努力形成内通外畅、运能充分、布局合理、安全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五)顺势借力,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发展新中心。兰州是西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具有“承东启西、承南接北”的经济组织功能。甘肃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必须顺势借力利用兰州的地区比较竞争优势打造西北区域金融中心,大力发展由通讯、网络、传媒、咨询等组成的信息服务业,由审计、会计、评估、法律中介机构等组成的中介服务业,重视由教育培训、国际商务、国际会展中心及现代物流等组成的新型服务业,为金融机构和企业组织间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融合。加强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采取适当的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国内外各类商业银行和其他主要金融机构落户兰州,增强其积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推动兰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与良性发展。制定包括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以及期货市场的发展规划,鼓励、支持与本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一系列专业化的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提高专业化的服务水平,帮助经济主体降低交易成本,进行理性决策,调动民间投资的热情。积极鼓励开展金融制度和金融技术创新,开发和引进适合西北区情的金融工具,活跃金融交易,促使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多元化,引导金融部门实现最优经营,增加金融机构收益。加大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优化和发展投资环境,建立起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信用激励制度,为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任务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郭新明.经济互补的金融思考: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经济互补的领域、项目及金融配套支持研究[M].新疆: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
[2]庞秀萍,陈锐等.中哈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的实证分析及相关建议[J].西部金融,2013,(12):63—67。
[3]王志萍.中亚经贸交往与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问题研究[J].西部金融,2013,(3):52—54。
[4]于倩周,骁腾.试析甘肃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空间布局[J].经济论坛,2013,(2):35-36。
[5]朱显平,邹向阳.中国—中亚新丝绸之路经济发展带构想[J].东北亚论坛,2006,(15):3-6。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arget Location and Path Selection for Gansu
Province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LI Jixiang
(Jingyuan County Sub-branch PBC, Jingyuan Gansu 7306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alysis on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ccumulation, multiple resources and industries for Gansus participa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the paper proposes the target location for Gansu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offers proposals from five aspects such as the developing new platform, the new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axis, the new regional pattern, the new basic system and the new financial center and so on.
Keywords: Silk Road economic belt;Gansu
责任编辑、校对:杨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