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
2015-01-14周满荣
周满荣
[摘 要]“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新课标提出的“四基”之一。在數学教学中,帮助学生获得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途径有许多。结合教学实践,从引导学生反思的角度来谈谈如何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基本活动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5-088
“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新课标提出的“四基”之一,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普遍重视。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教师引领学生从“活动经历”到“经验获得”,在这里,反思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一、在动手操作后反思——促进感知型经验的形成
在如今的数学课堂中,教师经常采取动手操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这个具体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对于所操作的内容往往会“若有所思”,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并不是完全了解,此时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反思,必将有助于学生感知型经验的形成。
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主要让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等实践操作使学生获得了对角的初步认识,这时候,学生虽然知道了什么是角以及角有什么特点,但是,学生的感受毕竟是零星的、散乱的。在此基础上,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的: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认识角的?有学生说“我是用纸张折出角的”。有学生说“我是从观察中得来的,比如墙角、弯角、拐角等。”还有学生说“我是自己画出来的”。就这样,在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感知型经验的形成,为学生今后学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在操作完毕时,是学生最有感触的时刻,教师要仅仅抓住这有利的时机,让学生对自己的操作过程进行反思,如此一来,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内化,而且在内化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感知型经验的形成。
二、在探究活动后反思——促进知识型经验的形成
在学习数学新知时,教师往往采取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的方式引领学生展开学习探究活动,以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真正领会概念的形成或者知识产生的过程及规律。在这个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此时引导学生反思,有助于学生知识型经验的获得。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笔者主要引导学生用“猜想——验证——归纳——运用”的方法进行探究学习。学生汇报了自己的探究结果: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也就是原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之和,平行四边形的高也就是梯形的高,因而得出两个梯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就会简单容易了。在探究完毕后,让学生反思:“你们是怎样探究出来的?”学生总结:“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就要从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有联系的地方入手,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或者支点,层层剥茧,就可以打开一条解决问题的通道,探究出具体结果。”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是如何探究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这样一来,学生在对自己的学习过程重新审视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
三、在数学建模后反思——促进策略性经验的形成
数学建模就是指在对事物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把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加以思考与分析,从而确立一个基本的数学模型,然后,再以此模型为依据,去推理与判断等。在这个过程完成以后,教师如能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建模过程进行反思,将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数学建模的完整性、系统性的认识。
如教学“表内除法”时,许多学生对于“倍”这个数学名词不是很理解,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建模的方法来解决。首先,教师展示了3根小棒,接着又出示了6根小棒,此时,再引导学生答出第二排小棒是第一排的2倍,随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展示9根小棒,12根小棒……随着小棒的增加,学生在快速回答中建构出“倍”的模型。在建模完成以后,教师再让学生进行反思:“刚才大家回答得越来越快,并且也很准确,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然深化了对“倍”这个概念的认识。
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反思交流”的平台,也只有在这个平台中,才能帮助学生提炼出策略性学习经验,并加以利用,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与内化。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时刻把关注学生经验的获得放在首位,并且经常引导学生反思,注重基本活动经验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的落实,那么,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定会随之得到提升。
(责编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