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接受美学对文学作品的阐释力

2015-01-14张丽

山花 2014年22期
关键词:勃朗宁视域文学作品

张丽

接受美学认为在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赏析过程中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地位。读者的创造性和审美经验赋予文本意义的动态生成。接受美学视角下读者对作品的接受是一个作品的背景与读者代表的“期待视域”之间的交流,在“审美距离”的空间中存在着“审美经验”。视域交流的最终结果是“视域融合”,产生“审美愉悦”。本文拟从接受美学审美经验的视角,以英诗Sonnets from the Portuguese: 43为例,探讨该理论对于文学作品的阐释力。

接受美学及其主要观点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给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注入一缕清风。与以突出作者为中心和作品为中心的文学理论不同的是,接受美学史无前例地突出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审美经验,认为在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赏析过程中读者的创造性和审美主体性赋予作品意义的动态生成,并且将社会、历史等因素纳入研究的范畴,从而更加全面地探讨上述因素是如何影响文本意义的生成。接受美学具有新的文学研究范式,形成从文学总体活动过程研究的新思路:首先,接受美学注重艺术交流活动研究。其次,确立了读者中心地位。再次,突出了艺术接受中的审美经验的重要性。[1]正是这三点对于我们重新审视文学作品、发掘其中的意蕴、提升审美感受、达到“净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审美经验”视角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是包含着思想感情的形象体系,是一种具有内在生命和活力的“召唤结构”。读者的理解和体验以及读者与作品的“视界融合”在文学解释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看成是对文学作品本真意义的揭示。读者的创造性和审美经验赋予文本意义的动态生成。审美经验在文学解释活动中发挥着美学实践的中介作用。审美经验的产生不仅需要有审美对象,而且也需要一个具有一定审美经验的主体。罗曼·英伽登认为审美对象存在着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语音层,第二层次是意义单元层,第三层次是被再现事物的客体层,第四层次是图式化层次。审美对象的不定点需要鉴赏者去加以填补。[2]姚斯的审美经验论和伊瑟尔的“空白”说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这种观点的认识。姚斯提出了审美经验的三个“基本范畴”:创造、愉悦和净化。也就是:生产的审美经验:“诗”(即“诗”的创造);接受的审美经验:愉悦;交流的审美经验:净化。第一个范畴“审美创造”是指审美经验的生产方面,即从一个人自身创造能力的发挥中得到愉悦。第二个范畴“审美愉悦”指的是审美经验的接受方面。第三个范畴是审美交流方面的愉快及相关审美经验,即“审美净化”。审美经验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动态过程,大致可分为直接体验、认同体验、反思体验。直接体验是审美经验的起点,认同体验和反思体验是对直接体验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3]文学作品的开放性和不定性召唤着读者发挥自身的想象性、美学性和创造性,从审美愉悦到获得心灵解放直到产生全新地看待自我和世界的方式。

阐释:以英诗Sonnets from the Portuguese: 43为例

伊丽莎白·巴莱特·勃朗宁(1806-1861)即勃朗宁夫人,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诗人。十五岁时,不幸骑马受伤,长期卧床。伊丽莎白与诗人罗伯特·勃朗宁的相识和相爱使伊丽莎白战胜疾病,恢复健康,并写下了献给勃朗宁的《葡萄牙人的十四行诗》(Sonnets from the Portuguese)。该诗集是她诗歌才华的集中体现,也是他们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是英国最优美的爱情诗集,已成为人类最优秀的十四行爱情诗,是情诗中的珍品。诗歌Sonnets from the Portuguese: 43(《葡萄牙人的十四行诗之四十三》)选自她的这本诗集,诗集的名称来自于女诗人的丈夫对她的爱称:“我的葡萄牙人”。全诗如下[4]:

Sonnets from the Portuguese: 43

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

How do I love thee? Let me count the ways.

I love thee to the depth and breadth and height

My soul can reach, when feeling out of sight

For the ends of Being and ideal Grace.

I love thee to the level of everydays

Most quite need, by sun and candle-light.

I love thee freely, as men strive for Right;

I love thee purely, as they tun from Praise.

I love thee with the passion put to use

In my old griefs, and with my childhoods faith.

I love thee with a love I seemed to lose

With my lost saints—I love thee with the breath,

Smiles, tears, of all my life!—and, if God choose,

I shall but love thee better after death.

这首抒情短诗共十四行,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两段四行诗组成,后一部分由两段三行诗组成,即按四、四、三、三编排。从语音层面看,每行诗句通常是11个音节,抑扬格,每行诗的末尾押脚韵,其押韵格式为ABBA,ABBA,CDC,CDC。从意义单元层看,诗歌第一行是总起部分,第二至十三行构成排比结构,是分述部分,最后一行是总述部分。诗中女诗人以九种方式诠释了她对诗人罗伯特·勃朗宁的爱情,“我爱你尽我的心灵所能及的深邃、宽广和高度——正像我探求玄冥中上帝的存在和深厚的神恩。我爱你的程度,就像日光和烛焰下那每天不用说的需要。我不加思虑地爱你,就像男子汉们为正义而斗争;我纯洁地爱你,像他们在赞美前低头,我爱你以我童年的信仰;我爱你以满怀热情,就像往日满腔的辛酸;我爱你,抵得上那似乎随着消失的圣者而消逝的爱慕。我爱你以我终生的意旨,那么,我死了我还要更加爱你!”[5]这首发自内心深处、有着崇高思想境界、平凡之中见伟大的爱情诗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女诗人对所爱之人的深情爱意!从被再现事物的客体层看,收获的爱情是诗人歌咏的对象,爱情这一抽象事物被具体化,它是心灵之歌,思想之光,生活中的平凡点滴,正义纯洁的天使,纯真不变的信仰,坚定执着的意旨乃至死后的承诺。伴随着诗歌优美的音韵,诗人将心中的爱情娓娓道来,向读者呈现了一幅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爱情画卷。审美创造即生产的审美经验带给读者的是对爱情的直接体验。直接体验是审美经验的起点,读者在理解作品客体层的过程中,必须发挥鉴赏能力,调动与作品相关的主体阅读经验,以更好地通过文本与潜在地存在于文本中的作者进行“对话”,挖掘作品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只要对勃朗宁夫人生平有一定了解的读者就不难发现这首诗的写作正是勃朗宁夫妇伟大爱情的见证。怎样才是真正的爱情?患难见真情。当女诗人不幸受伤,长期卧床,处于人生的低谷时,与罗伯特·勃朗宁的相识和相爱使她重拾信心,最终爱情的力量让女诗人重获生活的阳光。审美愉悦即接受的审美经验带给读者的是对诗人爱情的认同体验。认同体验是对直接体验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诗歌唤起了读者对人生类似经历的思考,读者对诗歌的接受是诗歌背景与读者代表的“期待视域”之间的交流。读者在揣摩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时,会融入自身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整首诗想要表达的主题与读者的期待视野之间存在着共鸣。在“审美距离”的空间中存在着“审美经验”。透过诗歌的意境,读者与诗人仿佛在进行穿越时空距离的心灵对话。“当主体全身心投入作品之中时,作品的意义与我融汇为一。”[6]这种主体与对象的完美融一,使主体通过对象把握住自我的深层存在,以获得心灵解放并得到自我确证。因而,审美对象是一种人生的表达,它呈现展示出“人的内在和外在的意义”。从图式化层面看,审美对象只是一种框架或图式,其中的许多不定点需要读者去加以填补,期待读者的积极参与。这首诗是诗人的爱情宣言,读者与诗人进行心灵对话,获得认同体验的同时,主观能动性会促使他们改善原有的期待视野,激活创新期待,进一步反思“爱情”这个人类永恒的话题。真爱并不是花前月下、甜言蜜语、山盟海誓,而是生活中的平凡点滴,是一种真诚和信仰,是身处艰难时期的不离不弃。这与当今时代一些人所推崇的物质主义的爱情观形成了鲜明对照。审美净化即交流的审美经验流露出读者内心的一种情感体验和灵魂的净化,即反思体验,达到审美经验的最高层次,产生全新的看待爱情的经验方式,使日常感性得以净化,拒绝意识形态对真爱的歪曲或解释,而坚持自己在本质直观之中所形成的本真解释,并达到对自我和世界重新审视和感悟的高度。

结 语

文学作品是一个极具包蕴性、多层次的有机整体。一首诗是一种“意向性客体”,这种“意向性客体”只有在读者的直接阅读经验中才能得以“具体化”。文学解释活动召唤着读者的理解和体验,强调在作品意义的寻求中读者与作品的“视域融合”,并且把读者的理解和体验看成是对文学作品本真意义的揭示。接受美学为我们阐释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接受美学视角下读者对作品的接受是一个作品的背景与读者代表的“期待视域”之间的交流,在“审美距离”的空间中存在着“审美经验”。视域交流的最终结果是“视域融合”,产生“审美愉悦”,达到对自我和世界的重新审视和感悟。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翻译伦理与译者主体性的翻译伦理阐释”(项目编号:14G40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6-17.

[2]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71-474.

[3]王一多.译作的美学取向——审美经验视角的接受理论[J].外语研究,2007,(3):82-84.

[4]秦寿生.英美文学名篇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9.

[5]方平译.葡萄牙人的十四行诗之四十三[A].秦寿生主编.英美文学名篇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0.

[6]M.Dufrenne.The Phenomenology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M].Evam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73:393.

作者简介:

张 丽,女,湖北黄石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勃朗宁视域文学作品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全能家族勃朗宁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勃朗宁的爱情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勃朗宁的爱情
勃朗宁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