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学习型学校的建设
2015-01-14李寿鼎
【摘 要】 教育就要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在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里,教师一定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尤其是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应用,这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形势的必然要求。作为新时期的校长,应站在时代的前沿,眼光放远一点,只有把自己所领导的学校建成教师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学校,才能促进学校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关 键 词】 学习型学校;建设;思考
【作者简介】 李寿鼎,云南省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思维决定视野,视野决定高度。一个人的境界大小,决定并影响着对事物的判断。孔子登泰山而小鲁,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之焕“欲穷千里,更上一层楼”,这给我们的校长以深刻的感悟和哲学的思考。作为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学校长,在为基础教育献身的责任感支配下,要能够带领全校师生群体,遵循教育规律,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把所领导的学校办成具有时代精神,富有个性特质,并获得显著成效的学校。在学校管理中,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校长的教育哲学就是要善于将自己所领导的学校放入时代大背景中去作哲学的思考,去作诗意的描绘。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使命是什么?是培养健全人格、健康体格的人,是培养富有个性的人,是培养终身学习的人,是培养会学习的人,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是培养具有团队精神和奉献社会的人……一句话,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学习型学校建设的现状
校长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与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培养性格”。 《易经》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中我们能够领悟到:办教育要重视学习型学校的建设,办教育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办教育要重视人文精神培养。文化缺失的校园,精神匮乏的学校,永远办不成一流的学校。一位校长曾风趣地说:一所学校,没有科研兴校的意识,一考就跨;没有学校精神文化氛围,不考自跨。杨叔子院士说得更精辟:“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跨,没有精神和文化,不打自跨。”
办教育办的是一种氛围:时代氛围、人文氛围、文化氛围、学习氛围……这是教育的根,这是教育的魂。教育要守住这个“根”守好这个“魂”的关键在于加强学习型学校的建设。
大教育家们几乎相似地论述过这样一个观点:大学者,非大楼,大师也。意思是说,一所大学之所以著名,靠的是这所大学大师级的专家、学者和教授。世界上还没有哪所著名学府单靠大楼而出名的。现代教育,我们并没有忽视教学设施、教学环境,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有一点是用不着争论的,那就是仅依赖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教育设施是成就不了一流大学的名声。大学如此,其实,中小学也概莫能外。
遗憾的是,我们每谈及教育质量问题的时候,总是过分地强调教学设备简陋,教育手段落后,学生基础薄弱,教育环境差等客观因素。这固然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些因素,也无可厚非。但我们在历诉客观因素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制约着教育发展、教育质量的因素也是最根本的因素——教师的素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教师的素质低,教育质量就低;教师的素质高,教育质量就高。这个办教育最普通的常理,却因我们长期忽视而重视不够。
二、学习型学校建设的意义
我国几千年来光荣的教育传统,需要我们继往开来,发扬光大,永远保持。办教育要用哲学的头脑,科学的精神去遵循教育规律,探究教育的方法。校长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逐渐从劳动密集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模式转变为科研效益型的教育模式。要实现这一模式的跨越式转变,首当其冲要抓好学习型学校的建设。
建设学习型学校要给予教师学习的机会和时间,也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我们常讲一句话,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地方,还应该是培养教师的场所。我们还讲一句话,名师出高徒,名校出名师,名师办名校。要办名校先育名师,名师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校长精心呵护,热心培养。作为新时期的校长应站在时代的前沿,眼光放大一点,放亮一点,放远一点,只有把自己所领导的学校建成教师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学校,才能促进学校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培养学生是学校惟一的目标和任务。在这种观念的长期支配下,忽视了对教师的培养。导致学校一昧只向教师索取,只要教师奉献,忽视对教师的关怀和培养。学校培养教师,尤如教师培养学生;好校长育好教师,好教师育好学生。试想,一个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法呆板的教师,是不可能培养出我们所理想的那种创新型的人才。美国教育家克罗韦尔说过,教师是“今日教育中的核心人物”。加里宁曾言:“教师是给人以巨大影响的有权威的贤人”。一句话,校长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重视和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校长要有组织、有制度、有计划、有目标地建设学习型学校,引导、鼓励教师人人愿学习,会学习,终身学习,把学校建设成一个文化氛围浓厚,学习风尚纯厚的书香学校。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三、学校建设的具体要求
如何才能建设好学习型学校呢?校长除了制定计划,学习目标,学习制度外,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选好突破口和学习内容。教师学习首要的问题是观念的转变。教育的现代化是学习终身化、社会化、国际化、个性化、综合化、信息化。而教师思想教育观念首先须要“现代化”。因此,校长抓教师的学习和培养,首当其冲要抓好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只有当教师认识到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已落后于时代,才会自觉自愿地不断学习进步,不断地更新和转变思想观念,主动学习并吸纳新的教育观念,从而树立起现代教育理念。endprint
2. 抓好教师职业理想的教育。职业理想是教师师魂的核心问题。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魂,爱为源,教师只有从灵魂深处爱教育,才能爱学生。古人云:“经师易做,人师难当”,如果校长不把教师的事业心、使命感培养起来,充其量是个谋职业饭吃的教书匠而已。
3. 强化教师的形势教育。一方面要抓好对党的路线方针及政策教育;一方面,要抓好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和最近的全教会精神。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有些教师存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的思想意识,导致把教育问题狭义理解而孤芳自赏,缺少把教育渗透到社会大背景中去思考、去探索、去改革、去发展的远见和魄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国际国内教育形势的学习教育。要着重加强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研究,使教师不但了解当前教育形势,而且还能对照透视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完善自我,使他们“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直面教育现实,勇于改革教育问题,乘风破浪,直挂云帆。
4. 加强教师的法纪法规教育。不少教师尽管知识比较渊博,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教育法律法规不能准确地把握和应用。在以法治国、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里,校长一定要加强对教师的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尤其是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应用,这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形势的必然要求,也是做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素质。
5. 突出教师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师的职业知识包括基础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职业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知识与职业能力相互联系,互相依存,是构成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系,是衡量教师能力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新课程改革有两个重要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二是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校长要敏感地意识到这一根本性的转变,闪烁战略眼光,组织教师学习并研讨新课程改革,使教师很快从传统教学中的角色与教学行为中转变过来,变成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课程改革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6. 加强对教师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的培训和疏导。教师工作有三个特点:工作强度大,职业压力大,心理负担大。除此外,不少教师还存在自身健康意识薄弱的现状。据北京教育学院宋忠志老师的一份调查材料显示:教师入职多年以后一般不同程度地患上各种职业病,患咽喉炎的人数占教师人群的40%,患脊椎病的高达20%,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有占七成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检测结果表明有高达51.23%的教师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其实,大多数校长在看到我们满脸倦容的教师们忙碌在校园里的情景,就明白这个现实和道理。此情此景,惟一抓紧要做的就是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让我们的教师树立健康也是教师素质的观念。在关心学校发展、关心学生成长的同时,也真心去关注教师身心健康。
7. 努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现在,社会上的不少人在报怨我们的教师素质不高,知识老化,观念落后,方法陈旧。可现实却是一些教师因忙于繁重的教学任务,缺少充裕的时间去学习和研究。校长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师研究问题的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校长要办出学校特色,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树立学校良好形象,打造学校特色品牌,千忙万忙,别忙忘了对教师的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铺筑我们梦寐以求的那条缀满鲜花的教育之路。
“忘了人的灵魂,教育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灵魂”。教育需要理想,教育需要激情,教育需要哲学,教育需要行动,教育需要创新,教育需要奉献。教育的理想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理想的教育是我们追求的境界。理想的教育与现实的教育隔着距离,这个距离就是我们正在做将要做的一切工作,只有科学而高效地做好我们每一天的工作,教育才会为我们绽放鲜艳的花,结出丰实的果。
时代需要学习型的教师,时代呼唤学习型的校长,时代呼唤学习型的学校。只有把学校建成教师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学校,才能促进学校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编委会.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3] 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79.
(编辑:赵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