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数学教学给学生留下恒久的回忆
2015-01-14刘俊春
刘俊春
数学教学最终会给学生留下些什么呢?基本知识、解题技能,还是……是的,数学教学不只是让学生知道什么,会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还有那些深深地扎根于学生思想深处的创新意识、基本思想和受益终身的技能与态度。为此,小学数学教学就得立足于学生未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厚实的积淀。
一、让数学学习成为快乐的源泉
小学生认知积累少,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就得以学情为切入口,用教师的智慧创设诗意般的教学情境,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从而让数学教学充满吸引力,充满震撼力。
如,在“10的认识”教学中,我采用编故事的方式来导入新课,让学习走出枯燥的说理状态。“数字王国近期真是风波不断,你们快看,9居然当上了头头,带着它的一帮兄弟0~8正在大街上耀武扬威地走着,并大声地呵斥着0:‘看看呀!你什么也没有,站在我的后面干什么啊?0听到训斥后,瞪着圆圆的眼睛,痛苦地流出了眼泪,悄悄地走掉了。看到9这样欺负0,1很不高兴,它找来0,并和它紧紧地走在一起,对9大声地说道:‘你别得意,现在我和0组合在一起,难道还被你瞧不起吗?9听后,傻傻地望着这对组合,怎么也说不出话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这样的学习情境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也让原本单调的知识点在故事中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注意力也会高度集中起来,学习就充满了快乐。
学生的童年应该是快乐的,数学学习更应该是快乐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把握学生的学情,创设适宜的情境,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有趣的数学活动,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二、用数学学习丰厚经验的积累
基本活动经验已成为“四基”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数学教学不能只局限于知识技能的培育,更要着力于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积淀,那些动态的、隐性的个性化的方法和技能都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坚实力量。因此,创设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能形成像游泳、骑自行车等活动那样的技能,不管经历多久的时间,在需要的时候都能被激发、被唤醒,那么这样的数学经验将会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法宝,是他们持续发展的永恒力量。
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鼓励学生回忆相关的认知——把陌生的圆柱体转化成熟悉的形体“长方体或正方体”,在经验的支撑下,学生就会想到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也会把“化曲为直”的思想迁移过来。这时,学生就会把圆柱体的底面平均分成16等份,并沿圆柱体的高切开圆柱体,再组合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并探寻到“圆柱的底面由圆变成近似的长方形,面积没有发生变化;圆柱体变成近似的长方体,体积没有变化,高也没有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不只是记忆那么简单,还要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反思,在学习中积累,并学会应用到新的领域,使知识、经验在学习中不断拓展,不断提升,从而为终身学习储蓄资本。
三、用数学学习成就习惯的养成
“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这是叶圣陶先生的名言,它揭示了教育的真谛,也告诉我们良好的习惯是成就未来的力量,也是学生终身受益的法宝。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得有意识地、持久地训练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让他们明白认真预习、听课、作业、复习等习惯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得培养学生周密思考的良好习惯。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需要很严密的逻辑思维,为此,在教学中就得选用合适的素材训练学生有条有理分析、有根有据思考的习惯,从而使数学学习更具理性。如,针对学生经常会说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引发学生深思:这句话有没有问题,问题是什么?怎样表述才是科学的?通过问题的引领,学生会进一步梳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明晰实验首要的、决定性的条件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这样就会强化学生的记忆,纠偏学生的经验,使经验更趋合理。
四、用数学学习促进意识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数感意识、符号意识、统计意识、创新意识等是数学教学的使命。因此,在教学中就要科学地予以谋划,通过观察、研究、合作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增强相关的数学意识。
如,在“统计与可能”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校门口公路上行驶过的车辆类别,并作详尽的记录,学习分类,学习统计。通过这样的观察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数据统计知识的巩固和理解,促进学生对常规统计方法的掌握,也在统计中逐步发展学生初步分析数据的观念,逐步渗透统计意识。
当然,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留给学生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基本的数学思想、观察分析的能力、创新求异的意识等,这些都需要教师站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高度科学施教,使学生在正常的学习活动中潜移默化,进而在学习中增长才智。
(责编 金 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