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看待“复习铺垫”式的课堂导入
2015-01-14刘翠干
刘翠干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背景、知识背景相关的学习情境”,由此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现实意义。所以在如今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清一色的情境导入,不管是现实的生活情境,还是教师主观臆造的虚拟情境,都是课堂导入方式的主力军,传统的复习导入方式因为“与生活脱节”“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被彻底抛弃。在课程改革十余年后,以科学的眼光再来比较两种导入方式的异同,发现它们并不是一对矛盾的对立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复习铺垫”和“创设情境”的特点比较
经历过课改全程的教师都知道,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是由于课堂目标的制定偏向不同引起的,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时代,复习铺垫的导入方式能够最快最准确地将学生引向新知的前沿,为学生搭建通往新知的阶梯。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能够在直奔主题的教学中迅速完成知识的迁移,并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新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程式化的教学也让学生建立了找到知识同化的基础。新课程标准理念更加重视学生的能力提升,重视学生在经历中体验方法,所以新教材的编写也着重于从生活情境来引入,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的“实用性”和“生活性”。
对比两种导入方式,“复习铺垫”的方法对于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可能帮助更大,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就能感知到学习新知识需要用到的相关旧知识,并在铺垫中完成了相关的“初体验”,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原来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发展数学模型。而情境导入的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发展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方法,并在比较的过程中优化方法,完成数学素养上的提升。
二、“复习铺垫”和“创设情境”的时代关系
不可否认的是,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水火不相容的态势,只是大多数教师在情境教育的大旗下妖魔化了“复习铺垫”的导入方式,认为这样的导入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让课堂教学死气沉沉。其实在对新课程标准理解日益加深的今天,再来审视“复习铺垫”的作用,也许会得出不一样的认识。
由于教材编写中每一个主题情境图的指引,许多教师绞尽脑汁在探寻着合适的生活情境,殊不知数学课程标准还有“创设适合学生知识背景”一说,其内在含义就是不要忽视学生知识的延续性和相辅相成的作用。仔细研究新编教材,许多环节也是互为铺垫、层层递进的关系,比如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先教学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计算,然后教学除数是几十几的除法计算,引导学生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进行试商,最后过渡到试商不成功,应用四舍法调商和五入法调商。在这样的教学内容中,情境的作用是次要的,前面的知识铺垫才是主要的。所以说在进行课堂导入时,不一定非要创设生活或者童话情境,在一般性的情境中烘托出复习铺垫的作用对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的迁移和内化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新时代背景下,完全可以将“复习铺垫”的形式融入情境创设,使情境创设的内涵更广,方式更多,让这两种导入课堂的方式由并列关系拓展成包含关系。
三、关于“复习铺垫”的现实应用
当然,“融入”并不是纯粹的“复古”,而是赋予“复习铺垫”新的现实意义。在情境创设的大框架下,纳入铺垫的功能能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学习过程更轻松合理。这其中,寻找适当的时机是关键。
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教学前,如果刻意复习同分母比较大小的方法和分数的通分,就相当于暗示学生,要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问题,从而增加学生思维的惰性,限制学生的思维发散,抑制了化成小数、找中间数等其他方法的产生,失去了锻炼学生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应用不同方法的价值。
在三年级下册“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教学中,由于距离第一次认识分数比较久远,可以采用“复习铺垫”的方式让学生回忆起分数产生的环境和条件,初步感知分数的情境意义。让学生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迁移到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不但不会冲淡主题,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延展。所以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爸爸妈妈给孩子送生日礼物的情境,让学生在妈妈送一个蛋糕给兄弟二人平分的情境中回顾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再过渡到爸爸送给弟兄二人一盒钢笔的环节,让学生来猜钢笔可能是几枝,每人分得这盒钢笔的几分之几,最后得出“不管盒中的钢笔是多少,每人都分得这盒钢笔的二分之一”的结论,顺利迁移到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知识。
在第二个案例中,“复习铺垫”式的情境导入起到了搭“思维台阶”的作用,让全体学生能够立即被调动到熟悉的情境中来,在顺理成章的过渡中深层次地感受到分数的全新意义。
总之,个人理解的数学情境应当是广阔的,适合学生知识背景的,能促进学生根本发展的。“复习铺垫”应该作为一个新的时代分支被纳入这样的体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完全被抛弃。
(责编 金 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