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自由天空 实现有效学习
2015-01-14丁小兰
丁小兰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三角形初步了解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活动情境中深入探究三角形的特征,发现数学现象,从而真正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本质。在此,我撷取本课的三个教学片断,作粗浅的思考。
一、活动感知,促进操作思考的整合
师:每个小组都有3根小棒,先测量小棒的长度,再试一试,看能不能用它们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小组实践操作)
生1:3厘米、3厘米、3厘米,能围成三角形。
生2:2厘米、2厘米、4厘米,没能围成三角形。
生3:3厘米、4厘米、5厘米,能围成三角形。
……
师:都是三根小棒,怎么有的能围成三角形,而有的却不能呢?
生4:把两根较短的小棒连接成一根,它和最长的一根小棒一样长,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围成。
生5:我们也是这样去试的,但不管怎样拼,两根小棒的总长度都比第三根要长些。
生6:我们也试了试,没有能围成三角形,但发现较短的两根小棒连接起来还没有另外一根小棒长。
……
教学中先让学生进行围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从而让学生进入到一种积极探索的学习状态之中,使学习的指向更加明确。通过展示操作的成果,在认知冲突中丰富学生的感知,迫使学生去思考:同样是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三角形,而有的却不能呢?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他们思考的深入。同时,教师的提示语也为学生的活动和研究指明了方向,使学生更加大胆地进行猜想和思考,勇敢地进行交流和辨析,逐渐明晰知识的本质。
二、操作反思,促进核心问题的显露
师:我们猜想三角形的三边在长短上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那到底是什么呢?
生1:我们发现第一组和第三组的情况非常类似,猜想两边的和比另外一条边长时,才能围成三角形。
生2: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小棒是能围成三角形的,我们发现当较短的两根小棒加起来的和比另外一根长时,就能够围成三角形。
师:老师发现这两组的说法有点差异,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3:我认为第二组同学的回答更科学。
生4:是的。如果像第一组同学说的那样,6厘米+2厘米>3厘米,那它们就可以围成三角形了,而实际上我们怎么也没法将它们围成三角形,因为2厘米+3厘米<6厘米。
生5:有道理!我们也用这样的方法验证了第二组的三根小棒,因为2+2=4(厘米),这个时候也没能围成三角形。所以,我们猜想当两边的和小于或等于另外一条边的时候,是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刚才的辩论真精彩!如果同学们仍然有疑问,要学会从课本中寻找结论哦!
……
操作是获取知识的重要路径,它不是学习的终结,而是思考的开始。上述教学,利用不同的活动结论展示,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对学习更加关注。学生对不同活动结论的观察比较、分析思考,既有效地促进了合作探究活动的深入,也促使思考、辨析等数学学习活动的有机融合,使学习探究活动犹如剥笋,每剥一层便有一段鲜活的笋呈现出来。结论是学生活动经历的提炼,是他们自己的感悟,我们教师还有必要担心他们会忘记吗?
三、学科兼容,拓展学习探索的视野
师(出示右图):小明从家去超市购物,他有几种走法?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走呢?
生1:他会走中间这条路。因为中间这条路是直的,其他的路是弯的,所以中间这条路最短。
生2:小明家、公园和超市以及小明家、邮局与超市的路线图实际上是两个三角形,走中间的路就是其中的一条边,它一定小于另外两边的和,所以是比较近的。
师:真了不起!直觉很重要,但数学学习更需要理性,我们应该多向第二位同学学习,因为学习要善于思考!小猴盖新房,准备了2根3米长的木料做房顶,还要用一根木料做横梁,应该选几米长的木料最合适呢?(A.5米,B.6米,C.7米)
生3:5米的木料合适。因为要围成三角形的屋顶,就必须符合刚才学习的规律,第三边必须小于6米(3米+3米),所以只有5米的木料最合适。
师:不错。请继续研究一个三角形,最长的一条边为10厘米,另两条边的和为12厘米,这两条边可能是多少厘米?
……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建构认知、积累经验,为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基。所以,用生活实例来巩固所学,促进知识内化是明智的选择。上述教学,通过观察小明家的位置图,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路线,从而将学习与运用构成一个整体。同样,再利用帮助小猴子选横梁的练习,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情境中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良好的教育一定要致力于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从而实现“学生是活生生的人”的教学宗旨。
(责编 杜 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