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自悟解题策略
2015-01-14张芳平
张芳平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一课的教学难点是“使学生能有条理地一一列举,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先后进行了三次磨课,现将我的三次磨课过程呈现给大家,以期与大家共同进步。
第一次教学:
我首先出示例1及其场景图(略):“王大叔用18根l米长的栅栏围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学生读题后,我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引导:(1)要围长方形必须知道什么?生:“长方形的长与宽。”(2)看到“18米”,你想到了什么?生:“18÷2=9,求出长方形长与宽的和。”(3)怎么确定长方形的长与宽?生:“长8米,宽1米;长7米,宽2米……”(4)结果是怎样呈现的?生:“一一列举。”(5)怎样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生:“有序列举。”……
分析与思考:这节课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不断进步,最终获得新知。但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例题的教学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看似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其实是我心中已经装有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没有想学生之所想,“牵”着学生向目标迈进。教师虽然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但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性和创造性,也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是摆在我面前最为重要的问题。于是,我进行了第二次磨课。
第二次教学:
师(出示例1及其场景图,指名学生读题):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生答略)
师:问题要求“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那看到“18米”,你想到了什么?”
生:18÷2=9,求出长方形长与宽的和。
师:老师就提示到这里,接下来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可以结合已学的方法,通过画图、摆小棒等操作进行探究,也可以用列表的方法写一写。
……
分析与思考:这节课我在突破教学难点(9是长方形长与宽的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画图、摆小棒、列表等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发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表面上看,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但还有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涣散,没有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来,这引起了我的进一步思考。美国脑科学家詹森在《适于脑的科学》中说过:“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环境,还需要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对那一部分没有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而言,如果缺少参与数学活动,就不能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无法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低效的。紧接着,我进行了第三次的磨课。
第三次教学:
师(出示例1及其场景图,指名读题):“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说明了什么?(生答略)
师:既然有多种围法,那你有什么好的策略能把所有的围法都找出来?(学生先独立练习,再集体交流)
师:怎样才能做到不遗漏呢?
生:一一列举。
师: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呢?
生:有序列举。
师:回想一下,我们是用什么策略解决“有多少种不同围法”这个问题的?
生:不重复、不遗漏,一一列举出所有的结果。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
……
分析与思考:既然是策略,须靠自悟,自悟就要让学生呈现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思考过程,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走在教师教学之前。这就需要教师布置适当的任务,设计合理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本课教学中,我通过“你有什么好的策略能把所有的围法都找出来”的问题,既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又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新策略,这样就让学生经历、体验了策略形成的过程,加深了对策略的认识和体会,获得解决问题后的成功体验。
通过这三次磨课,我感受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要着重引导学生感受策略的价值,但这种感受不是靠教师简单的说教就能够形成的。教师应立足于解决问题的过程,精心设计和引导,使学生以具体的解题方法为载体,先将策略转化为方法,再将具体的方法逐步上升为策略。当然,策略的形成需要经历逐渐内化的过程。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发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第二次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现实情境,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仍是以我个人的设计为主线,学生没有产生迫切求知的需要,至少还有部分学生仍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不符合“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自由、主动地学习。在第三次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这一理念,引导学生学会解决“有多少种不同围法”这个问题,并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亲身体验,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责编 杜 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