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学情,给学生搭建新知学习的“脚手架”
2015-01-14朱万春
朱万春
教学回放:
在一次磨课活动中,我执教“小数乘整数”一课,第一次试教时创设以下情境:“明明早晨要买三个饼子,一个3.5元,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列式为3.5×3。我追问:“这个乘法算式和我们之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生:“这是小数乘整数。”我再问:“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给出了三种解答方法:(1)3.5+3.5+3.5=10.5(元);(2)3.5元=35角,35×3=105(角),105角=10.5元;(3)竖式计算3.5×3,得出结果为10.5(元)。
针对第(3)种方法,我和学生展开探究:“可以先把3.5×3看作整数乘法35×3,得到积为105,但为什么要点上小数点呢?”学生面对问题一筹莫展,于是我从方法(1)和方法(2)入手进行引导,学生才将思维转移到元、角、分的知识上来。整个教学过程开展得还算顺利,大部分学生都会用第(3)种方法解决问题,但在课快要结束时,学生对为什么要将积点上小数点依然困惑不已。这让我认识到,这一节课的教学完全是失败的。那么,到底是哪儿出现问题呢?带着疑惑,我拿起教材,认真研读。
教材编排了两道例题,例1是先让学生从元、角、分的单位换算入手,完成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的转化,即3.5元就是35角,3个35角就是105角,也就是10元5角,写成小数就是10.5元。在这个基础上,教材又安排一道习题作为巩固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这种转化策略。然后教材安排了例2,让学生深入探讨规律:“0.72×5,你怎么计算?能不能将0.72化成整数?如何化成整数?那么,积如何才能保持不变呢?”学生通过观察竖式,发现可以将0.72扩大100倍转换成为整数72,这样一来积就被扩大了100倍,为了保持不变,因此积也要缩小到它的百分之一,由此得出计算结果,即0.72×5=72×5÷100=3.6。原来我的教学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对本课的教学难点没有准确把握;二是没有顺应学生的学情,高估了学生的认知起点,想当然地认为学生能够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来理解算理。梳理教材的教学思路后,我不禁思考:“学生的学情是什么?如何突破教学难点?”于是,在第二次磨课中,我进行了两个层次的教学。
层次一:
先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将3.5元转化为35角的原因,然后让他们说说这样转化有什么好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就从直观的感知过渡到抽象的思考:3.5元转化为35角,能够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3个35角是105角,就是10.5元,为什么积要点出一位小数呢?”“因为3.5元转化为35角扩大了十倍,所以积要缩小十倍。”为了让学生对这个算理深入理解,我又出示这样一道题:“一个鱼风筝要5.21元,买5个要多少钱?”学生列式为5.21×5,并说出计算的过程:5.21元转化为521分,这样5个521分就是2605分,即26.05元,此时的小数点发生变化,是因为5.21转化为521时扩大了100倍,因此积要缩小到它的百分之一。
层次二:
通过元、角、分的转换,学生发现一个因数扩大100倍,积就要缩小到它的百分之一,也就是将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这样才能保持积不变。于是我让学生继续探究0.72×5,要求不用元、角、分的知识来理解算理,学生很快就有了计算的方法。
教学思考:
数学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每一步都不能操之过急。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以感性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思维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学习新知搭建“脚手架”。那么,如何做呢?
1.把握学情,找准起点
把握学情,才能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在第一次试教中,我忽略了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算理理解需要用元、角、分来进行过渡,急于求成,主观拔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对数学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背离了学生的认知需求,使学生失去了探究的动力。可见,教师只有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掌握学情,才能把握课堂教学行进的方向。
2.深研教材,确定难点
深研教材是课堂教学的根本。教材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知识体系的内在关联进行编写的,所以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明晰各知识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作用,以此确定教学难点,并根据教学难点为学生搭建好学习新知的“脚手架”。“小数乘整数”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即找到将小数乘整数转换为整数乘整数的计算依据,但教学难点是让学生通过理解积的变化规律来掌握算理。教材这样安排大有深意,例1的设置是让学生直观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为下一步抽象出数学规律搭建好“脚手架”。例1是学习例2的知识储备,两个例题互相依存,有着内在的关联。所以,教师要训练学生熟练元、角、分之间的转化,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将整数乘法顺利迁移到积的变化规律上来,使学生获得新知。
总之,数学教学不能拔苗助长,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编排体系中的知识链接规律,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少走弯路,学有所得。
(责编 杜 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