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意课堂:一条母语教育民族化之路

2015-01-14吴建英

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10期
关键词:情意意蕴意境

吴建英

2008年,我提出了“情意课堂”的教学主张。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初步形成了小学语文“情意课堂”的理性架构和实施路径,试图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理解与建设。

一、“情意课堂”产生的背景

1.基于对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思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是一个师生共同展示生命活力、获得成长意义的丰富而又复杂的过程。然而,审视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我们发现,常出现两种偏颇:一种是漠视汉语特点,弱化语文灵性。课堂教学建立在工具化、符号化和理性化的知识观基础上,含义解释、要点归纳、机械练习、语料记忆等做法不胜枚举。结果,鲜明的形象被淡化、丰富的情感被稀释、自由的想象被禁锢、美丽的意境被解析、文本的意蕴被肢解……这样的教学淡化、剥离了语文所固有的“本体价值”,使原本充满人性之美、富有情性之趣的语文变得不像语文了。另一种是过度追求感性,虚化语文内涵。课堂教学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玄乎,形式多,花样多,让人觉得繁花满目、异彩纷呈,但细细咀嚼,却又感觉平淡,缺乏内涵和品位,语文课变得苍白而贫乏,陷入了一种新的少、慢、差、费的境地。

这两种偏颇使语文教学既缺失了母语的典雅与智慧,也缺失了生命的灵动与光辉,显然与素质教育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2.基于对汉语本体价值的认识

我们中国的儿童,学习的是汉语。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简洁、最丰富、最优美的语言之一,具有“情境建构”的特点:句读简短,形式松弛,组合自由,充满弹性,以神摄形,情趣盎然,气韵生动,意义遥深,具有“以象见意的诗性特征”(辛国刚),富有独特的人文品格。

汉语“重意会、重虚实、重具象”(申小龙),使“汉语保留了更多感性的东西,更接近人的瞬间体验而非理性思维”,因而显得有“情”有“意”。诗人郑敏说:“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汉语能“随物赋形”,重“意合”而轻“形合”。汉语的“意合”特点又与中国人传统的思维特点有密切的联系。

强调对汉语本体价值的认识,其实质是实现语文教育的民族化,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培育他们中华民族的思维与情感,为他们成长为世界的中国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情意课堂”的理论依据

(一)关于“情”

“情意课堂”中的“情”可理解为情感、情绪、情趣。

语文教学需要“情”,这是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指出情感在文章中是感动人心的首要因素。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文章,他们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语文教师应从文本中充分挖掘情感因素,以文导情,激起学生情感波澜,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共鸣。

情绪是一种心理体验,具有强烈的情境特性,只要有特定的情境氛围,便能激发起明显的或是强烈的情绪体验。学生在情绪高涨、精神振奋的状态下,学习效率高,反之则低下。正如大教育家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情趣即情调和趣味。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认为,从脑科学这个角度讲,语文教学“重情趣”应放在重要位置。于永正老师也说:“要说我的教学还有一点特色的话,那就是重情重趣,无情无趣的教学永远不会是成功的教学。”成功的语文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激发学习的内在情趣;成功的语文课堂,自然也应该充满情趣。

(二)关于“意”

“意”这个概念是我们古代常用的,古色古香、意蕴丰厚。“意”是会意字,从心从音,或可谓“心音”。本意是:心志,心意。

“情意课堂”中的“意”,内涵丰富,主要可理解为意象、意境、意蕴。“意”的这三重性,构成了完整的、丰富的、独特的语文之“意”。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意”和“象”的契合统一,也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作者创作作品,是他们情感表达的需要,其作品必然有其特定的意义寄托,而这些情感、意义的表达往往又借助于他在作品中意象的创造。语文教学应当聚焦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意象,把握住了文本的意象,也就把握住了作者的心跳、文本的灵魂。

意境是意象的叠加和连续呈现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情境。《辞海》对“意境”作了如下解释:“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这里的“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两个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意境往往能呈现出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充满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意蕴是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是指“潜伏在艺术作品的内在含义、意义和意味”(童庆炳)。黑格尔说:“意蕴是总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简单地说,意蕴就是“透过意象和意境所要言说的意义,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王崧舟)。意蕴是深层次的,包孕在外表形态中,深裹在意象层内。语文教学应引领学生充分挖掘文本内涵,获得对作品所描写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感受作品的审美情趣。

(三)关于“情意课堂”

“情”能生“意”,“意”能生“情”,“情”与“意”互相促进、相互转化、共同发展。对语文学科“情”与“意”的两极融通、相克相生作深入的理性追寻,能使语文课堂达到一种理想境界。

1.以情为纽带,创设语言生活的“意境”

语文教学应回归语文本体,应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情”和“意”。情意课堂以情为纽带,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沉潜品味,穿透语言表义,深入文本深层,感受语言的音韵之美、形体之美和意蕴之美。情意课堂为学生构建的是一种多元启悟、自由对话的语言生活的“意境”。这种“意境”的构筑不是由感官直接察知的,而是要通过联想、想象、体察、玩味、感悟,以及伴随的情绪、情思、激情等活动来“描摹”和“意会”的。endprint

2.以情为根基,灵动儿童本位的“意趣”

小学语文是儿童语文,小学语文应当成为儿童的一种生命存在。“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心态,儿童的感受,儿童的兴趣特征和思维方式……一句话,应当更多地去追寻儿童精神,莫让童心过早地消逝。”(周一贯语)情意课堂以情为根基来体现儿童本位的意趣:纯真美好的情感、奇特丰富的想象、天真精粹的语言、童稚优美的意境……说到底,情意课堂就是让儿童过充满德性的、灵动的、创造的课堂生活。

3.以情为动力,彰显主体发展的“意志”

情意课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素养本身是不能通过诸如灌输、教导、训诫等手段获得的,所以我们要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去自信地学、自主地学、自觉地学。情意课堂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个活跃、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以积极的情感因素为动力,进而引发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去感觉、去领悟、去精思、去玩味,彰显主体发展的意志。

4.以情为导向,洋溢文化积淀的“意蕴”

语文教育的根在文化。可以这样说,教材中,每一个汉字、每一个词语,无不深深地烙着中华文化的印记。“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不是孤立的语音、符号系统,而是在其中积淀了这个民族的睿智、文化、精神和感情。”语文是文化的,沿着文化的血脉引导学生去解读文本、阐释文本、升华文本,这是“情意课堂”的重要职责。情意课堂,必是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意蕴的精神家园。

三、“情意课堂”的操作要领

(一)价值皈依:情智互动,言意共生

“情智互动,言意共生”是情意课堂追求的核心价值。

应该说,情感、智慧和语文教学的关系犹如水与池塘一样,没有情感、智慧,也就没有语文教学的生机和活力,语文课堂的魅力也就无从说起。语文是一门特别富有情感的学科。语文教育只有引向情感,才可以在深入理解的接触上赋予文本丰富的色彩、恰切的分量,显示出灵动的活力、艺术的魅力,发挥巨大的感染力。同时,语文又是一门富有智慧的学科。语文教育只有超越知识和技能的藩篱,走向智慧,才能使学生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促进儿童智慧的生成。“情智互动”的情意课堂努力发现情智的结合点,奋力追寻情智的生长点,追求“情”与“智”的和谐融合、互促互补、相得益彰,从而使课堂生活成为儿童人生情感、生命智慧的一种诗意享受。

“言”和“意”是汉语文的内在构成要素,处于谁都不可以替代的核心地位。“言”又称为语、文、辞、章、体式、结构等,是指言语的形式、言语的样式;“意”又称为志、理、义、思、道、神、旨等,是指言语的内容。汉语文就是“以意为主”,又“从言出发”,其高妙之处正在于“言意之间”。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实现“言”与“意”的融合共生。可以这样说,“言意共生”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抓住了“言意共生”,就等于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语文课程无比的美妙,语文课程无限的魅力,就在于“言意共生”。

情意课堂通过潜心涵泳、入境想象、联系语境、深层对话、迁移抒写、拓展反哺等方法走向“情智互动,言意共生”,从而使语文教学更趋向于工具和人文的和谐统一,也更趋向于语文的本体、语文教学的本真。

(二)审美追求:雅致灵动,情意交融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美”字: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美的音韵、美的意境、美的意蕴……情意课堂追求的是一种雅致灵动、情意交融的审美境界。

“雅致”,《辞海》中的解释有:(1)高雅的意趣。(2)高雅别致,美观而不落俗套。情意课堂的文化心态和审美心灵是雅化的,文雅的语言、优雅的举止、古雅的氛围、典雅的方式、闲雅的情致、静雅的冥思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雅兴、雅趣,使语文教学呈现出一种温文尔雅的格致,隽永悠长的情致,舒卷自如、意态邈远、清新宜人。

情意课堂的灵动之美,不仅是教学形式的一种表现形态,更是对语文本源的一种阐释,是一种精神态度,是一种美学追求。灵动不等同于灵活,它强调的是思维的流畅和心灵的自由,更是心智的开启与交流,展示的是高度的智慧。以灵动为核心,课堂就会充满激情,富有生机,富有情趣,富有启发性,富有感染力。

情意交融追求的是一种情真意切、情深意浓、情投意合、诗情画意的境界,能使师生随物入境、随情入境、随人入情、随文入意,从而神随物游、智随心展、知随意令、能随言成。

雅致灵动、情意交融的情意课堂是个见情、见性、见灵思、见神韵的审美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师生和谐、美智相映、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形神兼备、情理相谐、冲突融合、韵味悠长。

(三)实施路径:曲径通幽,诗情画意

就情意课堂的实施路径而言,我们期盼达到“曲径通幽,诗情画意”的境界。“曲径通幽,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特点之一。“曲径通幽”是曲和折之后的一种新境界,如同画论中强调的“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人崇尚自然、顺应自然的体现。“诗情画意”是园林设计的主导思想,力图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深远的意境,采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收到“步移景异”的效果。情意课堂中如何体现“曲径通幽,诗情画意”的境界呢?一般来说,有这样的实施路径:

1.披文入情,以情造境

教师首先要对作品有深刻透彻的理解。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从上课一开始就把握情感基调,渲染氛围,有意识地让教材蕴含的情感与儿童的情感连接、沟通,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师生带着情感进入作品所渲染的意境中。

2.以境育情,动情涵泳

进入语境后,教师可采用创设情境、悬念激活、朗读质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借助美的形式、美的内容、美的语言、美的行为进一步创设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涵泳。

3.多情共融,动情悟意endprint

通过入情朗读、引情提问、激情研讨、抒情讲述、缘情想象等方法,促使文本情、教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在多情共振中把学生情感引向高潮。以此为契机,精读品味、潜心会文、悟其意蕴。

4.意犹未尽,建构升华

在课即将结束,余音绕梁、意犹未尽之际,让学生通过言为心声的抒发,自我反思,自我通融,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构建升华自己的意义世界。

(四)基本策略:立象尽意,意会言传

1.立象尽意

阅读要经历“言—象—意”的过程,其中,“象”是“言”与“意”的中介。所谓“象”,指的是形象、印象、意象。作品的“象”往往是具有审美品格的,是具体的、有形的,而“意”是抽象的、无形的。抽象的、无形的“意”附托在具体的、有形的“象”上,使“意”有了一种生命的形式,同时又使“象”有了生命的内容。那么,如何使“象”浮现出来,使本无生命的文字符号变得有声有色、可触可感?这就需要“立象”。早在《周易·系辞》中就载有“立象以尽意”的说法。就是说,文本当是以“言”来“立象”,以“象”来“尽意”。所谓“尽意”,就是要具体生动地、形象含蓄地、丰富深厚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智慧。

教学中,可通过勾勒图像,生成意象;咀嚼文字,感知形象;媒体辅助,美化意境;延伸余味,深化意蕴等方法实现“立象尽意”。

2.意会言传

汉语的重要特性之一是意合,由此折射出的思维方式是意会。

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思是只能用心去领会,无法用言语具体表达出来。但是,如果一味强调“意会”,而不注重“言传”,就会使原本很虚无缥缈、浮泛微妙的感受由于缺乏言语思维的介入和参与而显得凌乱模糊。其实,“意会”和“言传”不是完全割裂、非此即彼的东西。意会是基础,是理解的内在过程;言传让意会显性化,是外在的表达过程。意会言传,强调先于语言妙处,由“言”知“意”到会“意”;再于人情练达时,以“意”生“言”,用“言”达“意”,最终形成语言素养。这种“意会”与“言传”的互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他们对语言的直觉感受能力,还有利于还原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意会言传,应是阅读的一条规律。

教学中,可通过整体感知,细节揣摩;移情入境,物我合一;调动经验,入情会意;多向感悟,融会贯通等方法实现“意会言传”。

四、“情意课堂”的实践意义

1.走出一条母语教育民族化之路

我们中国的儿童学习的是汉语,汉语是汉民族的共同语,是我们的母语。只有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触摸语言文字的声音、形体与色彩,才有可能抵达语言的深处,激发对母语的炽热感情,唤醒融于血脉中的母语文化,从而在心灵上建构起牢不可破、永不遗忘的“母语情结”。

在当前课程改革深入展开的态势下,语文教育要想摆脱现实的困境,提高科学性和实效性,“首先必须着力探讨汉字汉语汉文的特点以及中国青少年学习、掌握汉字汉语汉文的规律。这是一项带有根本性质的基础工程”(顾黄初语)。“情意课堂”强调对母语的认识,其实质就是让语文教育重新植根于汉语文本土,走出一条母语教育民族化之路。

2.解决一些语文教育的偏颇困惑

情意课堂的实践解决了目前小学语文课堂较多的教学偏颇与认知困惑,体现在以下方面:情意课堂,不断丰厚语文教育中“情”与“意”的内涵,促进了“情”与“意”的自然渗透,“言”与“意”的有机融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情意课堂,突出了语文的本义和内涵,让语文本身更加显现出来,实质上是语文的“回家”。

3.追求一种语文课堂的理想境界

情意课堂的理想境界是师生一起徜徉在语言之途,一起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的声响,一起感悟语文那流连忘返的情趣、思之无穷的情味、含蓄微妙的意蕴,一起沉浸在思想交锋、情意相融、心灵交会的磁场,一起感受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奇迹,一起享受生命的高峰体验,从而获得丰富的文化内涵、润泽的情感熏陶、深邃的精神洗礼和灵动的言语智慧。?筻endprint

猜你喜欢

情意意蕴意境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文字让情意轻舞飞扬
春色满园
生日答谢高朋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杨世玲
心愿之选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一朵花的意境
名师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