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词语,别样的风景
2015-01-14郭爱香余志芳
郭爱香+余志芳
郭爱香 中学高级教师,江西省特级教师,现任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副校长。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劳动模范,省德育先进个人,南昌市学术技术学科带头人第一批次人才,市委宣传部文教宣传“四个一批”拔尖人才。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活动中心委员,江西省教育咨询委员会第一届委员,江西省教育学会特级教师分会副理事长,省电化教育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
30年来,一直努力践行大语文观下“养成教育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平等交往与相互建构连成一线,生成资源与主体预设构成一片,自主学习与引导点拨同行一路”的课堂教学理念,形成了“真实、平实、朴实”的教学风格;努力做到“先学后导”,坚持“为学设导”,把握“顺学而导”,力争“以学代导”,达到“多学少导”,“导”在学生理解的迷茫处,“导”在学生知识的渴求处,“导”在学习能力提高的关键处,让课堂洋溢着真实、多维、灵动、生成的蓬勃生机。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词语教学的目标是这样定位的:“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这里实际上提到了两类词语的教学:一是“关键词”,是能够体现文章特点,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在教学中要体会它们表达情意的作用;一类是“生词”,是学生不认识或不熟悉又要求识记的词,在教学中要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来理解它们的意义。这两类词语在同一篇课文中有时会出现交叉,即有些词语既是生词,又是关键词;当然也有时是分开的,如学生并不陌生的词,在某课非常关键,要重点研读;或有些词并不特别重要,却是学生难写难记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区别对待,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在这里我们着重研究如何突破关键词的教学。
在小学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词语教学是其中重要的部分,而关键词是重中之重,它往往直接指向文本的思想感情,反映文本的核心意义。抓住关键词,带领学生沉入文本,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让教学删繁就简,让课堂充满意味。总之,帮助学生体会关键词表达情意的作用,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需要,也是一种教学艺术的体现。
但是,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往往认识不到词语教学的重要性,常常忽略词语教学。有的只是在初读课文时简单地认读一下词语,有的单纯地为解词而解词,还有的仅仅限于了解表面的意思,没有指导学生在语境中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更谈不上体会词语在表达情意方面的精妙作用。所以,提醒大家在备课时应重视词语教学,关注关键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一、揭示主旨的“核心词”,重联系
有一类关键词,对于一篇文章而言,能够揭示文章的核心意义,我们称之为核心词,抓住这类词,往往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在教学中,让学生紧密联系上下文理解这类词,可以使课堂更简洁、更高效。
例如教学《长城》一课,老师抓住课文最后一句话:“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通过品读、比较,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奇迹”。再围绕这个核心词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为什么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学生通过朗读、勾画、批注和交流,不难感受到:远看长城,像一条巨龙蜿蜒万里是奇迹;近看长城,高大坚固,构思巧妙是奇迹;联想到当年修筑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只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这样的智慧创造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学生不仅读懂了“奇迹”这个词,更体会到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二、提示线索的“条理词”,重梳理
选入小学中年级的许多课文中往往都有非常清晰的体现课文条理的词语,教学中只要抓住这些关键词,将它们串成一串,上下贯通,就能理清层次,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例如《颐和园》一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找出“进了、绕过、来到、走完”等表示游览顺序和路线的词语,再让学生把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通过读,学生对作者的游览顺序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很快地就能抓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些颐和园内的著名景点,让学生体会到“条理词”在写景类文章中的作用。
又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很明显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在教学中,只要引导学生圈画出“春天”“夏天”“秋天”“冬天”这四个词语,就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掌握文章的结构。
不管是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还是表示季节变换、时间变化的词,理解它们的意思意义不大,而将它们联系起来,却对理清文章层次有重要意义,所以要注重梳理这些“条理性”词语。
三、抽象生僻的“难点词”,重理解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词语,非常抽象,用语言很难描绘它的意思,有的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距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这时,我们就要根据词语的特点,相应地采取一些办法,将抽象化为形象,或创设出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词语。
如《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故事,把盘古开天辟地,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清楚地描写了出来,语言非常生动有趣,但对于处在形象思维时期的学生来说,有些词语可能比较难懂,需要突破难点。根据其中关键词特点,有老师将它们分成四类教学:
第一类,词义抽象的。如“混沌一片”。老师启发学生想象:当时没有什么?又能看见什么?使学生的思维从抽象走向形象,从而想象天和地还未分开时的情形。
第二类,刻画人物形象的。如“抡起”“猛劈”“顶天蹬地”。这些词语多是动词,教学时可采用表演的形式,使意思动作化、形象化。
第三类,涉及语言知识的。如“轻而清与重而浊”“上升与下降”“缓缓与慢慢”。老师可采用近、反义词发现法,将词语划分类别,对应理解。
第四类,属于语言现象的。如:对于“四季的风”“飘动的云”“茂盛的花草树木”“滋润万物的雨露”等偏正词组,则可以通过朗读、欣赏画面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感悟具体的形象,从而理解词语。endprint
通过对课文中抽象生僻词语的不同处理方法,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化生僻为熟悉,不仅理解了词语,而且为读懂课文扫清了障碍。
四、激发思维的“深度词”,重感悟
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情感的聚焦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入情入境地体会。这样不但能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让学生感悟理解词语的情感内涵,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呢!比如:易艳丹老师执教的《巨人的花园》中就有这样一个典型片段:
师:这里有个词,“洋溢欢乐”。“洋溢”是什么意思啊?先看看“溢”这个字,最早啊,古人就用这种图形来表示它的,从这我们知道“溢”就是指?
生1:“溢”就是流出来的意思。
师:水满得流出来,“洋”也是多、满的意思,那“洋溢”连在一起就是?
生2:“洋溢”连在一起就是充满了。
师:那这个词在课文中又是什么意思啊?咱们读读有关的句子,谁来读?
生3: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师:这是什么满出来了啊?
师:说吧。
生4:洋溢的是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师:孩子们欢乐的笑声怎么样了?
生5:洋溢出来了。
师:是呀,要真正地理解“洋溢”,光读这一句不够,我们还得把前面几句连起来读读。谁来读?
生6:从前有个小村子里,有个漂亮的花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孩子们都喜欢到那里玩。
师:真好!孩子们欢乐的笑声洋溢在——?大家说。
生(齐):鲜花盛开的春天。
师:洋溢在——
生(齐):绿树成荫的夏天。
师:洋溢在——
生(齐):鲜果飘香的秋天。
师:洋溢在——
生(齐):白雪一片的冬天。
师:难怪课文说——
生(齐):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五、唤起情感的“感情词”,重品读
词语是有感情的,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准确把握这类词语,反复吟诵,深入体悟,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使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生动起来,促进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有位教师在教学中抓住重点语句,在研读感悟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3~5自然段,看看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把最让你感动的词语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默读画语句,然后交流。)
生:我画下的是“沉着”这个词语。在这么危险的时刻,李博士没有跑,那么沉着地站在病床旁让我感动。
师:李博士的沉着让他感动,他抓住了“沉着”这个词语谈出了自己的体会。
师:还有谁也画了这句话?
生:从这句话中,我还感受到博士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这位同学更会读书,能把“沉着”这个词语和这一段中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体会,体会到了李博士的精神。我们一起来读第5自然段中的句子,看看李博士在什么情况下还那么沉着。找一找。
师:指名,生读“针头向皮肤刺去……”。
师:余震都能把针头从肌肤里脱落出来,多么突然!多么强烈!哪个词语表现了余震的突然和强烈?
生:“突如其来”。
师:这个词找得准!强调这个词,再读一遍这句话。(生齐读)
师:这么危险的时刻,李博士怎样地站着?
生:沉着地站着……
师:现在什么地方最安全?读哪一句?(指名,生读“此时时刻,跑到空旷的……”)
师:手术室是空旷的地方吗?
生:不是!
师:想象一下:手术室还有什么在摇晃?
生:手术的器具在摇晃……
生:还有那些瓶瓶罐罐在摇晃……
生:人也在摇晃……
师:多么危险啊!可李博士怎样地站着?
生:沉着地!
师:他沉着地站在这充满危险的地方等什么啊?
生:等余震停下来继续抽那位青年的骨髓……
师:是不是这样啊?读一读相应的句子……(生齐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句)
片段二:
师:骨髓只能保存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出示:李博士送骨髓的时间表,师读)同学们算一算:这个过程用了多少时间?
生:差5分钟就是12个小时。
师:这是怎么样的12小时?
生:紧张。
生:漫长。
师:第6自然段有一个词语就写出了这12个小时的紧张与漫长?
生:“奔波”!
师:(板书:奔波)读这个词语,读出紧张的感觉!(齐读“奔波”)读出艰辛的感觉!(齐读“奔波”)读出漫长的感觉!(齐读“奔波”)
师: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没有休息——(出示时间表后半部分)第6自然段又有一个词语表现出了李博士不顾疲劳,一直在工作。
生:“连夜”。
师:(板书:连夜)多么令人感动!读这个词,读出你的感动!(生齐读“连夜”)
师:把我们内心的全部感动都融入第6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读出来吧!(齐读这一段)
学生就这样在一遍遍地品读文中表达情感的词语中,升华了情感,引发了共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是中年段常抓不懈的、重要的教学内容。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因此,我们对文中的关键词更要不惜时间,下工夫,根据词语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不同作用,分类分层教学,指导学生立足于文本,入情入境地去体会、理解,不再让词语教学浮于表面或孤立呆板,而是通过词语教学把学生带进更为广阔的语言世界,体验语言之美。?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