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D打印,莫要热情过头

2015-01-14魏宁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教育界类图书打印机

魏宁

“你饿了吗?尝一口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的鲜肉吧!”这两年,类似的言论大概早已充斥你的双耳。在教育界,3D打印机一下子成了学校教育设备的新宠。就在刚刚过去的假期里,笔者周围的不少学校就纷纷斥巨资购买价格不菲的3D打印机,以便在新学期里开设3D打印课程。当3D打印以不可阻挡之势扑面而来的时候,我们可曾问过自己,我们对3D打印究竟了解多少?3D打印真的是創造未来的神奇魔法,还是言过其实的过度炒作?

像本文开头的那些“广告语”,在教育界人士的口中并不少见,这要么是对3D打印技术的无知与误解,要么是一种夸大其词的盲目宣传。在很多人眼里,一提到3D打印,似乎就是一台打印机的事儿。殊不知,要想打出3D物体,远远不是光靠一台机器就能解决的。3D打印的关键不在技术本身,而在设计和材料。想打印出心仪的物品,可不是按一下按钮就行了。3D打印的前提是大规模的数据准备,这需要专门的技能训练、长期的实践经验以及大量的时间付出,难度远超想象。而稀缺的材料也正成为3D打印走向大众的瓶颈因素,因为我们不只是要打印出一颗看起来像巧克力的“巧克力”,而是要打印出一颗真的能吃的巧克力。否则3D打印还有什么意义?但要实现这一点就不得不依赖材料科学的进展了。毫不客气地说,如果3D打印真正打印出了人体器官,功劳多半会被材料科学、生物工程学抢走,还轮不到3D打印技术的头上。

从3D产业的发展来看,情况也远没有那么乐观。当前全球3D打印产业的市场规模也不过占到全球制造业的0.02%,制造业依然是车床、钻头、制模机的天下。在批量生产面前,3D打印的劣势尽显无疑。用传统制造方法只需1秒钟就能“打印”出来的零件用3D打印的方式可能要花掉几个小时,和标准化、规模化的流水线作业相比,效率低下的3D打印还看不到什么希望。

目前,3D打印在学校教育中还处于“朦胧的兴奋期”,弥漫着一种因为缺乏深入了解而产生的强烈好奇心和兴奋感。学校开设的3D打印课程也基本属于“体验”状态,但当学生们真正应用过一段时间后,兴奋感自然会衰退。同时,3D打印的一些“硬伤”也会消磨掉孩子们的兴趣。譬如,学校购买的3D打印机一般来说还无法更换打印材料,一台打印机只能打印一种固定材料的物体,久而久之,新鲜感也大为降低了。再有,超长的打印时间也成为教学应用的掣肘,3D打印机在学校里有成为“展品”之嫌。

自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甚嚣尘上,一系列的新概念就应运而生——大数据、3D打印、创客……但是,如果我们细究这些概念的来源以及有关报道,竟然大半不是来自严肃的专业技术领域,而是商业期刊、科普读物甚至大众媒体。有关大数据、3D打印、创客等近年来对教育界影响较大的一些书籍,一般都被列为经济类图书而非专业的技术类图书。其中不少作者更是具有记者身份,也不乏商业背景。众所周知,商业图书首要的是搏人眼球,缺乏严谨的专业论证的概念,难免有夸大之嫌。

理性地看待3D打印,才能有效地避免学校对3D打印的过度追捧以及可能带来的盲目投资和设备浪费。其实,3D打印自有它的价值,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出3D打印的教育价值。至少在现阶段,学生还真没必要把3D打印纯粹当做一项技术来学习。换句话说,学生从3D打印中学到的并不是技术,而是对想象力、创造力的激发。想明白这些,或许能让3D打印的教育应用少走些弯路。

猜你喜欢

教育界类图书打印机
新形势下教育类图书编辑如何全面提升编辑素质
陶行知·新学制
论阿根廷实证主义教育
科学研究
另类3D打印机
《世界日报》“教育界”专栏鲁迅媒介形象建构研究
打印机基板大型注塑模具设计
FDM型混色3D打印机的设计
航天类图书的出版现状与选题策划研究
从一本书的出版到一门课程的建设:浅谈教育类图书编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