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纹鉴定点取特征的可靠程度研究

2015-01-14冯雅娴徐文华周吉亮陈东方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检材指纹细节

冯雅娴,徐文华,周吉亮,陈东方

(1.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刑事科学技术学院,北京102623;2.浙江省宁海县公安局 刑侦大队技术中队,浙江 宁海315600)

一、引言

随着近年指纹鉴定错案的产生,使公众对指纹鉴定质量产生疑问,导致指纹鉴定意见的证明力也受到影响,其可靠性问题日益突出。为了保证指纹鉴定的质量,确保鉴定意见的准确性,通过对指纹鉴定人员标记现场指纹特征质量、特征点分布、可靠性等进行分析,结合相关统计学方法,探究影响指纹鉴定意见准确性的因素,为建立和应用指纹鉴定科学标准,提供研究思路和方法,以期对我国司法鉴定领域研究、提高指纹鉴定质量提供帮助。

二、实验情况

(一)选取实验对象

参与实验人员共6名,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事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分别编号为1号、2号、3号、4号、5号、6号。其中1~5号接触指纹学1年半,6号接触指纹学5年半。见表1。

表1 参加实验人员的基本信息

(二)检材指纹的选取与处理

选取2枚磁粉显现的汗潜指纹,分别为检材指纹1(图1)、检材指纹2(图2)。2枚指纹纹线整体清晰明显,属于较为简单的检材指纹,但在细节特征上又有难易程度之分。选取这2枚指纹,能够达到考察不同指纹鉴定人员,对指纹细节特征的认知程度及对指纹鉴定点取特征的可靠程度。

对每1位实验人员在检材指纹上标记的特征点进行记录,在所有被标记过的特征点的位置用红点标记出,并对其进行编号。将检材指纹1中被标记的32个细节特征点分别编号为1~32号;将检材指纹2中被标记的24特征点分别编号为1~24号。

图1检材指纹1

图2检材指纹2

(三)实验内容

要求实验人员对2枚检材指纹分别进行3次细节特征点点取,第2次点取与第1次点取的时间间隔为1周;第3次与第2次点取的时间间隔为1周。第1次点取特征,要求实验人员将其认为存在的所有细节特征点用黑色笔标记出;第2次点取特征,要求实验人员将其认为80%~100%确定、50%~80%确定和30%~50%确定的细节特征点,分别用红色(B)、蓝色(A)、绿色(C)笔标记出;第3次点取特征,要求实验人员对照清晰的样本指纹,将其认为存在的所有细节特征点,用黑色笔标记出。

三、实验结果整体的基本分析(以检材指纹1为例)

对3次实验指纹鉴定人员点取特征点的频率进行统计(图3、图4、图5),横坐标是所有特征点的位置,纵坐标代表点取特征的指纹鉴定人员频数,观察检材指纹1的3次点取特征情况的频数变化。

图3检材指纹1第1次点取特征情况

图4检材指纹1第2次点取特征情况

图5检材指纹1第3次点取特征情况

为直观3次点取特征的变化情况,对检材指纹1的3次点取特征情况进行基本信息统计,对实验人员点取特征的整体状况进行基本分析。统计的内容包括:平均数,即总频数÷总特征数,代表平均每1个特征有多少人点取;峰值数,即所有人都标记的特征点的数量;中位数,即处于所有特征点标记数量中间的数;众数,即所有特征点标记数量值最多的数。见下图统计情况(图6)。

注:A代表蓝色;B代表红色;C代表绿色。图6检材指纹1基本数据统计

从图6中可看出,平均数在第2次升高,第3次下降;峰值数不断升高;中位数在第2次不变,第3次升高;众数第2次下降,第3次不变。从变化中可看出,在之后的点取特征中出现了一些之前没有出现的特征点,对高频数的特征点例如峰值点的点取成功率越来越高。在第3次点取特征时每个特征点平均被点取的次数有所下降,但指纹细节特征的价值有高低之分,这并不能完全评断点取质量的上升或下降,应该对其作进一步分析与讨论。

三、特征类型分析

(一)检材指纹1的第2次点取特征情况

在第2次的特征点取中,要求实验人员对把握度不同的细节特征点,采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标记,这可理解为实验人员对不同程度特征的把握能力,以此为基础从中发现规律。

检材指纹1第2次特征点的点取情况见图4。对3组实验人员20%以上点取检材指纹1特征点的频率数据见表2,并将频率由高至低排序。

从表中可看出,对细节特征点从易到难的点取数量,也基本呈现从多到少的梯度,观察点取特征数量超过10的3个实验人员的数据发现,4号和6号在红色特征,即最有可能特征点取上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3号在蓝色(A)特征上有可能呈现优势。从整体看,红色(B)特征点取上呈现差异较明显,蓝色和绿色(C)特征除少数外差异并不明显。

表2 实验人员对不同特征点取分布情况

(二)检材指纹2第2次点取特征情况

用同样的方法对检材指纹2进行统计。对6名实验人员点取特征点的频率进行统计(图7),横坐标代表所有特征点的编号,纵坐标代表点取特征的实验人员的频数,3组实验人员20%以上点取检材指纹2特征点的频率数据如表3,将频率由高至低排序。

图7检材指纹2第2次特征点取情况

对比2枚指纹的频数图可以发现,检材指纹2的特征点取难度较检材指纹1容易。从表中可知,在特征点易难程度上存在更明显的梯度,红色特征(B)的标记优势体现得更加明显。通过对2枚指纹难易程度的因素加以考虑,简单归纳:在简单指纹中,发现较为明显的特征点至关重要,它有可能直接决定点取特征数量的高低;在稍微模糊一点的指纹中,在对较为明显指纹特征点取上,要有数量和质量保证的前提下,再去发现一些难度高一点的特征点。

表3 实验人员对不同特征点取分布情况

通过对比2枚指纹同一实验人员的点取情况,并没有呈现出一种很好的关联性,这存在以下几种可能:实验本身数据量过小,存在意外性;对不同指纹,指纹鉴定人员对其的点取特征的能力存在不稳定性,但在相同类型的指纹中可能有比较好的关联性,不能一概而论;对不同的指纹,指纹鉴定人员点取特征的能力确实不存在明显的关联性。对此,不能轻易下结论,应进一步分析论证。

四、点取特征稳定性分析

(一)检材指纹1特征点取稳定性

在指纹鉴定过程中,点取特征时的稳定性是衡量指纹鉴定人员能力的重要标准,它足以显示指纹鉴定人员,在长期的指纹鉴定工作中表现稳定的鉴定能力,对细节特征掌握的透彻度,而不是出于运气在某些特征的选取上呈现飘忽不定的现象。对检材指纹1的3次点取数量变化进行统计,见表4。

表4 检材指纹1的3次点取中的数量变化

从表中可以看出,指纹鉴定人员1号和2号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但是,单从数量上的高低变化是不足以说明指纹鉴定人员稳定性的高低。现引用刘世权《指纹鉴定过程点取特征可靠性问题研究》中的方法,来评估鉴定人员的稳定性,方法如下:

定义量变化程度指数I,用于衡量实验中指纹鉴定人员2次点取特征点变化的指标,I可以量化指纹鉴定人员再点取过程中的稳定性,也是指纹鉴定人员水平的体现。I与稳定性呈反比关系,I越大指纹鉴定人员的稳定性越差,相反,说明指纹鉴定人员的稳定性越好。现提出如下的模型来定义I

对增加1个正确的特征点与减少1个错误的特征点的权重,与减少1个正确特征点和增加1个错误特征点赋予相同的权重,赋值为1(其中wi是响应的权重,ni表示第i种情况的个数)。

采用此方法进行统计,结果如表5、表6、表7所示。

比较I值变化与单从数量上变化,可以反映出,单从数量上的变化并不能说明指纹鉴定人员的稳定性,例如在数量变化上呈现稳定的1号和2号,2号仍呈现较好的稳定性,但1号的稳定性直线下降。

表5 检材指纹1的第1次与第2次点取特征情况变化

表6 检材指纹1的第2次与第3次点取特征情况变化

表7 检材指纹1的第1次与第3次点取特征情况变化

(二)检材指纹2特征点取稳定性

用同样的方法对检材指纹2的I值进行统计,数据结果如图8、图9、图10所示。

对检材指纹1的6名实验人员的总I值进行统计,如图8所示,从低到高依次为2号、3号、6号、4号、5号、1号;对检材指纹2的6名实验人员的总I值进行统计,如图9所示,从低到高依次为5号、3号、4号、6号、2号、1号。

通过比较不同的实验鉴定人员在I值的稳定性上也存在差异,1号、3号、4号、6号在I值的体现上较稳定,而2号、5号在I值的体现上表现为不稳定。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情况:I值高且稳定,表示对大多数指纹特征点取能力都存在不稳定性,例如2号;I值低且稳定,表示对大多数指纹的特征点取能力都存在稳定性,例如3号;I值不稳定,表示对于一类指纹的点取能力存在稳定性,而另一类则不稳定。

表8 检材指纹2的第1次与第2次点取特征情况变化

表9 检材指纹2的第2次与第3次点取特征情况变化

表10 检材指纹2的第1次与第3次点取特征情况变化

图8检材指纹1的总I值情况

图9检材指纹2的总I值情况

五、结论

从实验结果可以得出:

(一)对指纹细节特征点取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变弱,也可能伴随训练不断加强。个体间的差异变化可能多种多样,但在整体上可能存在某种趋势,例如在短期训练中指纹特征点取能力得以加强,点取数升高;长时间下,能力弱化,点取数会减少;对明显特征的点取会更加熟练等。这之中的某种趋势可提供良好的借鉴,该在什么时候刺激学习,该在什么时候进行明显特征点点取的训练,该在什么时候进行模糊特征点点取的训练,才能使能力得到巩固。

(二)每个实验人员对不同细节特征的把握能力不同,但在整体数据的参考下,高水平的特征点取也呈现着相同的特点。虽然在较小的数据背景下,这种特点不非常明显,但对于指导应对不同类型的指纹,采取怎样的点取策略提供了良好的统计依据。

(三)引入I值,对于评断指纹鉴定人员点取指纹细节特征的能力至关重要。观察I值的稳定性,是考察指纹鉴定人员对不同类型的指纹的适应能力。低I值、高I值稳定性,是一种体现指纹鉴定人员对于不同指纹,均能有良好稳定性的实战能力,可通过其发现指纹鉴定人员,在应对某一类指纹点取特征点不足而加强训练。

[1]罗亚平,柳佳.指纹证据地位在美国面临的挑战[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3).

[2]郑筱春,论指纹证据价值[J].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0(6).

[3]罗亚平,郭威.指纹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4]吕导中,基于指纹面积和特征质量的指纹鉴定量化标准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8(2).

猜你喜欢

检材指纹细节
像侦探一样提取指纹
为什么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指印形成方式鉴定1例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疑难生物检材DNA的检验探究
细节取胜
接触性生物检材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基于自适应稀疏变换的指纹图像压缩
可疑的指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