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欧高校本科课程调整的比较研究

2015-01-14蒋洁

教学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比较研究中欧高校

蒋洁

[摘    要]    随着全球经济危机大幅加剧,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普遍面临本科生就业压力过大、升学负担过重等问题。基于中欧高校本科课程调整的必要性与现实基础,分析我国调整现状并阐明欧盟国家调整策略的主要特色,力求寻找培养适应全球就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最优途径。

[关键词]    中欧;高校;本科课程调整;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6-0044-03

0    引言

随着全球高等教育逐渐普及与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调整本科课程体系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成为主要国家和地区高校院校的核心任务。美澳等国采取诸多措施吸引各类机构参与课程体系建设并充当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1]。欧盟成员国集中促成课堂教学、实践技能培养与科技转化等的一体化进程[2]。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模式探索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有必要立足我国调整现状,借鉴欧盟国家的经验教训,构筑维持稳定并适应进一步发展需要的新型课程体系。

1    本科课程调整的必要性

全球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使就业危机成为世界性难题。欧盟首当其冲,各国政府为应对财政赤字与高额债务,持续提高营业税额与退休年龄并不断减少社会福利。很多企业加大减产和裁员力度,退休年龄的推迟更挤占了大量工作机会。饱和的人才供应市场与巨大的生存危机使很多企业不再关心技术研发与人才梯队的持续性,缺乏经验的本科毕业生成为最难就业的社会群体。政府减少教育投入不仅意味着本科毕业生必须为进一步深造承担大笔费用(目前除了奥地利等少数国家,欧盟成员国均开始向本国居民收取研究生阶段的学费并大幅度减少奖学金发放范围与力度),也意味着高学历获得者的就业将更为困难(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经费匮乏使得岗位竞争异常激烈)。其他社会福利的同步降低(如救济金发放条件愈加严苛)使很多家庭无力承担高等教育的显性和隐性支出。完成本科学业付出的巨大代价与就业状况不佳导致这一群体严重不信任政府决策,成为整个社会重要的不稳定因素。有鉴于此,欧盟很多高等院校近年来开始了一系列旨在培养多元应用型国际化本科人才的课程调整,以期在满足本国劳工市场需求的情况下,提高本科毕业生的全球就业竞争力。

我国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略优于欧洲地区,但就业难度也在持续增加。随着全球性经济衰退初见端倪,很多企业的效益逐步降低,沿海地区中小企业的破产重组浪潮汹涌而来,全社会范围内正在探讨延长退休年龄的必要性与可行方案,研究生教育的收费模式亦在逐渐完善。这一切意味着我国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困难不仅将长期持续,还有可能继续加重。特别是我国传统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应用”的课程模式使本科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与应用能力,难以对抗滚滚而来的全球就业大军,更不用说主动参与他国的岗位竞争。

“坚持以从业需要为目标的教学方式”[3]、旨在构筑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本科毕业生适应用人单位需求之能力的重要途径。强调多元化与国际化培养举措在帮助学生获得域外满意岗位中起到关键作用。积极比较中欧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举措,创建基于本科毕业生全球化就业主客观条件的培养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本科教学水平,促进毕业生高质就业,亦有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全球声望,最终形成新经济形势下本科教育目标的崭新理念,即培养具备全球就业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转嫁就业压力并实现人才融通与文化交流。

2    欧盟高校本科课程调整的特色概述

2.1    以“转嫁就业压力”为指挥棒

欧盟成员国的经济危机日趋严重,各主要国家罢工与示威活动频发,年轻人可申请的稳定工作机会在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寥寥无几。相关高等院校的本科课程调整往往以提高毕业生全球就业能力、转嫁就业压力为主旨,试图通过“人才外销”应对残酷的“毕业即失业”现状。

2.2    强调实践教学

欧盟成员国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日益增加的深造成本面前,更为坚定地贯彻本科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传统,有些著名高校甚至将实践教学时数增加到总课时数的60%(如荷兰应用科技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等),以此强化培养适应全球应用型人才需要的毕业生;并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推广校企合作与定向培养,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缓解就业压力作为衡量本科教学水平的关键指标。

2.3    强化公益教学

由于欧盟主要成员国在本科培养中鼓励境外就业与跨国深造,公益教学的价值逐步凸显。一方面,全球很多大型企业格外注重年轻求职者的社会责任感与合作能力等,另一方面,境外就业或求学者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是其能力提高和情况改善后回归本国的重要助力。很多欧盟成员国将公益教学作为本科课程调整的重要组成,在各年级中设置相关课程和实习要求。

2.4    关注高等教育国际化

欧盟高校的国际化程度居于全球前列且具有不可复制性。欧盟教育委员会通过一体化的强制性教育计划与项目,加强成员国高校间的合作与教学人员全方位流动,促进跨国教育实践与课程创新。通过政策规范构筑欧盟境内当然有效的跨国教育资格认证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以最低廉的成本开拓了学生眼界并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3    我国本科课程调整的策略建议

近年来,我国传统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授课模式已产生恶劣后果,不仅很多文理科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甚至连工程技术领域也培养出大量缺乏技术操作能力的毕业生,完全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下企业最基本的用人要求。教育部不得不一再重申高等院校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并提出实质性的硬性规定。例如,教育部试图通过“卓越计划”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虽已取得一定成效(很多试点高校今年毕业的首批培养对象就业状况良好)[4],却在培养目标的具体认知、培养体系的可行性、企业参与积极性的调动、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高等院校面对本科毕业生就业不理想的艰难局面(尤其是与日俱增的国际就业大军挤占了国内不少毕业生的择业机会),为切实提高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必要进一步开展旨在培养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课程调整。

3.1    教学理念从“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的 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有效转型,高等院校应当进一步强调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养成的科学统一与有机结合,树立着重培养能够解决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等一线现场问题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教学理念。

3.2    课程框架“依托科学,面向应用”的调整

欧盟很多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课时较多,而我国各大院校由于长期以来轻视实践教学,虽然提出了相关发展理念,但课时比例普遍较低,且很多实训内容课时布置随意。高等院校必须意识到一些传统的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与跨学科课程不利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应改变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等分类课程体系,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标准区分,从“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课程开发思路出发,重新构建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的本科课程体系总体框架。通过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平台教育课程和创新教育课程三要素的新课程体系,在培养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教材以及其他全部教学要求的各要素上均强调提高本科毕业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价值。同时,对于基础扎实的高年级学生,应当有针对性地开设基于专业认证与评估标准要求的特殊课程,如法学专业有必要开设司法考试应对课程,会计学专业应当加大审计实务的教学比重等等。

3.3    在具体授课中结合教学与产业创新

我国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普遍不够且大多为关系松散的偶发合作,“缺乏一套完善健全的成果转化管理机制”[5]。大多数理论教师没有从事企业实践工作的经验,很难合理、规范和科学地指导课堂实践,甚至停留在陈旧生硬的案例分析与讨论等手段上,脱离企业对应用型人才技能的基本需求,无法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高等院校应当认识到当前的本科教学内容陈旧且过于理论化,当注重督促授课教师在本科教学中将最新知识、技术、方法和工艺等传授给学生并着重培养其将科学认识与科学规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

3.4    开发综合性课程

依据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统一课程体系安排的本科课程实践性低且可能造成课程超载,影响本科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国内很多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实践活动时日尚短且大多停留在理论认知层面,高校教师普遍缺乏相关教学经验且兼职教师队伍尚处于初创期,不利于新经济时代本科教学体系的完善。有必要开发综合性课程,将各学科因素有机整合成复杂整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3.5    推动项目式教学的发展

不少高等院校已经开始采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式,由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设计并实施课程项目,建立利用企业场地、设备和环境资源的研发基地,为本科生创造接近企业实际工作现场的多维学习机会。但此类实践创新教学的软硬件要求过高,在当前大量中小企业大幅降低研发成本的情况下,高等院校难以找到合适的合作企业,缺乏在真实环境中实施项目教学的条件。某些高校建立了包括模拟法庭与法律援助中心等在内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并依托公检法机关和律师事务所建立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平台,这为落实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承载的教学要求与提高本科生的应用能力创造了条件。但有限的资金与人员使这些不足以成为本科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常设性辅助手段。需要加强高校与诸多机构的合作,寻求各方资金支持,进一步推动项目式教学的发展。

3.6    慎重对待国际化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产业必须充分考虑成效核算结果。欧盟作为政治经济共同体,在区域内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低成本、高收益的有益决策(尤其是在欧元区跨国就业的允许范围逐年拓展的情况下)。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纷纷上马“2+2”、“1+3”、“4+0”的国际本科项目。合作对象往往非境外知名高校或后续深造条件严苛(主要体现在语言要求严格),导致国内教学中仅关注学生的外语成绩,在某种程度上沦为高支出的预科学校,严重违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初衷。

4    结束语

全球金融危机与严峻的就业形势促使我国高等院校迅速调整本科课程,亟待结合我国课程体系的风险成因与欧盟成员国课程调整的具体举措,进一步加快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的综合化步伐,加固基础教育的多样性与融合度[6],提高本科课程集成度与实用性,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密切联系学生个体情况的开放课程模式[7],发展跨学科课程与适应行业和地区需要的实践项目,从全球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学生生源情况、各校专业特长和师资力量优势等方面出发,重点扶植和培养特色专业的本科人才,完善专业网络虚拟演示系统,使学生可以通过校内网站的虚拟课堂巩固特定领域的知识,连接校外实习基地并广泛开展教学互动,提高职业道德[8]、专业技能并培养批判性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综合化培养、地区化培养与国际化培养的具体路径,帮助本科毕业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市场面前形成全球就业意识与能力,开拓更广阔的就业与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Conrad C F.The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A Guide to Innovation and Reform[M]//Westview Special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Serie.Boulder:Westview Press Inc.,1978:2.

[2]Ana S G M,Blanca M C.Assessment Tools in Teaching Introduction to Economic Statistics: Experiences in the Context of Bologna Process[M].Working Papers Series of Universidad de Oviedo,2007:10.

[3]Jeffrey I R,Dawn L Re.Swimming Upstream:Teaching State Crime to Students at American Universities[J].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Education,2007,(5):18.

[4]邵巧宏.首批“卓越计划”培训出来的学生就业率95%以上[N].钱江晚报,2014-06-25(6).

[5]李萍.高校科研回归本真的动因与路径选择[J].高教论坛, 2013,(10):93-97.

[6]Council on Higher Education.A Proposal for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Reform in South Africa:The case for a Flexible Curriculum Structure[EB/OL].(2013-08-15)[2014-06-28],http://www.che.ac.za/sites/default/files/publications/Full_Report.pdf .

[7]Matthias B,Jana T.Higher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tudents'Perspectives on 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al Change[J].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2011,(7):56.

[8]Nigel J D.Why Teach Legal Ethics on Undergraduate Law Degrees?[R].London:Working Papers Series of City University London,2011:2.

猜你喜欢

比较研究中欧高校
中欧班列运营及发展情况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建筑师行迹中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