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活经验生成生动课堂
2015-01-13许红霞
许红霞
生活即是教育,教育回归生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融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时代发展性为一体的年轻学科,在教学中也需要生活化。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把“生活化”引入信息技术教学中,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并使其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真正践行“知识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这一教育理念。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探索,不断尝试,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把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转化成学生生活中受用的宝贵财富,营造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生成生动的信息技术课堂。
● 用生活经验,明确学习目标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来触发学生的情感,促使他们被愉快的氛围所陶冶、所感染,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创设生活化情境就是创设实际的生活场景,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以此来唤醒他们已有的经验,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学习新知。
例如,在教授苏科版2013版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中“画方形和圆形”的内容时,在导入环节我带着学生一边讲述他们非常熟悉的三只小猪盖房子的故事,一边配以课件——老大呼呼盖了间草房子,老二噜噜盖了间木房子,老三嘟嘟盖了间砖房子,可是凶恶的大灰狼想要吃掉三只小猪,它把草房子吹倒了,木房子拉倒了,只有老三嘟嘟那结实又漂亮的砖房子没有被大灰狼毁坏,此时引出本节课要请小朋友也学老三嘟嘟一样来盖一幢结实又漂亮的小屋,以此引入课题。创设这一生活化的情境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随后课件又出示课本中的小屋,让学生观察漂亮小屋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学生能很快地找出答案。由于圆、矩形、圆角矩形等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所以他们很自然地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是学习使用矩形、圆角矩形、椭圆工具来画小屋,学习效果也是可以预见的。
又如,在教授苏科版2013版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中“认识键盘”一节时,由于键盘操作的知识学起来相当枯燥繁琐。字母键、数字键的位置需要学生记忆,各种功能键的组合功能学生也要掌握,内容多且不容易记忆,还容易记混,所以教学时可以采用形象的方法,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大海、大船、海上的灯塔之间的关系等)来方便其记忆。教学时我把键盘比作大海,每个键区比作大海中航行的一艘大船,每个键区通过指示灯来与我们进行交流,我又把键区中的指示灯比作大海中指示航船的灯塔,再向学生提出问题:指示灯是怎样与我们进行交流的呢?通过这一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深入探究的热情。这样不仅使指示灯与各个键区相互联系起来,同时又引发了学生思考——每个键区是如何通过指示灯与我们进行交流的?每个键区是如何来控制指示灯的?指示灯亮与灯暗各自有什么意思?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为学习键盘指示灯的功能做好了铺垫,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的兴趣更为浓厚,而本课的学习目标也逐渐明确。
● 用生活经验,明确学习内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生活因素,把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学同生活实例紧密联系起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寻找素材,在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热情的同时,更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
例如,在教授苏科版2013版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中的“认识计算机”一节时,我在导入环节向学生提问:“计算机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回答:用计算机可以玩游戏、可以看电视、可以输入文字、还可以查找资料……又问:“计算机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的用处,那么在生活中又有哪些应用呢?”小学生的社会经验有限,回答这个问题会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我再结合计算机的特点来讲解其应用。当学生知道在校园里每天看到的电子大屏幕、每天收看的天气预报、卫星的发射成功都是由计算机控制的时候,他们个个感到非常神奇,学习热情被点燃之时,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也就明确了。
又如,在教授苏科版2013版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中的“设置版面”的内容时,我没有采用书中的实例,而是引入了一个与学生生活环境悉悉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学习“版面的设置”本领。我提出:目前因为各种原因,海豚的数量不断下降,同时我利用视频让学生观看海豚集体搁浅的画面,使他们明白海豚的生活现状非常令人堪忧!接着,我告诉学生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该做一名志愿者,向人们宣传如何保护海洋动物,而宣传的第一步就是先用Word制作一份关于保护海豚的宣传海报。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已经制作过手编宣传海报,我便利用他们这个已有的生活经验,促使他们轻松地明确了本课的学习内容,有效地激起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设计出个性化的宣传海报,学生在完成了学习任务之时,他们的环保意识也得以强化。
● 用生活经验,理解实际问题
“知识源于生活,存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丰富,而其已有的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知识的获得是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的相互作用过程而构建起来的。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唤起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有效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知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同样是在讲授“认识计算机”一节时,由于内容单调枯燥而又抽象,所以课前我准备了一台旧的计算机。虽然现在学生家里基本上都有计算机,但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只是停留在最浅层次上,对主机内部的结构知之甚少,所以在课上我安排了充足的时间,与学生一起打开机箱,拆解相关的零部件,这样的操作实践充分满足了学生对计算机的好奇心,在探究机箱内秘密的过程中,使他们理解了机箱内部的具体构造,也将单调抽象的理论课上得充满了活力。
又如,还是“认识计算机”一节,学生理解计算机桌面这一概念有些困难,我借助学生熟悉的课桌桌面来使其理解计算机桌面。明确:如果把本子放在课桌上可以写字;把书放在课桌上可以阅读;把录音机放在课桌上可以放音乐。从而引出电脑的桌面也是一样的,如果打开了不同的程序就会呈现在计算机桌面上,发挥各自不同的用途。例如,打开Word后可以写作,打开网页后可以浏览新闻,打开音乐播放器后可以播放动听的音乐……生活中,我们虽然有很多的书本与文具,但不会都摆在桌面上,因为那样会显得杂乱无序,甚至连写字的地方也没有了,计算机的桌面也是如此,应该放一些常用的工具。这里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类比的方法引导其参与学习,进而方便他们理解新知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 用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所学的信息技术运用到生活中,实现信息技术学习为生活服务的目的。
例如,苏科版2013版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中的主题活动4“制作电子小报”,是学生在学习完Word知识之后的综合实践课,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制作出精美的电子小报,可一旦走到生活中让他们自己去完成却显得有些困难,这是为什么?我仔细分析原因后发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仅局限于课堂,缺乏对生活现实的认识。所以在教学Word这一模块时,每学一节新内容,我就请学生在课后自己去观看学校教室外各长廊里的宣传栏,观察这些宣传栏中的内容用到了我们所学的哪些知识?例如,学习了字体字号后,学生就会发现宣传栏中各种大小不同、字体美观的文字自己都可以设置完成了;而学习了插入图片后,学生又惊喜地发现宣传栏中的图片自己也可能操作了。这样,学生们心中充满了兴奋之情,从而自己动手来制作电子小报时也就会熟练了。
又如,苏科版2013版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中的“网络文明小公民”一节,由于内容比较抽象,在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导入新课后先向学生介绍熊猫烧香病毒等著名计算机病毒危害信息安全的实例,接着与学生一起讨论人感染了流感病毒后会得流行性感冒,患了流感后要有发热、头痛、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有了不舒服的这些症状后就要请医生帮忙治疗。然后再学生提出问题:计算机是不是也会感染病毒呢?计算机感染了病毒会出现什么症状呢?计算机感染病毒后请谁来为计算机看病呢?平时该如何预防计算机感染病毒呢?学生对流感病毒防治知识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我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出计算机病毒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的学习之中,使学生在探究答案的过程中解决了熟知计算机病毒防治措施、怎样文明上网、如何做个合格的网络文明小公民的一系问题。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又离不开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二者相辅相成。信息技术教学中,只有将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生活走进信息技术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信息技术、体验信息技术,创造性地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才能让信息技术课堂走向生活,并因生活而更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