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Tunes U平台的综合性学习
2015-01-13徐志耀
徐志耀
● 课程背景
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沟通理论与实践、课本与生活,阅读与写作以及不同学科、不同交流方式的桥梁,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及沟通、表达等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材中,综合性学习活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课本中的活动常常与单元内容相关,不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相互之间缺乏联系,不利于学生持续学习。由此,我们思考设计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不仅能够完成上述目标,还可以贯穿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不间断地提高学生能力。
考虑到南京有极为丰富的历史积淀,作为初中生,通过文言文、诗词歌赋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修养,通过历史、地理课的学习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用课本中所学的知识来寻访生活、自然、人文、景观的内涵,这项课程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要求与能力的,也有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的学习与实践联系起来。同时,我们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置了不同的寻访目标,引导学生在寻访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及沟通能力,最终达成对语文综合性能力的全面提升。
● 课程目标
当时开设这门课程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实践《语文新课标》中“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一教学理念。基于此,我们将“用脚步丈量城市,用心灵阅读文化”作为这门课程的主要目标,通过对乡土文化的寻访,整合跨学科资源,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建设个性化的语文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以iTunes U为教学平台,以iBooks为教学工具,使自己得以整合各方面资源,帮助学生留存寻访痕迹,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的互动,从而使课程目标进一步细化,使学生能够在课程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发掘城市文化积淀,感悟城市精神内涵。
● 教学对象
课程刚刚推出时,学习对象主要是我校初一、初二学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我们设计了《金陵文韵》和《石城光影》两本教材。初一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主要是“走一走,看一看,读一读”,以南京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为寻访对象,因此以“光影”为题,希望学生能借此寻访城市美好的风光与文化。初二阶段的学习任务是“走一走,想一想,写一写”,以南京的明清留存遗迹、民国的政治经济建筑为主,因此以“文韵”为题,希望使学生能阅读城市文化中曾经的辉煌,了解南京在中国历史曾经发挥过的巨大作用。随着课程的数字化改造,借助iTunes U平台,教学对象也由本校学生扩大至全球苹果用户。目前,我们的课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目前为止,参与文化寻访课程的学生已经超过了8600人。
● 平台选择
iTunes U是苹果公司为iPad和iPhone量身定做的网络课程平台,相当于一个面向全球苹果用户开放的大书架,而iBooks是可以综合丰富资源,实现师生交流互动的电子平台。
课程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①“简介”介绍了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师的信息及课程的大纲;②“帖子”是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景点的描述、交通路线及相关的文化活动,其中“We are winner”(教与学)是用来发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以及对课程的介绍,也包括一部分学生的寻访作业,iBooks也发布在这一部分中;③在“笔记”部分,学生们将在iBooks中记录的学习笔记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教师,而教师则将学生的笔记融入这一教学平台之中;④“教材”中所有多媒体资料、iBooks的汇总。iBooks则针对具体景点,包括寻访建议、寻访路线,为学生在主要景点的寻访提供记录寻访内容的平台。在后期的iBooks中,还包含了学生在寻访中的心得体会。
在iTunes U的课程中,我们收录了课程大纲、内容,构建了课程的主要框架,但提供给学生的仅仅是半本教材,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将iBooks、学生作业、寻访心得等资料上传,不断丰富课程内容。用学生的寻访所得完善教材内容,从而使学生的角色在课程中完成了从接受者到创造者的重要转变。iBooks的推出,不仅为学生的寻访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及充分的指导,并且为学生搭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寻访过程中的点滴心得都能够被教师收集,以此来丰富iTunes U中课程的内容。
● 课程实施过程
三年来,我们的文化寻访课程经历了三个阶段:2012年11月以《石城光影》、《金陵文韵》两本教材为主的纸质教材阶段。2013年2月在iTunes U网络课程上的“金陵文韵”在线课程,进入数字化阶段。2013年9月,该课程以iBooks为平台开始进入主题寻访阶段,此后我们先后推出了电子课本2册、寻访笔记4册及行者手记1册。文化寻访课程的建构与实施核心包括三个方面。
1.认识生活
在第一个阶段的教学中,“用脚步丈量城市”是这一阶段的寻访主题,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生活的城市,我们编写了《石城光影》、《金陵文韵》两本教材。在电子化改造初期,我们的电子书主要就是对原有教材进行了电子化改造,不仅保留了原教材中的各个栏目,还整合了大量的影像视频,使学生们对寻访对象的认识更加直观。结合iTunes U课程平台上对寻访路线、寻访景点的相关活动等内容的介绍,电子书所整合的资源大大增加。电子书给学生提供一个寻访的指南和展示寻访内容的平台,大大丰富了寻访的内容。同时,在电子书上,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寻访成果添加进去,既可以是文字图片,也可以是视频课件,学生呈现成果的方式也变得多样化,教师也会及时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业上传至课程平台,不断丰富电子书的内容。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是半本教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充实教材内容,创造属于自己的教材。
此时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寻访的目标性更明确,在寻访的过程中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我们借助iBooks这一平台,推出了“主题寻访”,寻访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2.发现生活
用“心灵阅读文化”成为了第二阶段寻访的主要目标,我们期望学生在这一阶段寻访的目的性更加明确,能够发现这座城市特有的自然文化之美。因此寻访的范围可以缩小,寻访的内涵则需要加深,这就需要学生之间加强交流互动。基于此,我们设计以iBook为载体,按照内容、时间等主题,整合寻访内容,形成主题集中的寻访任务。我们特地选取了五个富有南京地方文化特色的景点,作为一学年寻访的主题。何欣老师特别制作了《钟山秋韵》、《门东“老味道”》、《秦淮灯影》三本电子书,这些电子书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其中“从这里出发”,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些寻访建议,包括“寻访任务”、“寻访建议”、“寻访小帖士”,对学生在寻访前的各项准备给予充分的指导。学生们在前往寻访地点之前,在寻访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查阅这些介绍内容,设计寻访的方案。在“踏上旅程”部分中,我们列举了寻访中的一些主要景点与对象,为学生展示提供了平台。当然,根据景点的不同情况,我们还适度增加了一些内容,以便充分发挥电子书可以整合丰富材料的优势,突出寻访过程中的文化内涵。
同时,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访后交流、评价的平台,帮助学生主动关注和评价同班同学的寻访经历,何欣老师特别制作了《行者手记》这本电子书,让学生可以借助电子书形成的团队,最终在寻访、交流、评价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访后小记。这一阶段的电子书,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也引导学生更加广泛地进行相互交流,使寻访的收获大大丰富了,这就为我们进一步明确寻访的目的性,加深寻访的内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思考生活
在第三个阶段的文化寻访课程设计中,由于思考到随着寻访的进一步展开,学生在寻访过程中的目的性必须进一步明确,我们需要通过电子书实现师生互动,整合师生在寻访活动中的思考,引导学生回味寻访的记忆。基于此,文化寻访活动已设计、制作了《一起逛南博》。
这本书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①“沉香初燃”,以调查问卷形式发现学生对寻访的期待,以推荐路线帮助学生规划寻访的内容。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28%的学生希望了解文物展品所反映的生活场景,35%的学生希望了解其承载的历史信息,25%的学生希望了解其所包含的文化精神。依据这一结果,我们制定了几条寻访路线,分别以生活场景、城市特色及艺术鉴赏为重点。这一部分为思考生活的起点。②“书成蕉叶”中,撷取学生作业中体现学生与文物对话经历的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寻访的真正内涵,并结合教师寄语,启发学生思考寻访的目的。在寄语中,我们围绕文物的特点,从文物相互之间的联系及其发展方面启发学生思考城市文化特色及文化精神。在上述的调查问卷中,70%的学生对于南京的历史没有系统的认识。通过这一部分,学生可以从一个角度来了解南京的文化历史,同样也是对他们增加积累的一个帮助。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某一件文物,从不同角度展开描述,思考其中的文化精神内涵,以此为依托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这一部分展示了学生思考生活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教师寄语增加了思考的深度。③“幽窗棋罢”由三个问题构成,主要内容为对此次寻访成果的调查。这一部分主要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寻访的内涵。
三个阶段的文化寻访课程是师生共同建构,不断生成与发展的课程。在iTunes U的支持下,师生多元化的活动过程及其成果得以保存并生长,学生们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比如寻访南博之后,学生送交的作业中约有三分之二是合作完成的,而这种合作是学生自发形成、自己组织的。作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其中既有对馆中陈列品的感受,也有对陈列品所表现生活的想象,内容及表达方式也非常丰富,一些学生的思考也具有相当的深度。
在新学期,我们计划推出新的专题寻访,通过增加任务的复杂度,锻炼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寻访,引导学生在寻访的过程中探究城市的历史变迁、文化内涵。比如以钟山为例,我们计划以其为中心,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寻访:①要求学生去发现钟山在历史上有过哪些名称,为什么会有这些名称,从而了解钟山的历史。地名寻访还可以拓展至钟山周边的街道名称,通过了解这些街道的得名由来,了解钟山在历史上的地位。②寻访钟山的景点,描述这些景点的主要特征及最吸引人之处,从而对钟山的地形地貌有一个了解,也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③寻找与钟山有关的诗词并诠释其含义,从中了解钟山的文化内涵。最后,在学生寻访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从上述三个方面来思考钟山与南京的关系,从而将三个方面的内容综合在一起。iBooks的制作也是提供给学生寻访大纲,给学生指出寻访的内容,再结合寻访所得,完成电子书。
寻访课程是一个持续发展、不断完善的课程,我们也将在课程的推进过程中不断汲取经验,不断改进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