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

2015-01-13杨尚琴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一节课界面教学内容

杨尚琴

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内容有深度、有难度。因此,如何将理论、实践、实例等合理结合是选择教学内容的关键。只有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才能够让课堂教学既充实又有效率。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是每位信息技术教师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下面,我以几个案例来说明信息技术学科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应该注意的问题。

● 实例过多,内容难以完成

单纯的理论讲解难以表达所教内容,恰当的例子能够承载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但是,不是例子越多越能够细化知识,典型的传递知识的正反例子才能够真正传递知识。某些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来解析教学内容的例子过多,课堂内容看似非常丰满,却占用了很多时间。针对一个知识点一般只要有一个典型例子就足够了。过多地使用例子来诠释内容,虽然能够让学生加深印象,增加兴趣,但是对整节课来说,会导致一节课教学内容量过少,或讲不完,影响整体教学进度。

例如,“信息与信息特征”这节的内容以概念为主,不易理解。为了阐述这些概念性知识点,某教师引用了多个实例,甚至互动。例如,有一个环节讲述信息的主要特征“依附性”。教师首先让两个学生到讲台前做互动游戏“我做你猜”(一位学生做“猜测者”背对黑板,另一位学生以动作示范表达教师在黑板上写下的动物名称,不能说话,另一位学生猜出动物名称)。这个游戏让学生认识信息必须依附载体才能传递,但是可以通过不同的载体进行传递。这个例子足以说明信息的依附性,可教师又讲解了“古长城上将士点燃的烽火”等。学生对依附性已经理解了,教师就无需再使用过多的例子来诠释了。最终这节课因过多的实例和互动耽误了正常教学进度,本来一节课应该完成的内容只讲了一半,直接影响到后面的教学进度。

● 重点偏离,偏重技术实现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个实践操作比较多的学科,软硬件操作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能为了掌握技术而忽视了信息学科学习的主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而软硬件的操作是作为信息处理的工具,是为信息处理服务的。过多地重视软硬件操作,会让学生误认为学习的重点就是为了学会软硬件的操作,而忽视了学习的主体。

例如,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教材第二章第一节“网络中的数据通信”的主要学习内容有数据与信号、信道与带宽、信息交换技术。该课的重点是信息交换技术。信息交换技术这部分有动画演示,主要演示数据交换动画,而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只是为数据交换做的铺垫。某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基带传输,拿了数据线和笔记本到班级,现场连接演示两台电脑的基带传输。连续在两个班上了这节课,内容都无法完成。一个班级连接成功,完成了基带传输,但是其他内容都没讲;另一个班级连接不顺利,演示不成功,一节课下来,几乎没讲什么内容。这位教师的初衷很好,但是由于涉及设备连接调试,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学东西甚少,更无法完成正常的教学进度。

● 内容过细,讲课面面俱到

在一节课教学内容很多的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讲究方法,不能够面面俱到,不分主次地泛泛讲解。

例如,选修教材《网络技术应用》第四章第一节“了解与设计网站”。这节的主要内容是网站与网页、网站的结构、构成网页的元素、静态网页和动态网页的工作原理、常用的网站建设技术、网站的策划与设计。重点是网站知识性内容和网站的策划与设计方法。这节课内容偏多,有位教师讲授时,把重点需要讲解的内容,面面俱到地做了诠释。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很累,学生听得很辛苦,能记住的内容却很有限。针对教学内容较多的情况,教师应该有选择地精讲、少讲,以问题的形式多给学生自学的机会,或参与教学互动,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潜力。

● 学科整合失重,舍本逐末

新课程强调学科整合,提倡跨领域学习,因此不少信息技术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常常将本学科内容与其他学科整合,这本是好事,但有的教师因为掌握不好整合的尺度,出现了许多四不像的课例。某些课堂比例失重,真正的信息技术学科内容体现得不够。

例如,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教材《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章第三节“编程解决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编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能针对简单的问题设计算法。某教师在讲授这节内容时,为了体现学科整合的优势,以“一元二次方程”为实例,详细讲解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决过程,其讲解过程的准确、具体、透彻不逊色于数学老师的课。学生对教师的数学基本功充满了钦佩。这一节课看似学科整合的典范,实质上却偏离了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成了数学课的陪衬,舍本逐末。

● 过于形式化,画蛇添足

有些教师为了显示课堂教学的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地准备了很多教学辅助内容,这些内容不但无助于教学,反而使教学变得复杂化;有的教师课堂创造了很多的教学互动,使得学生无法连续正常完成学习;或者为了迎合新课改,生硬地加入一些新内容,不仅没有为教学服务,反倒成了课堂教学的累赘。某些信息技术课堂显得拖沓冗长,过于形式化,不符合实际教学。

例如,某位教师的一节课,讲的是“数据信息加工”第一节。首先介绍电子表格Excel的界面。这位教师课前抓了一幅电子表格的主界面,在Word里图文并茂地标识出Excel的界面各项名称,并生成图片。然后他打开了Excel软件呈现主界面,并同时打开了介绍Excel的界面的图片,两相比较来讲解Excel的界面名称。两个界面的交错,加上教师的引导介绍,使得这项内容的学习变得复杂化,本来三言两语就介绍完的内容,用了好几分钟才介绍完。

又如,曾听过一位教师的公开课,是有关PowerPoint中艺术字、图片、声音、影片的插入。教师在讲解到幻灯片中艺术字、图片的时候,广播教学状态,打开了一段他亲自做的介绍艺术字、图片如何插入的微课,让学生看视频学习这部分知识点。微课是新兴的课堂教学资源,现在应用很广泛。微课主要应用于学生自学的时候,通过微视频自学解决一些疑难问题。这位教师在课堂上播放视频让学生学习,和自己给学生讲课有什么区别呢?还不如教师直接讲解,学生能听得更加清晰明了。这节课的任务是让学生做一个小作品,但是在学生做的过程中,教师频繁切换屏幕让学生演示,而且做一部分内容,就调动整组(一组约10人左右)学生去帮助另一组。整节课像演戏,热闹非凡,学生不亦乐乎。但一节课下来,学生作品完成时间太少,而且被中断多次,大家也可以想象学生做的作品会是什么样了。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教师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要根据课标,依附教材有选择地适当加工处理教学内容,让理论、实践、实例等有机结合,真正为教学服务。信息技术教师只有使教学内容更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够真正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猜你喜欢

一节课界面教学内容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托马斯的一节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基于FANUC PICTURE的虚拟轴坐标显示界面开发方法研究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人机交互界面发展趋势研究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手机界面中图形符号的发展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