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由铅笔引发的思考
2015-01-13吴俊杰
吴俊杰
“老师,我需要借一支铅笔。”无论在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考试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学生这样说,铅笔是一个从孩子不再用手指涂鸦的时代就开始使用的工具,它可以自如地控制笔尖的粗细,它可以很容易地擦除,而碳元素的化学性质又决定了它可以保存千年万年而不变色。以数学为例,我们在小学练习用铅笔画一个正方形,初中用铅笔来做平面几何题的辅助线,高中用它来做立体几何的各种证明,伴随着认知的深入,铅笔的使用也变得高大上起来。当我们不再担心孩子们把字写得歪歪扭扭之后,他们有了签字笔、钢笔、圆珠笔,在艺术领域,甚至还有毛笔、水彩笔、油画笔……但是即使你只会使用铅笔,挖掘它的独特效果,你也有可能自成一格。是的,2015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界也需要一支“铅笔”。
就在昨天,我和学校的信息技术教研组组长李卓老师讨论初中的VB教学怎么考核,我们发现学生在六年级学习过Scratch以后,在八年级学习VB的时候,对程序的基本概念的认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教学变得容易多了,作品完成率也提高了很多,每个班只有极少数的几位同学不能够完成作品,但是在考核的层面,我们期望考算法而不是语法,由于学生的打字速度差异很大,用VB语言来完成一些复杂算法的时候,这种差异会扩大,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在算法上的思维深度,于是我们想能不能分散一下难度,代码语言的基本知识和结构用VB考核,复杂的算法用Scratch考核,Scratch的功能就像是铅笔一样,人人都能用,都看得懂,但是学生对程序的认识水平提高了,铅笔的使用方式也相应提高了。不约而同的是,黑龙江的曹红霞老师用Scratch给高中生作为在讲解代码语言之前拉齐算法概念的工具,在高中使用Scratch的一个变种BYOB同样也可以很好地将复杂的算法落实。所以,既然我们期望考查学生的计算思维的落实情况和对复杂算法的理解,使用图形化编程语言这种“铅笔”工具,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在硬件编程领域,图形化的想法正在成为一种规范的普及形式,如Makeblock推出了自己的Scratch版本,甚至可以将程序下载到Meduino上;由中国自主开发的“全球教育公共品”Ardublock推出了它的教育版本,正在成为和Scratch并行的“铅笔”工具。类似的还有App Inventor、Kudo、Alice、Smalltalk……图形化编程这支“铅笔”,正在描绘着“人人都会编程”的蓝图,先是素描,之后自然会有人给它添加上绚丽的色彩。
铅笔的核心是它的跨年龄的易用性,这种特征在Scratch的测控板的设计上显得尤为明显,板载的传感器能够完成基础的感测技术的教学,半开放的结构使得其既可以连接更多成型的传感器,又可以通过小夹子连接更多的电阻型传感元件,让学生开始在本质的层面理解传感器的原理。提供一个电流适中可变的输出,可以控制一个范围很宽泛的用电器的工作状态、这种易于入门的通用性和比较好的兼容性,使得它能够像铅笔一样在不同的学段、伴随着教学的深入,有不同的用法和要求。信息技术领域将不再需要单一的机房,而是需要一个专门的信息技术实验室,而铅笔类型的实验仪器以及未来更加丰富的具有专门功能的仪器设备的设计,是摆在课程标准、教育装备、教材编写等诸多领域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2015年及之后的十年,我们期望有一支稳定的技术教师队伍,有稳定的学科必修课程体系和考评体系,有丰富的选修科目群,技术课程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的需求,为“立德树人”贡献自己的力量,而这一切不单单在信息技术领域如此,在通用技术领域,在材料加工和结构实现中同样也需要“铅笔”类型的解决方案,那么,我们也许现在就要问:“老师,您需要一支铅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