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与实践

2015-01-13陈晓娟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

陈晓娟

摘要:新课程改革之后,高中历史教学面临新的问题,即怎样准确理解新课标理念,如何转变高中历史课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这些将成为目前高中历史教学的难题。本文通过对高中历史教材的分析解读,提出了适应新课标下课堂教学模式及学习评价方式。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4-0321-01

新课程改革浪潮已经涌向高中阶段了, 这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 它为我们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一线的高中历史教师, 面对新一轮的历史改革, 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学习评价方式,与广大同行探讨。

1.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全员参与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只有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一切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先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相互尊重与信任,从而形成乐学氛围。例如,历史问题的设置注重层次性,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科知识储备及学科能力储备,使各个水平的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再如,对于学生课堂上表现出的思维火花,即使稚嫩甚或可笑,也要及时鼓励,让学生针对教学内容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

2.激发主体主动参与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自主精神,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成功的艺术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历史学科的一大特性就是内容的丰富性包容性,这也决定了历史教学方式的丰富性。在平常的积累中,我注意搜索一些与历史教学内容相关的诗词歌赋、民俗典故、爱国楹联、典型事例,这些小素材在课堂上往往起到大作用,使枯燥乏味的历史变得生动鲜活,也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之间的距离。如,讲到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建立中华帝国,准备登基大典时,插入时人写的一副对联: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学生不解,以为这副对联对仗不工,"袁世凯"三个字怎么能对"中华民国"四个字呢?这时再告诉学生作者的本意不是歌颂袁世凯,而是说袁世凯对不住中华民国啊!在学生会意的笑声中,课堂教学内容也升华了。如讲到世界近现代史《亚洲经济的发展》这节课时,新加坡经济发展的措施之一是通过加强法制建设稳定社会秩序 ,这时给学生讲1994年轰动全球的新加坡高等法院惩处美国少年迈克尔.菲"涂鸦和破坏公物案"事件,在当时尽管美国总统克林顿屡屡求情,申辩其未成年,要求送交美国法庭处理,但新加坡不受干扰,仍根据新加坡法律判其坐牢6个月和鞭刑6鞭。这充分体现了新加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活生生的事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有兴趣主动参与进课堂教学中,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

3.丰富单一的教学方式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并且介绍了诸如辩论、故事会、参观、考察、讨论、调查、编辑板报、举办展览、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各式各样的学习活动,这给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很好的途径。近年来部分老师利用课本剧,采用讨论、辩论、小品等形式,出现了一些没有实质内容的辩论、互 动,比表面看似华丽多彩,其实完全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作秀。一堂常态性好的历史课,是平实的、真实的、扎实的、充实的,有特色的、有意义的、有效率的、归根结底并不是在于其形式有多花哨。教师应该积极探索高效的教学方式,以便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4.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人文学科,囊括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民族、文化等方方面面,因此单靠教材和教师讲解,难以尽现其原貌。现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教师提供了方便。既增加了历史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也增加了历史教学的容量。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经常使用多媒体。如《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等,用多媒体授课比传统授课效果要好得多,这些课件可以从网上下载,也可自己做。历史学科资料丰富,课件做起来并不困难。另外还可采用多媒体放映历史知识讲座和历史剧。如CCTV―10百家讲坛的"清十二帝",学生就很感兴趣。电影《大决战》、《甲午风云》、《开国大典》;电视剧《走向共和》、《康熙王朝》、《成吉思汗》等,也可作为教学的辅助资料,但一定要向学生讲清,历史剧可以"戏说"、"正说",甚至可以歪曲,但历史知识却一定要尊重客观事实。

5.更新学习评价方式

由于高考等客观原因,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对教学的评价往往注重的是结果,评价的手段是单一的笔试,评价依据是考试分数。高考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当时,高中历史教学被固定在一个模式下,不得不这样做,这种评价方式的结果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也禁锢了教师的思维,使学生只能学到知识,不能提高能力。新的课程改革之后,这样的评价方式已经不合时宜,如果再这样做的活,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就是一场形式,所以要更新高中历史教学的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三个结合"的评价方式,即结果与过程的结合、多种评价手段的结合、定量和定性的结合。可见,如何"以学论教",即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来评价教师教的效果,逐步构建起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也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们逐步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采用复合型的评价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如我们除必要的平时习作、期中、期末笔试之外,把探究活动课上的主题发言、平时课堂上的精彩见解、历史小报的编制、历史小论文的撰写等等都纳入我们的评价体系,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反过来,又很好地促进了历史课堂教学。同时,对高中历史的教学评价还不能脱离学生的日常社会生活、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经验和立场,学生的技能和技巧的形成,要重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合作精神、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因为这些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中最宝贵的组成部分。

总而言之, 教师必须刻苦钻研业务, 努力学习、积累必要的知识和素材储备, 重新构建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便在这场改革中更好地展示自己, 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之路。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